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解决现有的电加热相变蓄热换热装置不利于普及到家庭使用的问题。本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填装蓄热介质,箱体内设有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具有穿透箱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箱体还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从上向下伸入到蓄热介质中,多个蓄热单元联合使用时,各蓄热单元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各蓄热单元换热管的进口端并联汇总连接进口总管、出口端并联汇总连接出口总管,形成各蓄热单元并联的蓄热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模块化的蓄热单元设计,使蓄热单元小型化、且可以组合并联使用,可以自由选择蓄热组规模,使电加热蓄热换热装置适合家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改革以来,经济一路高速发展,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在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得使用,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染大气,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国多地雾霾频发,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为此,国务院及各省市纷纷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实施方案。全面整治和淘汰燃煤小锅炉已提上日程,“煤改气”、“煤改电”已成为大势所趋。其中“煤改电”方向,主要利用国家谷电政策实现节能减排和降低能耗。利用谷电电能间接供热技术的核心主要在储能环节,目前相变蓄热系统正成为间接供热技术储能环节的发展主流。目前,现有的相变蓄热器都是面向工业用谷电蓄热的,设备装置过于粗大笨重,安装、拆卸、搬运不太方便,不利于普及到家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电加热相变蓄热换热装置过于粗大笨重,安装、拆卸、搬运不太方便,不利于普及到家庭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小型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填装蓄热介质,箱体内设有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具有穿透箱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箱体还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从上向下伸入到蓄热介质中,多个蓄热单元联合使用时,各蓄热单元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各蓄热单元换热管的进口端并联汇总连接进口总管、出口端并联汇总连接出口总管,形成各蓄热单元并联的蓄热组。蓄热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蓄热单元的结构相同,蓄热单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多个蓄热单元组合时,采用水平排布,换热管道并联,形成蓄热组。蓄热介质可以采用不产生相变的普通蓄热介质,也可以采用可相变蓄热的介质。采用可相变蓄热介质为例:蓄热过程为采用电加热管对箱体内的蓄热介质进行加热;放热过程为蓄热介质与换热管道内的冷媒热交换,当蓄热介质放热过程达到相变温度,电加热管低功率启动保持电加热管表层蓄热介质处于熔融状态。在夜晚谷电时间进行电加热蓄热,在白天用电高峰期放热进行热利用,放热过程中通常电加热管是停止加热的,而蓄热介质放热达到相变温度时,电加热管低功率启动,保证电加热管表层的蓄热介质保持熔融状态,避免电加热管直接加热固态蓄热介质,热传递不佳,导致局部过烧。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道环绕电加热管外侧、沿竖直轴线上下螺旋盘绕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道的进口端在下、出口端在上,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穿透至箱体外侧,换热管道出口端从蓄热介质液面上方穿透箱体。箱体靠墙设置,以便管道走线,进口总管设置在下方,出口总管设置在上方,进口端和出口端从箱体背侧穿出,与进口总管、出口总管相连。作为优选,所述蓄热单元的箱体横截面为方形。当多个蓄热单元并联使用时,各蓄热单元侧面相贴,方便空间布置。所述箱体的侧壁设置压坑,以增加壁的刚度。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管上端为电加热头,电加热头穿透至箱体顶面上方,电加热头下方连接管体,管体呈U型。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浸入蓄热介质的测温装置。测温装置检测蓄热介质温度,提供控制依据。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顶面为可开合的上盖板结构。上盖板可打开添加蓄热介质和更换维护电加热管、换热管道等部件。作为优选,所述蓄热单元或蓄热组的外侧设置保温结构。作为优选,所述保温层外侧设置外壳。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侧壁设置压坑,以增加壁的刚度。本技术采用模块化的蓄热单元设计,使蓄热单元小型化、且可以组合并联使用,可以自由选择蓄热组规模,使电加热蓄热换热装置适合家庭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总装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总装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总装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蓄热模块单元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蓄热模块单元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蓄热模块单元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电加热管及测温装置的一种布置结构图。图中:1、保温底架,2、蓄热单元,3、保温层,4、外壳,5、隔离框架,6、支撑固定装置,7、箱体,8、上盖板,9、换热管道,10、电加热管,11、进口总管,12、出口总管,13、电接头,14、管体,15、测温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如图1至3所示。本设备包括一个保温底架1,保温底架1上有四个蓄热单元2水平并列放置,四个蓄热单元2并联形成蓄热组。在蓄热组的外侧设有保温层3。保温底架1和保温层3的外侧都有起固定保温层作用的外壳4,而保温层3的内侧还有隔离框架5。外壳4底部和背面安装有支撑固定装置6。各蓄热单元2的结构相同,如图4、5、6所示。蓄热单元包括一个方形箱体7,箱体7的上盖板8可以打开,箱体7内填充蓄热介质。箱体内设有换热管道9和电加热管10。所述换热管道9在箱体7内布置成沿竖直轴线的螺旋盘绕结构,换热管道9的进口端在下,出口端在上。换热管道的进口端从下方穿透至箱体7背面,出口端从蓄热介质液位上方穿透至箱体7背面,如图3所示,整个蓄热组中,水平并列的多个蓄热单元2的换热管9下部进口端并联汇总到进口总管11,换热管9上部出口端并联汇总到出口总管12。如图7所示,电加热管10包括端部接电的电接头13和用于发热的管体14。电接头13从蓄热介质液位上方穿至箱体顶部之外,并在箱体上架两方管做横梁支撑电加热管重量,螺栓固定;管体14呈U形、向下插入至箱体内蓄热介质的底部。箱体中还设置有浸没在蓄热介质中的测温装置15,测温装置可安装在箱体内壁上,也可以安装在U形电加热管10中间,测温装置实时监测蓄热介质的温度,同时将温度信号作为电加热管10的控制依据。本装置的蓄热放热方法如下:本装置采用可相变蓄热介质,蓄热过程为采用电加热管对箱体内的蓄热介质进行加热;放热过程为蓄热介质与换热管道内的冷媒热交换,当蓄热介质放热过程达到相变温度,电加热管低功率启动保持电加热管表层蓄热介质处于熔融状态。在夜晚谷电时间进行电加热蓄热,在白天用电高峰期放热进行热利用,放热过程中通常电加热管是停止加热的,而蓄热介质放热达到相变温度时,电加热管低功率启动,保证电加热管表层的蓄热介质保持熔融状态,避免电加热管直接加热固态蓄热介质,热传递不佳,导致局部过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填装蓄热介质,箱体内设有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具有穿透箱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箱体还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从上向下伸入到蓄热介质中,多个蓄热单元联合使用时,各蓄热单元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各蓄热单元换热管的进口端并联汇总连接进口总管、出口端并联汇总连接出口总管,形成各蓄热单元并联的蓄热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包括箱体,箱体内填装蓄热介质,箱体内设有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具有穿透箱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箱体还设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从上向下伸入到蓄热介质中,多个蓄热单元联合使用时,各蓄热单元在水平方向并列设置,各蓄热单元换热管的进口端并联汇总连接进口总管、出口端并联汇总连接出口总管,形成各蓄热单元并联的蓄热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环绕电加热管外侧、沿竖直轴线上下螺旋盘绕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加热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的进口端在下、出口端在上,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穿透至箱体外侧,换热管道出口端从蓄热介质液面上方穿透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向明,彭才元,姚利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工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