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399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该内饰件可被张紧并可提高安装精度。其中,在装饰件主体(7)的缺口部(6)的上缘设置有装饰舌片(8),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舌片(8)经由装饰件骨架(9)相连接。装饰件骨架(9)包括:上支承部件(9A),其用于对装饰舌片(8)的上缘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件(9B),其设置在上支承部件(9A)的长条形延伸部(12)的下方并与该长条形延伸部(12)相隔开,该下卡止部件(9B)使装饰舌片(8)的下缘与装饰件主体(7)相卡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一 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该内饰件安装 在车身内部,并具有安全气嚢展开时打开以形成开口的区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一种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该装置可使安 全气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在车身侧壁和乘客之间展开。就该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而言,安全气嚢以折叠状态收容在从 车辆的前柱部经上边梁部至后柱部的区域,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充 气机释放出高压气体,从而使该安全气嚢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安 全气嚢被车身立柱装饰件和车顶内衬覆盖在车厢内侧,当车辆发生 碰撞时,通过高压气体产生的推力将车身立柱装饰件和车顶内衬的 一部分推开。但通常情况下,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的安全气嚢设置在跨越整个上边梁部以及部分前柱部和部分后柱部的范围内,所以,各柱部 上的车身立柱装饰件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会被推开。因此,当安全气嚢在车身立柱部展开时,欲展开的安全气嚢会因车身立柱装 饰件而承受较大的阻力,不易对安全气嚢的展开姿态进行控制。为了解决该问题,对车身立柱装饰件的构造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在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壁厚较薄的破裂引导部,当安全气嚢 展开时,利用破裂引导部来使车身立柱装饰件破裂(参照日本专利技术 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35358号)。就该专利文献中的车身立柱装饰件的构造而言,它是通过预先在 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壁厚较薄的破裂引导部,来减少安全气嚢展 开过程中车身立柱装饰件对气嚢施加的不必要的阻力。但该情况下,又存在车身立柱装饰件难以制造以及其制造成本剧增的问题。因此,当前还研究出如下技术方案由端缘彼此抵接的多个部件来构成车身立柱装饰件等内饰件,当安全气嚢展开时等,使一侧的 部件端缘从分界部附近打开。若釆用多个内饰件在端缘处彼此抵接的构造,加之内饰件 一般由 刚性较低的材料构成这样的因素,所以,难以使内饰件张紧,且也 不易确保内饰件端缘之间的安装精度。就所述车身立柱装饰件构造而言,为了使车身立柱装饰件在安全气嚢展开时容易破裂,在该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有壁厚较薄的破裂引导部,该情况下,在将车身立柱装饰件向车身组装时,或者在 将车身立柱装饰件组装到车身之前对其进行搬运时等,会存在破裂引导部容易破损或该车身立柱装饰件难以操作这样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 法,该用于车辆的内饰件易于张紧,可以减少安全气嚢展开过程中 车身立柱装饰件对气嚢施加的不必要的阻力,还可提高其端缘之间 的安装精度,同时,在向车身将其进行组装或在其组装到车身之前 对其进行搬运时等,其操作性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其中,第二内 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舌片8)的下缘部重叠或抵接在 第一内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主体7)的上缘部上, 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骨架9) 相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内饰件的内表面相连接,该 连接件包括上支承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上支承部件9A), 其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上缘一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例如, 后述实施方式中的下卡止部件9B),其设置在所述上支承部件的下 方并与其相隔开,该下卡止部件使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下缘卡止在第一内饰件上。由此,可将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的连接部作为在安全气嚢展 开时形成开口的开口部。此外,第二内饰件的上缘那一侧被连接件 的上支承部支承,从而可维持该上缘一侧的刚性,第二内饰件的下 缘经由连接件的下卡止部与第一内饰件相卡止。第二内饰件在上支 承部和下卡止部之间张紧。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方案2中,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螺钉15和卡子10)固定在车身的立柱部(例如, 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柱1 )上,在所述第二内饰部件的比所述车身固 定机构靠下侧的区域上,设置有主体连接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 中的长孔18),该主体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内饰件相连接,它与所述 第 一 内装饰件的连接状态允许它可沿所述第 一 内饰件和所述第二内 饰件之间的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对第 一 内饰件发生位移。由此,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固定在立柱部上, 第二内饰件的下部区域被主体连接部连接在第 一 内饰件上。当安全 气嚢展开时,将第二内饰件的下缘推开,且第二内饰件在主体连接 部沿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被拉出。由此,就该第二内饰件而言, 即使在其下侧分界部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也可使安全气嚢的展开口 较大地打开。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 的技术方案3中,所述连接件在其所述下卡止部处直接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相连接,并将所述主体连接部夹持在它与所述第一内饰件之 间。由此,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连接件的上支承部支承,从而可 使该上部区域始终具有高刚性,第 一 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在二者的 分界部处与连接件的下卡止部相卡止,从而可使二者始终具有较高的安装精度。此外,由于第二内饰件的主体连接部被卡止在连接件 和第一内饰件之间,所以,第二内饰件定位在刚性较高的连接件上,并使第二内饰件在安全气嚢展开时沿其下缘的延伸方向比较稳定地 拉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中,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饰件的角部区域(例如,后述实 施方式中的末端的角部区域18a)中设置所述主体连接部,该角部区 域位于所述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由此,在安全气嚢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二内饰件末端的角部区域 被主体连接部定位在第一内饰件上。从而,在此时,相对于第一内 饰件而言,在与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对第二内饰件 进行定位。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方案5中,所述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分体形成,二者相互连 接而形成所述连接件。由此,因上支承部和下卡止部分体形成,所以在用模具等将之成 型时比较容易,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方案6中,所述第二内饰件是下缘部在安全气嚢展开时被推开的 部件,所述安全气嚢位于所述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之间。由此,在安全气嚢展开时,位于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之间的 安全气嚢从内侧推压第二内饰件,第二内饰件以上支承部附近为铰 接中心从下缘部被推开。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方案7中,所述第一内饰件由非发泡树脂形成,所述第二内饰件 由发泡树脂形成。由此,尽管所述第二内饰件由发泡树脂形成而不利于确保其安装 精度,但仍然可以通过连接件的上支承部件和下卡止部的作用,较 容易地确保所述第二内饰件具有足够的安装精度。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方案8中,所述第一内饰件、所述第二内饰件以及所述连接件具有将该三个部件彼此不可分开地进行固定的固定部。由此,第一内饰件、第二内饰件以及连接件三者以固定部为中心 被定位固定,所以可提高所述三者的安装精度,并可防止在对用于 车辆的内饰部件等进行搬运时所述三者发生错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9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该方法是将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中,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部重叠或抵接在第一内饰件(7)的上缘部上,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9)相连接,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内表面相连接,该连接件(9)包括:上支承部(9A),其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上缘一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9B),其设置在所述上支承部(9A)的下方并与其相隔开,该下卡止部(9B)使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卡止在第一内饰件(7)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9-10 2007-234649;JP 2007-9-10 2007-234664;1.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中,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部重叠或抵接在第一内饰件(7)的上缘部上,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9)相连接,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内表面相连接,该连接件(9)包括上支承部(9A),其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上缘一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9B),其设置在所述上支承部(9A)的下方并与其相隔开,该下卡止部(9B)使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卡止在第一内饰件(7)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15、 10)固定在车身的立柱部(1 )上,在所述第二内饰部件(8)的比所述车 身固定机构(15、 10)靠下侧的区域上,设置有主体连接部(18), 该主体连接部(18)与所述第一内饰件(7)相连接,它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7)的连接状态允许它可沿所述第一内饰件(7)和所述第 二内饰件(8)之间的下侧分界部(a)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内 饰件(7)发生位移。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9)在其所述下卡止部(9B)处直接与所述第一内 饰件(7)相连接,并将所述主体连接部(18)夹持在它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7)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角部区域(18a)中设置所述主体连接部(18),该角部区域(18a)位于所述下侧分界部(a)的 延伸方向上。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承部(9A)和所述下卡止部(9B)分体形成,二者相互连接而形成所述连接件(9)。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饰件(8)是下缘部在安全气嚢(5)展开时被推开的部件,所述安全气嚢(5)位于所述上支承部(9A)和所述下卡止部 (9B)之间。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饰件(7)由非发泡树脂形成,所述第二内饰件(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和明青木孝志细谷静男中村隆谏山博之池田康二金子雅之关口延元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