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灵灵专利>正文

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1758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其解决了模具内产品成型后难以取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内设有上型腔,下模内设有下型腔,上模包括上模一和上模二,上模一下端面设有凹槽,凹槽一侧设有通孔,推杆通过弹簧贯穿通孔,上模二设在凹槽内,且上模二与推杆一端连接,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下模上端面两侧设有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且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远离下模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与下模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弹簧使成型后的零件方便从上模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自动卸料结构
本技术属于模具
,涉及一种模具自动卸料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但传统的模具由于型腔一般与实际产品形状一致,因此通常为固定的形状,而且型腔内一般形状较为复杂,当产品成型后,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型腔进行定位,之后将置于型腔内的产品取出,因此增加了工序的复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取出型腔内产品的模具自动卸料结构。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包括上模和与上模配合的下模,所述的上模内设有上型腔,所述的下模内设有下型腔,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模一和上模二,所述的上模一下端面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一侧设有通孔,推杆通过弹簧贯穿通孔,所述的上模二设在所述的凹槽内,且上模二与推杆一端连接,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所述的下模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配合的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所述的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与下模上端面垂直设置和倾斜设置,且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远离下模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与下模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所述的下模通过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时,所述的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杆压缩所述的弹簧,且当所述的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所述的上模二和凹槽合围形成所述的上型腔。 工作时,下模通过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使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杆压缩弹簧,当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上模二和凹槽合围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从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拉出,通过弹簧使上模二逐渐远离定位孔一,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二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后难以取出的问题。 在上述的模具自动卸料结构中,所述的上模一凹槽内设有滑轨,所述的上模二上设有滑块,且所述的滑块设在滑轨内并能使所述的上模二沿着滑轨方向滑动。 设置滑轨和滑块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在上述的模具自动卸料结构中,所述的上模和下模上还分别设有导柱和与所述导柱配合的导套。 设置导柱和导套起到定位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工作时,下模通过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插入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使上模二靠近定位孔一并使推杆压缩弹簧,当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上模二和凹槽合围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分别从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中拉出,通过弹簧使上模二逐渐远离定位孔一,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二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后难以取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生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自技术脱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编码分别为: 1、上模;11、上型腔;2、上模一 ;21、凹槽;22、通孔;23、推杆;24、弹簧;25、定位孔一 3、上模二 ;31、定位孔二 ;4、下模;41、下型腔;42、定位杆一 ;43、定位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包括上模I和与上模I配合的下模4,上模I内设有上型腔11,下模4内设有下型腔41,上模I包括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模一2下端面设有凹槽21,凹槽21 —侧设有通孔22,推杆23通过弹簧24贯穿通孔22,上模二3设在凹槽21内,且上模二 3与推杆23 —端连接,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 31,下模4上端面两侧设有与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配合的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 43,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 43分别与下模4上端面垂直设置和倾斜设置,且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 43远离下模4 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43与下模4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下模4通过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 43分别插入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中时,上模二 3靠近定位孔一 25并使推杆23压缩弹簧24,且当上模I与下模4相互抵靠时,上模二 3和凹槽21合围形成上型腔11。 进一步的,上模一 2的凹槽21内设有滑轨,上模二 3上设有滑块,且滑块设在滑轨内并能使上模二 3沿着滑轨方向滑动。上模I和下模4上还分别设有导柱和与导柱配合的导套。 工作时,下模4通过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 43分别插入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31中,使上模二 3靠近定位孔一 25并使推杆23压缩弹簧24,当上模I与下模4相互抵靠时,上模二 3和凹槽21合围形成上型腔11,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11和下型腔41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一 42和定位杆二 43分别从定位孔一 25和定位孔二 31中拉出,通过弹簧24使上模二 3逐渐远离定位孔一 25,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二 3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11后难以取出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与上模(1)配合的下模(4),所述的上模(1)内设有上型腔(11),所述的下模(4)内设有下型腔(41),所述的上模(1)包括上模一(2)和上模二(3),所述的上模一(2)下端面设有凹槽(21),所述的凹槽(21)一侧设有通孔(22),推杆(23)通过弹簧(24)贯穿通孔(22),所述的上模二(3)设在所述的凹槽(21)内,且上模二(3)与推杆(23)一端连接,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所述的下模(4)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配合的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所述的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分别与下模(4)上端面垂直设置和倾斜设置,且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远离下模(4)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与下模(4)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所述的下模(4)通过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分别插入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中时,所述的上模二(3)靠近定位孔一(25)并使推杆(23)压缩所述的弹簧(24),且当所述的上模(1)与下模(4)相互抵靠时,所述的上模二(3)和凹槽(21)合围形成所述的上型腔(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自动卸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I)和与上模(I)配合的下模(4),所述的上模(I)内设有上型腔(11),所述的下模(4)内设有下型腔(41),所述的上模(I)包括上模一(2)和上模二(3),所述的上模一(2)下端面设有凹槽(21),所述的凹槽(21) —侧设有通孔(22),推杆(23)通过弹簧(24)贯穿通孔(22),所述的上模二(3)设在所述的凹槽(21)内,且上模二(3)与推杆(23) —端连接,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所述的下模(4)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定位孔一(25)和定位孔二(31)配合的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所述的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43)分别与下模(4)上端面垂直设置和倾斜设置,且定位杆一(42)和定位杆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灵灵
申请(专利权)人:潘灵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