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5879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7:27
一种前纵梁加强板,前纵梁包括纵梁外板与纵梁内板,前纵梁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以及位于加强板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加强板本体具有对应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前端的第一端与对应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第二端,加强板本体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凹凸起伏延伸而形成多个凸出部,多个凸出部包括悬置点安装凸台,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分别用于与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强板呈凹凸起伏延伸并形成多个凸出部,可同时实现悬置点加强和整个前纵梁的加强,可避免右前纵梁在偏置碰撞中局部折弯变形,减低左纵梁承载变形的风险,结构简单,易于更新改进,可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前纵梁加强板,前纵梁包括纵梁外板与纵梁内板,前纵梁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以及位于加强板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加强板本体具有对应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前端的第一端与对应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第二端,加强板本体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凹凸起伏延伸而形成多个凸出部,多个凸出部包括悬置点安装凸台,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分别用于与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加强板呈凹凸起伏延伸并形成多个凸出部,可同时实现悬置点加强和整个前纵梁的加强,可避免右前纵梁在偏置碰撞中局部折弯变形,减低左纵梁承载变形的风险,结构简单,易于更新改进,可降低开发成本。【专利说明】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件,特别是关于一种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具有该右前纵梁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前纵梁使用加强板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和保护发动机,同时,加强板的应用使得纵梁由前到后出现性能的阶梯型分布,更加有利于纵梁变形模式控制和碰撞能量吸收。 目前,轿车纵梁加强板设计的惯用方式为:采用简单的结构设计和较强材料属性的钢板来加强,该结构设计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纵梁加强板由悬置加强板和纵梁下部加强板组合而成,材料使用量较大、材料利用率较低、设计笨重,结构设计性能相对过剩;其二,悬置加强板和纵梁下部加强板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在冲压成型过程中其模具开发费不节省,且在碰撞变形中对纵梁的弯折控制较差,本质上加强效果不显著。 此外,前纵梁是正面碰撞载荷的主要传递路径和吸能部件之一,前纵梁合理压溃变形吸收足够的碰撞能量对乘员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在汽车设计开发阶段,需要从这些吸能部件着手来改善整车的抗撞性能。在ODB (正面56km/h偏置碰撞试验,要求试验车4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吸能壁障,碰撞速度为56km/h)碰撞中,右纵梁吸能是很关键的设计需求,其可减低左纵梁承载变形的风险,然而,目前的设计使得加强板在X方向(即纵梁的长度方向)的延展性不理想,特别是在ODB工况下的偏置碰撞中,右纵梁将由于发生局部折弯变形而无法承载并吸收相应的碰撞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纵梁加强板,该前纵梁加强板结构简单、工艺要求低、材料利用率高,在前纵梁X方向上的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纵梁加强板,该前纵梁包括纵梁外板与纵梁内板,该前纵梁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以及位于该加强板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该加强板本体具有对应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前端的第一端与对应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第二端,该加强板本体由该第一端向该第二端凹凸起伏延伸而形成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包括悬置点安装凸台,该悬置点安装凸台用于与前纵梁上的悬置安装点连接,该第一连接边和该第二连接边分别用于与该纵梁内板和该纵梁外板连接。 进一步地,该多个凸出部还包括焊接固定凸台,该焊接固定凸台用于与该纵梁内板的顶板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该悬置点安装凸台上设有悬置点安装孔。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形成于该加强板本体朝向该纵梁内板的底板的表面上,该第一连接边、该第二连接边与该加强板本体之间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边和该第二连接边分别与该加强板本体垂直,该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随该加强板本体凹凸起伏延伸而呈带状结构。 进一步地,该前纵梁加强板的高度等于该前纵梁高度的60%。 进一步地,该前纵梁加强板的长度等于该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前端至该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距离。 进一步地,该加强板本体上形成有三个凸出部,靠近该第一端的两个凸出部为悬置点安装凸台,另一个凸出部为焊接固定凸台,该两个悬置点安装凸台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前纵梁上悬置点之间的距离。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右前纵梁,该汽车右前纵梁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前纵梁加强板。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右前纵梁。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加强板本体设置成凹凸起伏的结构,并在前纵梁的悬置安装点前端与前纵梁的副车架安装孔前端之间延伸,形成悬置点安装凸台与焊接固定凸台,该加强板本体的两侧还设有用于与该前纵梁连接的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本专利技术在确保纵梁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采用一个加强板即可同时对悬置安装点和整个前纵梁进行加强的目的,对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结构简单,支撑稳定性好,工艺要求较低,材料利用率高、材料使用量少,减重明显,易于更新改进,可降低开发成本,实用性更强,符合最优结构设计理念和最大材料效用性的要求。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将本专利技术的加强板应用于右前纵梁中,由于该加强板在前纵梁X方向(即长度方向)上的延展性较好,可使右前纵梁在ODB工况碰撞中在加强处出现大幅度弯折变形,而不是局部折弯变形,使得右前纵梁有效分解碰撞力和吸能,从而减低左纵梁承载变形的风险。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与右前纵梁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的正视示意图。请结合图1与图2,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前纵梁加强板10包括加强板本体11以及位于加强板本体11两侧的第一连接边12与第二连接边13,加强板本体11具有对应纵梁悬置安装点前端的第一端111与对应纵梁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第二端112,加强板本体11由第一端111向第二端112凹凸起伏延伸而形成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包括悬置点安装凸台113与焊接固定凸台114,悬置点安装凸台113上设有悬置点安装孔113a,第一连接边12和第二连接边13分别用于与该前纵梁的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10整体呈波浪状,悬置点安装凸台113与焊接固定凸台114即对应设于波峰处(最高处)的安装平面,悬置点安装孔113a开设于该安装平面上。可理解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前纵梁加强板10整体也可不呈波浪状,只需加强板本体11凹凸起伏延伸,并在波峰处设有安装平面即可。 本专利技术将前纵梁加强板10设置成凹凸起伏的结构,并在前纵梁的悬置安装点前端与前纵梁的副车架安装孔前端之间延伸,形成悬置点安装凸台113与焊接固定凸台114,在确保纵梁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采用一个加强板即可同时对悬置安装点和整个前纵梁进行加强的目的。与现有的加强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减重明显,在平台化车型上使用时,可根据车辆质量、性能变化等要求进行更新改进,降低生产成本。 接上述,前纵梁加强板10具有朝向纵梁内板的顶板的第一表面115与朝向纵梁内板的底板的第二表面(图未示),第一连接边12与第二连接边13形成于第二表面上,且第一连接边12和第二连接边13分别与加强板本体11垂直。加强板本体11、第一连接边12与第二连接边13可直接冲压进行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边12与第二连接边13随加强板本体11凹凸起伏延伸而呈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纵梁加强板,该前纵梁包括纵梁外板与纵梁内板,其特征在于:该前纵梁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以及位于该加强板本体两侧的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该加强板本体具有对应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前端的第一端与对应副车架安装孔前端的第二端,该加强板本体由该第一端向该第二端凹凸起伏延伸而形成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包括悬置点安装凸台,该悬置点安装凸台用于与前纵梁上的悬置安装点连接,该第一连接边和该第二连接边分别用于与该纵梁内板和该纵梁外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波祁洪娟管立君张大伟肖海涛孙立志周大永刘卫国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