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5906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枕装置,其在不复杂化配线结构的情况下基于电容的改变提高头部检测的可靠性。头枕装置(10)设置有:头枕后部(11),其支撑到座椅靠背;以及头枕前部(12),其在靠近头枕后部(11)的完全闭合位置和与头枕后部(11)分离的完全打开位置之间自由地前后移动。头枕前部(12)通过致动器(14)移动。头枕前部(12)具有:传感器电极(16a),其构造成使得其电容随着乘员头部的靠近程度改变;以及电子控制单元(15),其用于控制致动器(14)从而移动头枕前部(12)并用于基于传感器电极(16a)的电容改变来检测乘员头部的靠近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枕装置,其设置在汽车等的车辆座椅上。技术背景在车辆的乘员没有将上身倚靠在座椅后背的状态下,如果有沖击从后 侧施加到牟辆,则乘员的头部随着乘员上身到座椅靠背的快速移动而迅速 地移动到头枕。此时,乘员上身的移动量和乘员头部的移动量之间产生差 异,并且乘员的头部比上身向后移动得更厉害。此后,乘员的上身基于冲 击力的反作用而向前发生很大摆动。但是,此时基于所述移动量之间的差 异有载荷施加到乘员的颈部区域。因此,通常,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中所披露的,提出了一种头枕装置, 其设置有在有冲击从后侧施加到车辆时将头枕向前移动到乘员头部的机 构。基于上述的结构,防止从后侧施加冲击时乘员的头部向后移动得太厉 害,并且降低了施加到乘员颈部区域的载荷。专利文献l:日本乂>开专利公报No. 2005-13604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No. 2005-87650在通常的头枕装置中,为了在向车辆前侧移动头枕时将头枕适当地止 动在相应于乘员头部的位置处,可以采用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传感器电部的靠近程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传感器电极和用于检测传感器电极的电容的 电路之间可能会产生导线本身的寄生电容。而且,在导线和周围导电材料 之间也可能产生寄生电容,并且由于这些导线和其它导线等的既长又平行 的设置也可能产生寄生电容。如果导线本身的结构被电磁屏蔽,例如同轴电缆等,则可以减小导线 中产生的寄生电容,并且可以稳定地进行检测。但是,由于这种导线机械 强度不足,并且导线直径变大又会降低布线特性,所以部件的布置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枕装置,其在不复杂化配线结构的 情况下基于电容的改变提高头部检测的可靠性。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后部,其支撑到座椅靠背;头枕前部,其在靠近所述头枕后部的 完全闭合位置和与所述头枕后部分离的完全打开位置之间自由地前后移 动;驱动装置,其移动所述头枕前部;控制电路,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从 而移动所述头枕前部;传感器电极,其构造成使得电容随着乘员的头部靠 近所述传感器电极而改变;以及电容险测电路,其基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的 电容的改变来检测所述乘员的头部的靠近程度。所述头枕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电极安装至所述头枕前部,并且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控制电路 和所述电容险测电路安装至所述头枕前部或所述头枕后部。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驱动装置、控制电路、传感器电极以及电g 测电路安装至头枕后部或头枕前部,所以与两个电路都设置在头枕装置外 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驱动装置和控制电漆t间的导线以及传感器电极 和电$*测电路之间的导线。因此,可以抑制这些构件之间的压降,并且 可以抑制由于设置得既长又平行的导线而产生的寄生电容。另外,由于还 可以缩短传感器电极和电,测电路之间的导线,所以可以抑制产生于导 线自身中的寄生电容以及产生于导线和周围导电材料之间的寄生电容。因 此,在不复杂化配线结构的情况下就可以稳定地检测基于头部的靠近而改 变的电容,并且可以提高头部检测的可靠性。电容险测电路可以安装至头枕前部。控制电路可以安装至头枕前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后部,其支 撑到座椅靠背;头枕前部,其在靠近所述头枕后部的完全闭合位置和与所述 头枕后部分离的完全打开位置之间自由地前后移动;驱动装置,其移动所述 头枕前部;控制电路,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从而移动所述头枕前部;传感器 电极,其构造成使得电容随着乘员的头部靠近所述传感器电极而改变;以及 电容险测电路,其基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的电容的改变来检测所述乘员的头部的靠近程度。所述头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电极和所述电容险测电 路安装至所述头枕前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取与根据第一方面的头枕装 置相同的操作和效果。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电极设置在传感器垫上,并且电缆从所述传感器 垫的下部延伸。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垫设置在衬垫保持构件和衬垫之间,并且所述衬 垫保持构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衬垫的凹部,所述衬垫容纳在所述凹部中。优选地,所述衬垫保持构件和支撑所述衬垫保持构件的底部构件各自 具有插孔,并且所述电缆经由所述插孔连接到所述控制电路。优选地,用于移动所述头枕前部的可伸展才几构i殳置在所述头枕前部和 所述头枕后部之间,并且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可伸展机构中。优选地, 所述电容险测电路固定到所述可伸展机构的前部。附图说明图1 (a)和l (b)是车辆座椅的側视图;图2是头枕装置的横截面图;图3是头枕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头枕装置的电路图的方块图;图5 (a)是电子控制单元的立体图;图5 (b)是头枕前部侧支撑构件的立体图;以及图6 (a)和6 (b)是电子控制单元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下面将给出通过参照附图来实施本专利技术所获取的实施方式 的说明。如图1 (a)和l (b)中所示,车辆座椅l是例如汽车等车辆的前排乘 员座椅,其设置有座部2、支撑到座部2上从而能够倾斜的座椅靠背3、以 及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上的头枕装置10。头枕装置10设置有支撑到头枕撑杆4上的头枕后部11;以及能够相对于头枕后部11移动的头枕前部12,其中头枕撑杆4设置在座椅靠背3 的上端部中。另外,头枕后部11和头枕前部12通过可伸展机构13耦连。 头枕前部12能够在如图l( a )中所示靠近头枕后部11的完全闭合位置12A 和如图1 (b)中所示与头枕后部ll分离的完全打开位置12B之间前后移 动。头枕前部12在车辆行驶时设置在完全闭合位置12A,在有沖击从后侧 施加到车辆时移动到完全打开位置12B。如图2中所示,头枕装置10设置有用作移动头枕前部12的驱动装置 的致动器14、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15以及传感器垫16。传感 器垫16设置有传感器电极16a,该传感器电极16a构造成使得电斜艮据乘 客头部的靠近程度而改变。电子控制单元15用作控制致动器14的控制 电路,从而移动头枕前部12;以及电备险测电路,以基于传感器电极16a 的电容的改变来检测乘员头部的靠近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4安装至头枕后部11,电子控制单元15和 传感器垫16安装至头枕前部12。另外,致动器14和电子控制单元15通 过导线17彼此连接。传感器垫16的传感器电极16a和电子控制单元15 由电缆18和连接件19彼此连接,所述电缆18通过丝网印刷一体地设置在 传感器电极16a中。如图3中所示,可伸展机构13设置有位于头枕的后部内的后侧支撑构 件21、位于头枕的前部内的前侧支撑构件22、以及耦连到后侧支撑构件 21和前侧支撑构件22的旋转臂23和联锁臂24。后侧支撑构件21固定到 头枕撑杆4。旋转臂23和联锁臂24基于后侧支撑构件21伸缩,并且前侧 支撑构件22固定到旋转臂23和联锁臂24的远端部。旋转臂23和联锁臂24在它们的中部彼此耦连从而形成X形。另外, 旋转臂23的两端部都以可旋转方式分别耦连到后側支撑构件21和前侧支 撑构件22,并且旋转臂23构造成使得通过致动器14旋转。另外,联锁臂 24与分别形成在后侧支撑构件21和前側支撑构件22中的长孔21a和22a 接合,并且能够沿竖向移动。构成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后部,其支撑到座椅靠背;头枕前部,其在靠近所述头枕后部的完全闭合位置和与所述头枕后部分离的完全打开位置之间自由地前后移动;驱动装置,其移动所述头枕前部;控制电路,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从而移动所述头枕前部;传感器电极,其构造成使得电容随着乘员的头部靠近所述传感器电极而相应改变;以及电容检测电路,其基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的电容的改变来检测所述乘员的头部的靠近程度,    所述头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电极安装至所述头枕前部,并且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电容检测电路安装至所述头枕前部或所述头枕后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田功一伊藤浩二伊豫田纪文大川达大赤池文敏西村圣也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