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充气击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0544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气囊充气击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括有: 一导气座,包括有一上盖和一下座,并在该上盖与下座盖合后在其内部形成一三通贯穿的容室,该容室在其两侧各形成有一进气栓口与一出气栓口,其中进气栓口可与充气钢瓶衔接,而出气栓口可与气囊衔接,同时,该容室在其另一侧形成有一制动口; 一外壳,该外壳包设在导气座的外围,并在其内侧对应于所述制动口处设有凸缘; 一顶针座,该顶针座连同一顶针弹簧置设定位在进气栓口内侧,在其另一侧形成有一弧面,同时在其周环上设有多个通气孔; 一拉柄,该拉柄在其一侧通过拉伸弹簧穿过制动口而定位在导气座内,并在对应顶针座的弧面处设有一凸块,该拉柄在其中段处具有一贯穿孔,在该贯穿孔内的一侧设有一导孔,并在该导孔内设有一具有环面的定位轴,在该定位轴的伸入端套设有一定位弹簧,同时,该定位轴的环面抵持在导孔的侧缘,而定位轴的抵持端可抵持在所述外壳的凸缘上,在该拉柄的另一侧设有一衔接环; 一旋转轴,该旋转轴设有可与衔接环锁合的螺纹,并在其内侧形成有一通道,及在通道侧缘形成有沟槽;及 一脱离环,该脱离环在其一侧具有一可多旋转轴侧缘沟槽穿置在通道内的球面。(*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击发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囊的充气击发装置。然而,一般气囊A的充气方式,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在泄气座1内设置一气室11和一驱动导槽12,其中在气室11内设有一顶针座13和一压缩弹簧14,并形成一入气孔15和一出气孔16,以分别衔接充气钢瓶B及气囊A,而在驱动导槽12的一侧形成有开口121,并在开口121内设有一可推动顶针座13的钢球17,且在钢球17对应开口121处设有一拉绳18,当通过拉绳18拉动钢球17时,可借钢球17推动顶针座13来刺穿充气钢瓶B,再经由出气孔16对气囊A进行紧急充气,另为使其可重复使用,在钢球17的另一侧设有一拉伸弹簧19,以便在钢球17驱动顶针座13后,可弹回到原位。但是,上述结构往往易因拉伸弹簧19的回复动作而导致钢球17重复推持顶针座13,这样会造成顶针座13重复穿刺充气钢瓶B。致使气流产生不顺畅或阻塞现象,且拉绳18的拉面往往仅有由驱动导槽12开口121处的一点,因此也易造成因拉伸方向不对而发生卡住现象,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由上述可知,现有充气击发装置具有下述不足 1.常因弹簧回复而造成顶针座重复穿刺充气钢瓶,使气流产生不顺畅或阻塞现象。2.其拉面往往只集中在一点,易造成因拉持方向不对而发生卡住现象。3.使用较为不便。4.常因气流阻塞而延误充气时间,甚至导致来不及充气的危险性。5.不具备实用性。为此,如何将上述不足加以摒除,即为本技术中创作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所在。有鉴于此,本技术中的创作人借助于其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技术理念,并经过多次试验与改良,终得出本技术中不会出现气流不顺畅或阻塞现象,并且使用方便的充气击发装置。本技术中的气囊充气击发装置,主要包括有一导气座,包括有一上盖和一下座,并在该上盖与下座盖合后在其内部形成一三通贯穿的容室,该容室在其两侧各形成有一进气栓口与一出气栓口,其中进气栓口可与充气钢瓶衔接,而出气栓口可与气囊衔接,同时,该容室在其另一侧形成有一制动口;一外壳,该外壳包设在导气座的外围,并在其内侧对应于所述制动口处设有凸缘;一顶针座,该顶针座连同一顶针弹簧置设定位在进气栓口内侧,在其另一侧形成有一弧面,同时在其周环上设有多个通气孔;一拉柄,该拉柄在其一侧通过拉伸弹簧穿过制动口而定位在导气座内,并在对应顶针座的弧面处设有一凸块,该拉柄在其中段处具有一贯穿孔,在该贯穿孔内一侧设有一导孔,并在该导孔内设有一具有环面的定位轴,在该定位轴的伸入端套设有一定位弹簧,同时,该定位轴的环面抵持在导孔的侧缘,而定位轴的抵持端可抵持在所述外壳的凸缘上,在该拉柄的另一侧则具有一衔接环;一旋转轴,该旋转轴设有可与衔接环锁合的螺纹,并在其内侧形成有一通道,及在通道侧缘形成有沟槽;及一脱离环,该脱离环在其一侧具有一可多旋转轴侧缘沟槽穿置在通道内的球面。本技术中的气囊充气击发装置主要是在拉柄中段的贯穿孔及导孔内设有一定位轴及一定位弹簧,借助于定位弹簧的压缩弹力顶持在外壳内侧的凸缘上,使其抵制拉伸弹簧所产生的回复弹力而有效防止因二次穿刺充气钢瓶所造成气流不顺畅或产生阻塞的现象;并可借助于在旋转轴内侧形成的通道,及在侧缘形成的沟槽,使脱离环可以以不同方向拉持,从而在使用上更具灵活性。图1是一般常用充气击发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充气击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中充气击发装置在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技术中充气击发装置在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充气击发装置在经拉持动作后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脱离环与旋转轴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充气击发装置在实施时的示意图。拉柄5在其中段设有一贯穿孔51,在该贯穿孔51内设有一定位弹簧52,该定位弹簧52的上端套置在一定位轴53的伸入端533上,同时,在该拉柄5的中段对应于贯穿孔51的下方设有一导孔54,该导孔54供定位轴53的抵持端531穿伸而出,并借助于该定位轴53的环面532把持在导孔54的侧缘处进行定位,在拉柄5的一侧通过拉伸弹簧56定位在导气座3中容室33的另侧内部。将导气座3置设在外壳2内,并在靠近衔接环58内面与壳体2处封设有一隔绝环22,借此以达到有效隔绝空气泄漏的目的。顶针座4籍由一项针弹簧41置设定位在进气栓口34的内侧,其尖端42对应充气钢瓶B的顶端,而另一侧形成有一弧面43,并在拉柄5中对应于该弧面43处设有一凸块57,同时,在顶针座4的周环上设有多个通气孔44,随着拉柄5拉动,凸块57通过弧面43压持顶针座4,从而顶针座4的尖端42也随着连动并刺破充气钢瓶B的顶端,将其充气钢瓶B内的压缩气体经由通气孔44而从出气栓口35中释出。如图5所示,当脱离环7受拉动时,会促使拉柄5产生连动,而使拉柄5的凸块57压持顶针座4的弧面43,使尖端42刺破充气钢瓶B的顶端,并籍由顶针弹簧41使顶针座4回复,从而将释放气体从出气栓口35中释出,以对气囊A进行紧急充气,同时在使拉柄5的凸块57穿过顶针座4的弧面43后,拉柄5的定位轴53藉由定位弹簧52的压缩弹力,使其抵持端531顶持在外壳2内侧的凸缘21上,从而可抵制拉伸弹簧56所生产生的回复弹力,籍以有效防止因二次穿刺充气钢瓶B所造成气流的不顺畅,甚至发生阻塞现象的窘境。当若欲使其回复时,仅需直接按压定位轴53的抵持端531,使其脱离外壳2内侧的凸缘21,并直接籍由拉伸弹簧56的拉力而达到回复的目的,具有方便、实用的功能。另,旋转轴6由可挠性材质制成,且其设有可与拉柄5中衔接环58内螺纹55锁合的外螺纹63,如图2和图6所示,并在其内侧形成有一通道61及在其侧缘形成有沟槽62,在该通道61内置设有脱离环7的球面71,使脱离环7可以多角度不同方向拉的持且该脱离环7的另一侧设有一拉环72,使得充气击发装置在使用拉持时,更具有方便灵活性。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中脱离环7的拉环72上可套设一连接绳组8,并将该连接绳组8套设在摩托车C的一侧,如图8所示,当驾驶者因受撞击而脱离时,即可籍由脱离环7驱动拉柄5,并使脱离环7从旋转轴6的沟槽62中滑落,这样不仅能够对气囊A进行紧急充气,而且不会因回复产生气流受阻,以大幅缩减充气时间,达到安全实用的目的。本技术中的充气击发装置主要是在拉柄中段的贯穿孔及导孔内设有一定位轴及一定位弹簧,籍定位弹簧的压缩弹力顶持在外壳内侧的凸缘上,使其抵制拉伸弹簧所产生的回复弹力而有效防止因二次穿刺充气钢瓶所造成气流不顺畅或产生阻塞的现象;并可籍由旋转轴内侧形成的通道,及在侧缘形成的沟槽,使脱离环可以以不同方向拉持,从而在使用上更具灵活性。综上所述,本技术中的充气击发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可有效防止因二次穿刺充气钢瓶所造成气流不顺畅或产生阻塞的现象。2.可籍由旋转轴内侧形成的通道,及在侧缘形成的沟槽来置设脱离环的球面,使其可以以多角度方向拉持,从而在使用上更具灵活性。3.可有效缩短充气饱满的时间。4.利用脱离环与旋转轴间的缓冲张力,可使整体会因拉力过大而崩解。5.在一定的拉力状况下使脱离环分离,以减少因人从车上摔落时的撞击伤害。6.旋转轴可籍由沟槽轻易地与脱离环结合,而无需额外使用工具。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书亚
申请(专利权)人:方舟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