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盖锁定装置,能够有效利用车内空间。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盖锁定装置(10)中,锁定部件(50)的后端部收纳于外壳(11),并且利用封闭部(33)覆盖后方,所以锁定部件(50)不从外壳(11)向后方突出。并且,该封闭部(33)与主外壳(12)的突片卡合槽(14B)卡合而被支承为不前后移动,所以可靠地防止锁定部件(50)从外壳(11)向后方脱出,并且外壳(11)的强度提高,锁定部件(50)的直线移动稳定。(*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盖锁定装置,能够有效利用车内空间。在本技术的盖锁定装置(10)中,锁定部件(50)的后端部收纳于外壳(11),并且利用封闭部(33)覆盖后方,所以锁定部件(50)不从外壳(11)向后方突出。并且,该封闭部(33)与主外壳(12)的突片卡合槽(14B)卡合而被支承为不前后移动,所以可靠地防止锁定部件(50)从外壳(11)向后方脱出,并且外壳(11)的强度提高,锁定部件(50)的直线移动稳定。【专利说明】 盖锁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组装在固定于车辆的外壳上的锁定部件在将车辆的盖锁定为封闭状态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盖锁定装置,特别涉及对设置于在里侧具有车辆的加油口、受电连接器、其它的能量取得部的凹部的盖进行锁定的盖锁定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盖锁定装置,公知有锁定部件的后端部向外壳的外侧突出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0750号公报(图1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06437号公报(图2)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盖锁定装置中,需要在外壳的后方确保锁定部件的移动轨迹量的退让空间来将盖锁定装置组装于车辆。然而,由于无法通过目视观察确认上述退让空间,所以大多是在外壳的后方过量地确保较大的退让空间,存在为了安装盖锁定装置而浪费车辆内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车内空间的盖锁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的技术的盖锁定装置具备:外壳,其具有第一外壳和组装于第一外壳的第二外壳,上述外壳固定于车辆;锁定部件,其由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支承为能够移动,并且在锁定车辆的盖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包围侧壁,其从第一外壳的外缘部向第二外壳突出,包围第一外壳的与第二外壳对置的对置面;支承孔,其设置于第一外壳中靠近盖的前侧部分,供锁定部件插入;通过口,其设置于包围侧壁中从后侧与支承孔对置的部分,在锁定部件插入支承孔锁定部件通过该通过口 ;封闭部,其从第二外壳向第一外壳突出,封闭通过口 ;以及重合部,其形成于第一外壳中的通过口的开口缘,与封闭部的缘部的外表面重叠。 根据技术方案2的技术,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与封闭部的两侧缘部的外表面重叠的一对重合部;以从前侧与上述一对重合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壳的一对第一对置部;以及设置在一对重合部与一对第一对置部之间并且将封闭部的两侧缘部保持为能够滑动的一对滑动槽。 根据技术方案3的技术,在技术方案I或2记载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侧面贯通孔,其形成于第一外壳中与锁定部件的侧面对置的位置,从通过口延伸到朝向支承孔的中途位置;突部,其设置于锁定部件的侧面,穿过侧面贯通孔而从第一外壳的外表面突出,并且能够在车辆内手动操作该突部;封闭部,其将侧面贯通孔的后端开口封闭;重合部,其与封闭部的前端缘部的外表面重叠;第二对置部,其以从前侧与重合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壳;以及保持槽,其设置在重合部与第二对置部之间,收纳封闭部的前端缘部。 根据技术方案4的技术,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作为第二对置部的突壁,其从第一外壳的外表面突出;和加强肋,其将突壁与第一外壳的外表面之间连结。 根据技术方案5的技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记载的盖锁定装置中,具备:卡合孔,其贯通形成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一方;连结支柱,其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另一方向一方突出,并且该连结支柱的前端部穿过卡合孔;前端卡合突起,其从连结支柱的前端部向侧方伸出,从外侧与卡合孔的开口缘卡合;以及纵分割槽,其将包含前端卡合突起的连结支柱的前端部纵向切割,在连结支柱中从前端延伸到与卡合孔嵌合的部分的中间位置。 此外,在上述技术方案1?5的本技术中,为了方便,词语“前侧”中的文字“前”表现锁定部件进行移动的一个方向,并且“后侧”、“后端开口”等词语中的文字“后”表现与上述“前”相反的方向,上述“前”以及“后”与车辆的前(前面)、后(后面)毫无关系。 在技术方案1的盖锁定装置中,锁定部件的后端部被收纳于将第一外壳以及第二外壳合为一体而成的外壳,并且后方被设置于第二外壳的封闭部覆盖,所以锁定部件不从外壳向后方突出。由此,不像以往那样过度确保较大的退让空间,能够有效利用车内空间。另外,能够穿过第一外壳的通过口而向第一外壳的支承孔插入锁定部件,所以能够容易进行锁定部件相对于第一外壳的组装作业。而且,通过口被第二外壳的封闭部封闭,限制该封闭部向比第一外壳的重合部更靠外侧的变形,所以可靠地防止锁定部件从外壳向后方脱出。 在技术方案2的盖锁定装置中,封闭部的两侧缘部与设置于通过口的开口缘的滑动槽滑动卡合,所以稳固限制封闭部的变形,外壳的强度提高,锁定部件的移动动作稳定。 在技术方案3的盖锁定装置中,设置于锁定部件的侧面的突部穿过形成于第一外壳的侧面贯通孔而从外壳的外表面突出,所以在无法通过正规的操作解除锁定部件的锁定的异常时,能够在车辆内向后方拉动锁定操作部而解除锁定。此时,即使强力拉动突部,也能够利用上述封闭部防止锁定部件从外壳向后方脱出。另外,封闭部的两侧缘部和前端缘部的3条边与保持槽和一对滑动槽卡合而被保持为不前后移动,所以外壳的强度进一步提高,锁定部件的移动动作稳定。 在技术方案4的盖锁定装置中,与重合部一起构成保持槽的突壁被加强肋加强,所以外壳的强度进一步提高,锁定部件的移动动作稳定。 在技术方案5的盖锁定装置中,若使第一与第二外壳合为一体,则第一与第二外壳的另一方的连结支柱的前端部穿过第一与第二外壳的一方的卡合孔。这里,由于前端卡合突起从连结支柱的前端向侧方突出并且,连结支柱的前端部被纵切分割,所以在前端卡合突起通过卡合孔时,连结支柱的前端部以收缩一次的方式变形之后恢复弹性,前端卡合突起与卡合孔的外侧卡合而被防止脱离。由此,第一与第二外壳保持合为一体的状态。而且,在本技术中,将连结支柱的前端部纵切分割的纵分割槽是在连结支柱中从前端延伸到与卡合孔嵌合的部分的中间位置的构造,所以利用连结支柱中没有形成纵分割槽的部分承受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的负荷。由此,外壳的强度提高,锁定部件的移动动作稳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如图1是搭载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锁定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盖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从斜后侧观察盖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前侧观察盖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盖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盖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锁定部件位于后端极限位置的近前的状态的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 图8是盖锁定装置的内部侧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的状态的盖锁定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2是蜗轮配置于后转极限位置的状态的盖锁定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3是盖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外壳和锁定部件的后剖视图。 图15中,(A)图是锁定部件配置于锁定位置、蜗轮配置于前转极限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盖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有第一外壳和组装于第一外壳的第二外壳,并且该外壳固定于车辆;锁定部件,其由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支承为能够移动,并且在锁定车辆的盖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包围侧壁,其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缘部向所述第二外壳突出,并包围所述第一外壳的与所述第二外壳对置的对置面;支承孔,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中靠近所述盖的前侧部分,供所述锁定部件插入;通过口,其设置于所述包围侧壁中从后侧与所述支承孔对置的部分,在所述锁定部件插入所述支承孔时锁定部件通过该通过口;封闭部,其从所述第二外壳向所述第一外壳突出,封闭所述通过口;以及重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中的所述通过口的开口缘,与所述封闭部的缘部的外表面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芳史,北村敏宏,丹羽巧,清水辰弥,野村祐幸,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