滑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6896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滑动装置,包括:沿轨道长度方向形成朝侧方开放的空间(S1,S2)的第1种轨道部件(L2,L3),以及位于空间(S1,S2)内的第2种轨道部件(L1,L4)。将相对可移动的第1种轨道部件和第2种轨道部件的一方作为可动侧轨道部件(L1,L3),同时将第1种轨道部件和第2种轨道部件的另一方作为固定侧轨道部件(L2,L4),将可动侧轨道部件(L1,L3)设置于滑板(1A,1B)的两侧,并且,使滑板(1A,1B)平行地位于托架(62)上,设置在滑板(1A)上的可动侧部件(L1)由设置在滑板(1B)侧的固定侧轨道部件(L2)支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在施加较大的偏置负载的残疾人上下车用滑动座椅等中使用的最佳的滑动装置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图8示出设有残疾人上下用车滑动座位的行李车型车辆的外观。车侧面的滑动门SD开启,车用座椅ST通过滑动装置SE朝接近车外路面的下方位置前进。这样的滑动装置SE正如图9所示,由位于最外方的平行的一对外轨101、位于其内侧的平行的一对中轨102和进一步位于内侧的平行的一对内轨103构成,左右的中轨102和内轨103分别与设置在前后位置上的横梁104、105成一体。座椅ST(图8)通过座托架(未图示)载置于内轨103上,同时,外轨101通过托架106以倾斜的姿势载置于转盘上,该转盘设置在朝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滑动机构(未图示)上。残疾人上下车时,通过转盘使滑动装置SE全体朝向车外方向,在螺杆驱动机构等的作用下,使中轨102和随后的内轨103朝图10所示地前进方向滑动,使内轨103上的座椅ST位于接近路面处。通过可以如此二级式地前进,在上下车以外的场合,滑动装置SE使各轨道102,103后退,收纳于空间有限的车内。使中轨102相对外轨101滑动和使内轨103相对中轨102滑动的构造如图11所示,在这些轨道101~103的对置面上分别形成朝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三角截面的导引槽107,在这些导引槽107之间以规定的间隔设有多个由球导引件(未图示)保持的球体85。这样的滑动装置已由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1-130293号公报所公开。可是,在上述以往的滑动装置中,将座椅朝车外前进时,因座椅上的乘员的体重和各轨道的自重,要施加使内轨103的基端部和中轨102的基端部分别相对于中轨102的前端部和外轨101的前端部朝上下方向错动的较大的偏置负载。为此,以往因上述偏置负载,要进行不使导引槽107的槽面发生损伤的淬火,但存在着淬火或因该淬火变形的槽面的整形需要花费功夫的问题。另外,必须进行组装横梁104、105的安装孔等的开孔加工或导引槽107的切削加工,在车辆装配线内,必须进行左右轨道101~103的平行度的校准作业和安装横梁等的作业。为此,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和组装容易的滑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专利技术为,包括第1种轨道部件,沿轨道长度方向形成朝侧方开放的空间;第2种轨道部件,位于空间内;以及阻力减轻部件,分别设置于该第2种轨道部件的上面及下面和与之相对置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的上侧面及下侧面之间,使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朝轨道长度方向可相对移动;将可相对移动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的一方作为可动侧轨道部件,并且将另一方作为支承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的固定侧轨道部件;将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设置于滑板的两侧,并且由设置在基体侧的所述固定侧轨道部件支承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在第1专利技术中,形成朝侧方开放的空间的第1种轨道部件和位于上述空间内的第2种轨道部件、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阻力减轻部件可相对移动地夹持的滑动构造,适用于可动侧轨道部件和支承该可动侧轨道部件的固定侧轨道部件中,并且将滑板相对基体可滑动地支承着,因此,与以往的作为阻力减轻部件的球体介于轨道部件相对置的侧面之间的构造相比,即使施加使可动侧轨道部件和固定侧轨道部件相对朝上下方向错位的较大负载,也能发挥充足的耐久性。因此,无需以往的导引槽的切削加工和淬火处理、以及此后的校正等工夫。并且,通过将这样的滑动构造设置在滑板的两侧部,无需以往的在车辆装配线内、要校准左右轨道部件的平行度以及安装横梁等的作业,可在装配线外预先组装化地装配滑动装置。第2专利技术为,在第1专利技术中,多块所述滑板平行地位于所述基体上,设置在一个滑板上的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由所述固定侧轨道部件支承,所述固定侧轨道部件设置在与该一个滑板邻接的另一滑板侧至基体侧。另外,第1种轨道部件和第2种轨道部件的哪一个成为可动侧或固定侧,可以因座椅装置内的这些第1种轨道部件和第2轨道部件的多个组合的每一种而不同。第3专利技术为,在第1或第2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是将板体成形为大致U字形截面形状而成,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由插入到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的空间内的平板状的板体构成。在第3专利技术中,各轨道部件与滑板同样地可通过冲压成形等简单地制造,同时,第1种轨道部件的一部分或第2种轨道部件也可与滑板的一部分成形为一体。第4专利技术为,在第1~第3专利技术中,位于上下的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和所述固定侧轨道部件分别由形成相互朝相反方向开放的空间的大致U字形截面形状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构成,位于上下的两个第1种轨道部件的侧壁的一方由共同的部件成形。在第4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第1种轨道部件的侧壁的一方由共用部件成形,可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第5专利技术为,在第1~第4专利技术中,在相互对置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的上侧面及下侧面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的上面及下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朝轨道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导引槽,沿着这些导引槽可转动地设置作为所述阻力减轻部件的多个球体,并且,有间隔地设置所述多个导引槽,所述间隔使位于邻接的导引槽中的所述球体从轨道长度方向看去相互部分重叠。在第5专利技术中,由于在第1种轨道部件的上侧面及下侧面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的上面及下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朝轨道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导引槽,使可转动的多个球体沿着这些导引槽设置,即使各导引槽内的球体数目与以往的相同,也可整体上大幅度地增加球体数目。由此,即使施加使固定侧轨道与可动侧轨道相对朝上下方向错位的较大的负载,该负载也可由多个球体分散,各球体的面压与以往相比可大幅度降低。如此,导引槽不需实施淬火处理等,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其溢出。另外,由于导引槽形成在使位于邻接的导引槽中的球体从轨道长度方向看去相互部分重叠的间隔中,与轨道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即导引槽的宽度方向中的导引槽形成的范围可限于最小,即使轨道宽度较小也可配置足够数量的球体。第6专利技术为,在基体上,2块滑板以相互平行的大致水平姿势朝上下方向配置,在下侧的滑板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具有上边部和下边部且在该上边部和下边部之间形成朝滑板的左右方向的一方开放的空间的第1轨道部,并且,在该第1轨道部上设置具有上边部和下边部且在该上边部和下边部之间形成朝滑板的左右方向的另一方开放的空间的第2轨道部,在上侧的滑板的两侧部设有与所述第2轨道部可滑动地嵌合的第3轨道部,在所述基体上设有与所述第1轨道部可滑动地嵌合的第4轨道部。在第6专利技术中,由于形成朝滑板的左右方向的一方开放的空间的第1轨道部与设置在基体上的第4轨道部可滑动嵌合,同时,形成朝滑板的左右方向的另一方开放的空间的第2轨道部与设置上侧滑板的两侧部上的第3轨道部可滑动嵌合,与以往的球体介于轨道部件的相对置的侧面间的构造相比,即使施加使可动侧轨道部件和固定侧轨道部件朝上下方向相对错位的较大的负载,也能发挥充足的耐久性。因此,无需以往的导引槽的切削加工或淬火,以及此后的整形等的工夫,容易制造。并且,通过将如此滑动构造设置在滑板的两侧部,无需以往的在车辆装配线内、要正确地获取左右的轨道部件的平行度以及安装横梁等的作业,可在装配线外预先组装化地装配滑动装置,从而容易组装。第7专利技术为,在基体上,多块滑板以相互平行的大致水平姿势在上下方向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种轨道部件,沿轨道长度方向形成朝侧方开放的空间;第2种轨道部件,位于空间内;以及阻力减轻部件,分别设置于该第2种轨道部件的上面及下面和与之相对置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的上侧面 及下侧面之间,使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朝轨道长度方向可相对移动;将可相对移动的所述第1种轨道部件和所述第2种轨道部件的一方作为可动侧轨道部件,并且将另一方作为支承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的固定侧轨道部件;将所述可动 侧轨道部件设置于滑板的两侧,并且由设置在基体侧的所述固定侧轨道部件支承所述可动侧轨道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久佳谷口和行岩谷正光三浦芳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