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5991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前后两端的前管板和后管板、数根换热管及位于前管板前方的管程进口部件,所述外壳设有内腔,前、后管板对应设有数个供换热管穿过的管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前、后管板的管孔,并收容于该外壳的内腔内,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后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穿过前管板的管孔向前凸伸,并与前管板活动连接,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热填料,且该隔热填料设置于前管板的前方并被夹持在相邻换热管之间。相对现有耐高温换热器,有利于自管程进口部件过来的被换热介质被直接冲压在前管板上,改善前管板过热而发生拉伸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高温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热量交换的耐高温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它还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原子能等工业部门。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请参阅于2003年11月5日公告的中国技术专利第02258139.1号,其公开了一种高温换热器,该高温换热器包括低温区换热器、管程进口封头和高温区换热器,该高温区换热器通常包括外壳、管板及换热管;该外壳设有内腔,所述换热管收容于外壳的内腔内并固持于管板上。在高温区换热器内的管板直接与管程进口封头对接,当被换热介质自管程进口封头内流入高温区换热器时,该被换热介质直接对管板产生冲击,所述换热管受热产生形变,将可能对换热管产生拉力,甚至有时会折弯换热管,从而,影响高温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高温换热器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管板过于受热的耐高温换热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前后两端的前管板和后管板、数根换热管及位于前管板前方的管程进口部件,所述外壳设有内腔,前、后管板对应设有数个供换热管穿过的管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前、后管板的管孔,并收容于该外壳的内腔内,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后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穿过前管板的管孔向前凸伸,并与前管板活动连接,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热填料,且该隔热填料设置于前管板的前方并被夹持在相邻换热管之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位于隔热填料前方的金属压板,所述金属压板安装于相邻换热管之间,上述隔热填料被夹持在管板与金属压板之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隔热填料包括前后两层,且前面一层隔热填料为耐冲刷隔热材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数个位于金属压板外侧的挡管,每一挡管套设在换热管的前端,且与换热管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挡管呈喇叭口状,且该喇叭口的开口朝金属压板设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高温区换热器及与高温区换热器相通的低温区换热器,该高温区换热器设置于管程进口部件与低温区换热器之间,所述管程进口部件与高温区换热器之间的前管板可活动的设置于管程进口部件与高温区换热器之间,远离管程进口部件的后管板与换热管相互焊接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管程进口部件与高温区换热器之间设有数个膨胀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支座,所述前管板、隔热填料及压板构成一管箱,该支座设置于管箱的下侧,该支座包括支撑体及吊带,该吊带的一端安装于管箱上,另一端安装于支撑体上,以将管箱呈悬空吊挂状态。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式为: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支座,该支座设置于前管板的下侧,该支座包括支撑体及吊带,该吊带的一端安装于管板上,另一端安装于支撑体上,以将管板呈悬空吊挂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前管板与管程进口部件之间设有隔热填料,且该隔热填料被夹持在每一换热管之间,相对现有耐高温换热器,有利于自管程进口部件过来的被换热介质直接冲压在管板上,改善管板过热而发生拉伸形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安装在支座上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的换热管与前、后管板连接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用支座吊环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的高温区换热器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1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1所示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的支座第二种实施方式;图11是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的支座第三种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是展现本专利技术耐高温换热器安装在支座上的示意图,称为耐高温换热器组件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耐高温换热器组件包括耐高温换热器及数个支座200;所述耐高温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分别连接在换热器本体两端的管程进口部件10与管程出口部件20。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底座30、高温区换热器40、低温区换热器50及数个膨胀节60,以及安装于底座30上并支撑高温区换热器40及低温区换热器50的支撑梁70。高温区换热器40位于换热器本体的前部,该高温区换热器40包括位于前方的第一高温段41及位于第一高温段41后方并与第一高温段41相通的第二高温段42,所述低温区换热器50位于换热器本体的后部,且该低温区换热器50具有邻近第二高温段42并相互贯通的第一低温段51及位于第一低温段后部的第二低温段52。所述第一高温段41、第二高温段42及低温区换热器50的第一低温段51、第二低温段52的外侧均设有壳体,在每一壳体内安装有数个管板及多根换热管90,管板设有供换热管穿过的多个管孔,将所述换热管90之间的区域称为管间。如下以前方的第一高温段41为例说明该换热管与管板的安装关系,壳体内的管板包括位于前后两端的前管板80及后管板81,换热管90两端穿过前、后管板80、81的管孔,换热管90的两端设有管口,且该换热管90一端管口与后管板81的管孔固定连接形成密封状态(请参阅图3所示),另一端穿过前管板80的管孔向前凸伸,并与该前管板活动连接,防止两者在热涨过程中被拉裂开,请容后详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换热器本体的高温区换热器40与低温区换热器50相互分割成两部分,即自高温区换热器40的第二高温段42及低温区换热器50的第一低温段51相互分隔开,改善体积过大而便于耐高温换热器的运输效果,且在该第二高温段42与低温区换热器50的第一低温段51之间通过中间连接体和膨胀节60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空间101,该空间101的外侧与管间未相通,从而流过高温区换热器40的换热管90的被换热介质进入该空间101内,并汇集在此,通过该空间101分流到低温区换热器50的换热管90内,相对于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耐高温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高温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前后两端的前管板和后管板、数根换热管及位于前管板前方的管程进口部件,所述外壳设有内腔,前、后管板对应设有数个供换热管穿过的管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前、后管板的管孔,并收容于该外壳的内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后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穿过前管板的管孔向前凸伸,并与前管板活动连接,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热填料,且该隔热填料设置于前管板的前方并被夹持在相邻换热管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前后两端的前管板和后管
板、数根换热管及位于前管板前方的管程进口部件,所述外壳设有内腔,前、
后管板对应设有数个供换热管穿过的管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前、后
管板的管孔,并收容于该外壳的内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后
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穿过前管板的管孔向前凸伸,并与前管板
活动连接,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热填料,且该隔热填料设置于前管
板的前方并被夹持在相邻换热管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温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
一步包括位于隔热填料前方的金属压板,所述金属压板安装于相邻换热管之
间,上述隔热填料被夹持在管板与金属压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高温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填料包
括前后两层,且前面一层隔热填料为耐冲刷隔热材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高温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换热器进
一步包括数个位于金属压板外侧的挡管,每一挡管套设在换热管的前端,且与
换热管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高温换热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洁沈明陆华顾安生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三维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