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手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9968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难以从车把内抽出减振构件且能够易于组装的减振手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振手柄(100)具备管状的车把(10)和插入于车把(10)的内部的棒状的减振构件(20)。车把(10)具有形成于侧面的锁定部(11)和形成于开口端的啮合部(12),减振构件(20)具有从车把(10)的内周面侧锁定于车把(10)的锁定部(11)的被锁定部(31)、和与车把(10)的啮合部(12)啮合的被啮合部(29)。而且形成为当啮合部(12)与被啮合部(29)啮合时,锁定部(11)和被锁定部(31)的周方向位置一致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难以从车把内抽出减振构件且能够易于组装的减振手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手柄(100)具备管状的车把(10)和插入于车把(10)的内部的棒状的减振构件(20)。车把(10)具有形成于侧面的锁定部(11)和形成于开口端的啮合部(12),减振构件(20)具有从车把(10)的内周面侧锁定于车把(10)的锁定部(11)的被锁定部(31)、和与车把(10)的啮合部(12)啮合的被啮合部(29)。而且形成为当啮合部(12)与被啮合部(29)啮合时,锁定部(11)和被锁定部(31)的周方向位置一致的结构。【专利说明】 减振手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减振构件的减振手柄。
技术介绍
在二轮车、小型四轮车以及小型喷气艇(PWC)等上使用将把手或制动杆等设置在棒状(管状)的车把上的手柄。像这样的手柄通过在车把的梢端部内插入棒状的重量体(减振构件)可构成减振手柄。减振手柄通过减振构件改变振动模式,从而抑制振动(参考专利文献I)。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673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那样的减振手柄有必要形成为减振构件不会从把手中脱落的结构。作为该结构中的一种,可考虑形成为在车把的内表面设置锁定部的同时在减振构件的外表面设置被锁定部的结构。根据该结构,通过锁定锁定部和被锁定部,可防止减振构件的脱落。但是,在减振手柄的组装作业中减振构件是最后被安装的。因此,减振构件的安装时,车把已经被把手等部件覆盖,组装作业者无法通过目测确定锁定部的位置。因此,车把的锁定部与减振构件的被锁定部之间的对位恐怕会比较耗时,进而减振手柄的组装作业恐怕也会比较耗时。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从车把内抽出减振构件且易于组装的减振手柄。 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个形态的减振手柄具备管状的车把和插入于车把的内部的棒状的减振构件。车把具有形成于侧面的锁定部和形成于开口端的啮合部,减振构件具有从车把的内周面侧锁定于车把的锁定部的被锁定部、和与车把的啮合部啮合的被啮合部。而且形成为当啮合部与被啮合部啮合时,锁定部和被锁定部的周方向位置一致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构成,组装减振手柄时,在啮合部与被啮合部啮合的状态下将减振构件插入车把的深处时,可使锁定部与被锁定部锁定。这样,根据上述的减振手柄,通过锁定部和被锁定部的锁定不仅能够形成为难以从车把内抽出减振构件的结构,还易于组装。 又,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减振手柄中,车把的啮合部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切口,减振构件的被啮合部是向轴向外方倾斜延伸并对车把的内周面施力的板状的构件,减振构件的被啮合部在梢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第一止动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容易地形成啮合部。又,插入减振构件时,啮合部发挥了将减振构件在轴向上进行引导的引导件的功能,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组装减振构件。此外,根据上述构成,组装减振构件时,啮合部与被啮合部已啮合时,作业者可通过手的感觉而更易于掌握。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组装减振手柄。又,根据上述构成,在车把内插入减振构件时,试图将减振构件推入得比规定位置深时,第一止动部与啮合部的底部接触。也就是说,第一止动部发挥了防止减振构件被推入得比车把的规定位置深的止动件的功能。 又,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减振手柄中,车把的锁定部为贯通孔,减振构件的被锁定部为穿入锁定部的突起。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容易地形成锁定部和被锁定部。 又,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减振手柄中,减振构件还具有向轴向外方倾斜延伸并对被锁定部向半径方向外方施力的板状的施力部,被锁定部设置于施力部的轴向中央部分,施力部在梢端具有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第二止动部。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减振手柄的组装完成后也可以维持使被锁定部向锁定部施力的状态。因此减振构件不易从车把内脱落减振。此外,根据上述构成,在车把内插入减振构件时,试图将减振构件推入得比规定位置深时,第二止动部与车把的端缘接触。也就是说,第二止动部与上述第一止动部同样地发挥了防止减振构件被推入得比车把的规定位置深的止动件的功能。 又,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减振手柄中,被锁定部位于比第一止动部靠近轴向外侧的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将减振构件插入车把时,在第一止动部插入啮合部之前,即在被啮合部与啮合部啮合之前,被锁定部不会进入啮合部。因此,作业者不会误将被锁定部进入啮合部认定为被啮合部与啮合部已啮合,从而能够确切地使被啮合部与啮合部啮合。 又,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减振手柄中,被啮合部配置于周方向上错开180度的两处,施力部配置于周方向上错开180度的两处,被啮合部配置于与相邻的施力部在周方向上错开90度的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施加于减振构件上的被啮合部和施力部的施加力的反力相互抵消。因此,在车把内插入减振构件时,减振构件借由上述的施加力的反力而不易相对于轴向倾斜,从而能够笔直地插入。此外,根据上述构成,被啮合部与施力部在周方向上间隔90度地配置,因此在车把内插入减振构件时,减振构件更加不易相对于轴向倾斜。 专利技术效果:如上,上述的减振手柄不仅难以将减振构件从车把内抽出,还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减振手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减振手柄的剖视图;图3是固定件的放大图;符号说明: 10车把; 11锁定部; 12啮合部; 20减振构件; 29被啮合部; 30施力部; 31被锁定部; 33第一止动部; 34第二止动部; 100减振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以下所有附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减振手柄100用于二轮车。但是减振手柄100不限于在二轮车中应用,除了小型四轮车及小型喷气艇等的交通工具之外,在电动工具等的振动装置中也可以应用。图1是减振手柄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减振手柄100具备车把10和减振构件20。以下,依次说明车把10的结构、减振构件20的结构、以及在车把10上安装减振构件20的方法。 <车把的结构>车把10是形成为减振手柄100的骨骼的构件。车把10是管状的构件,形成为直线状。另外,车把10也可以具有减振构件20所插入的部分以外为弯曲的形状。图1中车把10中的纸面左侧的端部为“基端部”,纸面右侧的端部为“梢端部”。车把10通过基端部侧与车体主体连接。与车体主体之间的连接方法无特别限定,可以是用于连接车体主体的连接部与车把10成一体地形成,并通过该连接部将车把10安装于车体主体上。 车把10具有形成于梢端部的侧面的锁定部11和形成于梢端部(开口端)的啮合部12。其中锁定部11是与后述的减振构件20的被锁定部31相锁定的部分。锁定部11是贯通车把10的侧面的贯通孔,形成于车把10的周方向上相互错开180度的两处。图1中以能看见锁定部11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当减振构件20插入车把10内时,车把10被把手40(参考图2)覆盖,因此组装作业者无法通过目测确定锁定部11的位置。 啮合部12是与后述的减振构件20的被啮合部29 (参考图3)相啮合的部分。啮合部12是在梢端部上轴向延伸地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振手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手柄,具备:管状的车把,和插入于车把的内部的棒状的减振构件;所述车把具有形成于侧面的锁定部和形成于开口端的啮合部;所述减振构件具有从所述车把的内周面侧锁定于所述车把的锁定部的被锁定部、和与所述车把的啮合部啮合的被啮合部;形成为当所述啮合部与所述被啮合部啮合时,所述锁定部和所述被锁定部的周方向位置一致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尚人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