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伍必翔专利>正文

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42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可由使用者依实际需要而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辆内部,作为车辆内部乘者人身安全的保护。其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尤其是一种可由使用者依实际需要而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辆内部,作为车辆内部乘者人身安全保护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现代人而言,车辆是相当普遍的交通工具,各地都市地区的交通流量更是普遍拥挤,相对而言,车祸事件更是经常发生;而近年来,关于行车时人身安全的保护装置,更是受到极度的重视而蓬勃发展;本技术所要探讨的,即是关于车内的安全气囊装置。如图1所示,目前装配于车辆10内部的安全气囊,其通常将安全气囊11装配位于方向盘、副驾驶座前台、车内侧缘等固定位置,使车辆发生撞击等意外事故时,通过位于方向盘(如图1所示)及副驾驶座前台的安全气囊保护驾驶及副驾驶的颅颜及胸腹人身安全,而通过装配位于车内侧缘的安全气囊保护车内乘者的侧身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见的严重车祸意外中,通常会伴随发生翻车的情况;而在车辆发生翻覆撞击意外时,虽然乘者的颅颜、胸腹及身体等部位,可通过传统安全气囊进行保护,但此时乘者的头颅顶端却毫无保护机制,而极易导致严重的颅顶撞击伤亡事件;附带一提的是,目前车辆的设计上,车顶板通常是车辆结构最为脆弱之处(无钢梁结构),因此,即使发生未翻车的一般车辆碰撞意外时,车顶板亦会因车身严重撞击挤压,而连带使车顶板发生严重变形的情况,此亦是造成乘者颅顶伤害的重要因素;经过以上的说明可知,目前车辆的安全气囊设计,并没有针对乘者的头颅顶端进行主动保护的方案。再者,如前所述,目前的安全气囊装配,属于车辆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通过汽车原厂及技师才可以进行安全气囊的安装与配置;且气囊的安装为固定位置设计,使用者并无法依实际需要于预定位置之外额外装配。此外,对于车龄较老或原本没有安全气囊设计的车辆而言,以目前技术几乎无法加装安全气囊,如此一来对于该类车辆的乘者人身安全而言,并无法提供适当的安全保障。经过以上的说明可知,目前装配于车辆内部的安全气囊,均为预先设计而在固定位置装配的型态,对于乘者的人身安全并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实在有进一步加以大幅突破的必要,使其更能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内或拆卸,车辆使用者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符合车辆使用者的实际安全需求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装配于车内顶端面,即使发生翻车等严重意外事故,也可使乘者的颅顶受到妥善保护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且由于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安装,而可大幅减轻消费者的技术依赖支出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的载具设计,使安全气囊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内或进行拆卸作业,突破了长久以来传统车内安全气囊仅能在固定位置装设及高技术装配的限制;使车辆使用者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的安全气囊;再者,对于车辆内部顶端面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车辆使用者可轻易且稳固地自行将本技术安全气囊装配于车内顶端面,因此即使发生翻车等严重意外事故时,乘者的颅顶及身体可藉由本技术的安全气囊而受到妥善的气囊保护;换言之,车辆使用者可通过本技术安全气囊作车内危险死角的辅助性安全气囊保护,使车辆使用者的行车安全受到妥善完整的保障;另外,还可大幅减轻消费者的技术依赖支出。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安全气囊作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安全气囊结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安全气囊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安全气囊感测件受压而驱使气囊作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安全气囊载具与车辆联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安全气囊载具与车辆联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安全气囊一般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载具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侧剖视示意图;图10是图8所示安全气囊实际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安全气囊于车辆车顶损毁状态作动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多个安全气囊同时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另一种安全气囊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0为车辆;11为安全气囊;20为载具;201为结合边;202为轻缝点;203为凹缝点;21为隔层;22为展开口;23为卡槽;24为卡钩;25为魔鬼毡;30为气囊;40为供气组;41为管路;50为感测件;60为车辆;61为车窗玻璃;62为窗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首先,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20、气囊30、供气组40及感测件50所构成,而可适用装配于车辆60内部的适当任意位置,其中该载具20,可为内具若干隔层21的盒体结构,于载具20一端面可成形有展开口22;该载具20可通过连结结构轻易且稳固地被安装于车辆60内部预定处(例如车内顶端面、前座背面等),该载具20连结结构与车辆60内部的连结可为多种型态,在此仅举两例作实施说明,例如请参阅图5所示,可于车辆60内预定位置配设卡槽23结构,而于载具20一端面则成型有卡钩24结构,从而使载具20可通过其卡钩24与车内卡槽23进行钩扣结合或拆离作业;再一例,请参阅图6所示,可于车内及载具20端面分别各粘固魔鬼毡25后,再通过载具20与车内的魔鬼毡25进行两者的快速结合或拆离;换言之,本技术载具20的设计,主要是作为车辆60内部与安全气囊30的快速连结及拆离接口;该气囊30,装配于载具20的隔层21内,且气囊30一面可自载具20内朝展开口22外展出;该供气组40,可通过管路41与气囊30连结,而可适时供气给气囊30,进行气囊30充气作业;该感测件50,可装配于车内预定处(如车前端、车顶端、车侧端),可通过感测件50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而驱动供气组40作动供气给气囊30充气;其中,该感测件50可为压力感测构件,在感测件50受到车内超出预定值的压力时,可以感测并输出(如图4所示)。以上所述即为本技术各构件及结构的组配位置关系,藉此,本技术的安全气囊30可通过载具20快速轻易地装配于车辆60内部使用;现将其使用操作状态详细说明如下首先,本技术的感测件50除了可独立地装配于车辆60内部外,还可将感测件50与载具20作结构结合,使感测件50内建于载具20内,在载具20与车辆60联结组配时,即同时完成感测件50的组配;此外,该供气组40除了可独立装配于车辆60内部外,还可直接与载具20作结构结合,使供气组40内建于载具20内,在载具2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必翔
申请(专利权)人:伍必翔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