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能力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2611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8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包括:系统排气阀与水箱顶端相导通,第一气体收集器与系统排气阀相导通;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与水箱相导通,第八阀门并接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第一阀门和第八阀门分别与平衡阀及水泵的出水端相连接;第二阀门和第八阀门的连接端与水泵的进水端分别与第四阀门和第七阀门相连接;第四阀门11、注气筒、第六阀门和第五阀门顺次连接;注气筒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自动排气阀与第二气体收集器相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系统中排气阀的排气能力方便而快捷的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能力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冷热水循环系统的排气能力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冷热水循环系统中,介质中的空气阻碍介质流动,增大了系统阻力,浪费能源。冷热变化时,空气膨胀,使系统内压力波动,是安全隐患。同时管路中的空气是系统噪音的重要来源。因此,每个循环系统中都设置了自动排气阀,但是目前没有实验设备衡量自动排气阀的排气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可以方便而快捷的检测出系统中排气阀的排气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所述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包括: 系统排气阀、水箱、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水泵、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注气筒、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一气体收集器、第二气体收集器和第八阀门;所述水泵上集成有自动排气阀; 所述系统排气阀与所述水箱顶端相导通,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与所述系统排气阀相导通;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与所述水箱相导通,所述第八阀门并接在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一阀门和第八阀门分别与平衡阀及水泵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八阀门的连接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阀门和第七阀门相连接;所述第四阀门、注气筒、第六阀门和第五阀门顺次连接;所述注气筒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所述自动排气阀与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相导通; 打开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第八阀门和第七阀门,通过第七阀门向系统中注水,水泵运行;系统排气阀将系统内的空气排出到一气体收集器;保持系统内为第一压力;调节平衡阀节流,保持系统流量为第一流量; 保持系统内所述第一压力和第一流量,关闭第八阀门,关闭水泵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打开阀门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注气筒充满水将空气注入到系统中;注入的空气从系统排气阀排出,被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收集,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中的排气量为第一排气量; 关闭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将所述注气筒内的水排出后关闭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打开第八阀门,维持系统内第一流量和第一压力不变;打开水泵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打开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向系统内注气;空气由水泵上的自动排气阀排出,被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收集,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中的排气量为第二排气量;所述第二排气量和第一排气量的比值为所述自动排气阀的排气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能力检测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系统压力的压力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能力检测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系统流量的流量计。 本技术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系统中排气阀的排气能力方便而快捷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排气能力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技术排气能力检测系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系统排气阀1、水箱2、第一阀门3、第二阀门4、平衡阀5、水泵6、第三阀门10,第四阀门11、注气筒12、第五阀门13、第六阀门14、第七阀门15、第一气体收集器16、第二气体收集器17和第八阀门18 ;水泵6上集成有自动排气阀60。 系统排气阀I与水箱2顶端相导通,第一气体收集器16与系统排气阀I相导通;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与水箱2相导通,第八阀门18并接在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之间;第一阀门3和第八阀门18分别与平衡阀5及水泵出6的水端相连接;第二阀门4和第八阀门18的连接端与水泵3的进水端分别与第四阀门11和第七阀门15相连接;第四阀门11、注气筒12、第六阀门14和第七阀门15顺次连接;注气筒12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阀门10和第五阀门13 ;自动排气阀6与第二气体收集器17相导通。 再如图1所示,本系统还包括压力表8和流量计9,压力表8可以检测系统内的压力,流量计9可以检测系统内的液体流量。 打开阀门第一阀门3、第二阀门4、平衡阀5、第八阀门18和第七阀门15,通过第七阀门15向系统中注水,水泵6运行;系统排气阀I将系统内的空气排出到一气体收集器16。 此时,可以通过压力表8读出系统内的压力,保持系统内为第一压力,可选的第一压力为lbar。 调节平衡阀5节流,保持系统流量为第一流量;通过平衡阀5的节流作用,保持系统流量为第一流量,例如可选的第一流量为1000升/小时,流量可以通过流量计9读出。 保持系统内第一压力和第一流量,关闭第八阀门18,关闭水泵6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60 ;打开阀门第四阀门11和第六阀门14,注气筒12充满水将空气注入到系统中。 注入的空气从系统排气阀I排出,被第一气体收集器16收集,第一气体收集器中的排气量为第一排气量Q1。具体的,此时读出第一气体收集器16内排出的水量,也就是系统排气阀I排出的气体量Q1。此气体量将作为参考点。 关闭第四阀门11和第六阀门14,打开第三阀门10和第五阀门13,将注气筒12内的水排出后关闭第三阀门10和第五阀门13 ;关闭第一阀门3和第二阀门4,打开第八阀门18,维持系统内第一流量和第一压力不变;打开水泵6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60 ;打开第四阀门11和第六阀门14,向系统内注气。 空气由水泵6上的自动排气阀60排出,被第二气体收集器17收集,第二气体收集器17的排气量为第二排气量Q2。具体的,同样通过排出的水量读出排气量Q2。 第二排气量和第一排气量的比值Q2/Q1为自动排气阀的排气能力。 本技术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系统中排气阀的排气能力方便而快捷的检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包括:系统排气阀、水箱、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水泵、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注气筒、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一气体收集器、第二气体收集器和第八阀门;所述水泵上集成有自动排气阀;所述系统排气阀与所述水箱顶端相导通,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与所述系统排气阀相导通;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与所述水箱相导通,所述第八阀门并接在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一阀门和第八阀门分别与平衡阀及水泵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八阀门的连接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阀门和第七阀门相连接;所述第四阀门、注气筒、第六阀门和第五阀门顺次连接;所述注气筒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所述自动排气阀与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相导通;打开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第八阀门和第七阀门,通过第七阀门向系统中注水,水泵运行;系统排气阀将系统内的空气排出到一气体收集器;保持系统内为第一压力;调节平衡阀节流,保持系统流量为第一流量;保持系统内所述第一压力和第一流量,关闭第八阀门,关闭水泵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打开阀门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注气筒充满水将空气注入到系统中;注入的空气从系统排气阀排出,被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收集,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中的排气量为第一排气量;关闭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将所述注气筒内的水排出后关闭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打开第八阀门,维持系统内第一流量和第一压力不变;打开水泵上集成的自动排气阀;打开第四阀门和第六阀门,向系统内注气;空气由水泵上的自动排气阀排出,被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收集,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中的排气量为第二排气量;所述第二排气量和第一排气量的比值为所述自动排气阀的排气能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能力检测系统包括: 系统排气阀、水箱、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水泵、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注气筒、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一气体收集器、第二气体收集器和第八阀门;所述水泵上集成有自动排气阀; 所述系统排气阀与所述水箱顶端相导通,所述第一气体收集器与所述系统排气阀相导通;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与所述水箱相导通,所述第八阀门并接在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所述第一阀门和第八阀门分别与平衡阀及水泵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阀门和第八阀门的连接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阀门和第七阀门相连接;所述第四阀门、注气筒、第六阀门和第五阀门顺次连接;所述注气筒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阀门和第五阀门;所述自动排气阀与所述第二气体收集器相导通; 打开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平衡阀、第八阀门和第七阀门,通过第七阀门向系统中注水,水泵运行;系统排气阀将系统内的空气排出到一气体收集器;保持系统内为第一压力;调节平衡阀节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世博
申请(专利权)人: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