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争鸣专利>正文

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4853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它包括气囊(1)、充排气装置(3),所述充排气装置(3)分别与气囊(1)和室外相连通,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源连接。露天停车使用时,由充排气装置对气囊进行充气,相当于在车厢内设置了厚厚的隔热层,因此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需要行驶时,由充排气装置对气囊进行排气,从而将气囊收拢折叠,同时将气囊内吸收的部分热量快速排出车外,因此也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减少空调冷气用量,节约了能源消耗。(*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隔阳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炎热的季节,当车辆停放于露天场所时,特别在夏日骄阳下,车体金属板会迅速聚集热量,使车厢内温度急剧上升,有时车厢内温度高达摄氏37度以上,行驶时即使马上开启空调器降温,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驱走车厢内的热气,不仅驾驶员或乘客感到不舒适,而且增加了设施负荷和油耗,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充排气装置,所述充排气装置分别与气囊和室外相连通,充排气装置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源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充排气装置可以设在气囊的里面,气囊上设有进出气口,充排气装置通过进出气口与室外相连通。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上可以设有气压开关,气压开关通过导线与充排气装置的电气控制电路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有多条弹性带。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可以为双层结构,分为A、B、C三个气室,A气室位于汽车顶部与座椅顶部之间所有空间,B气室位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与前座椅之间的空间,C气室位于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的空间,A、B、C三个气室之间彼此通过小孔相通。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可以设有气囊折叠机构。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露天停车使用时,拉开气囊,将气囊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上,由充排气装置对气囊进行充气,充满气的气囊分别贴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车厢顶部、车厢两侧的玻璃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填充了车厢内的大部分空间,相当于在车厢内设置了厚厚的隔热层,因此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需要行驶时,由充排气装置对气囊进行排气,从而将气囊收拢折叠,同时将气囊内吸收的部分热量快速排出车外,因此也能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减少空调冷气用量,节约了能源消耗。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充气后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第四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一种气囊折叠机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二种气囊折叠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气囊1、充排气装置3,所述气囊1的两端分别设有吸盘5,充排气装置3的进出气口与气囊1的进出气口相连通,充排气装置3的另一个进出气口通过软管2与室外相连通,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设置在电气控制盒11中,电气控制盒11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当对气囊1充气时,充排气装置3与气囊1相连通的进出气口为出气口,充排气装置3与室外相连通的进出气口则为进气口,反之当对气囊1进行排气时,充排气装置3与气囊1相连通的进出气口为进气口,充排气装置3与室外相连通的进出气口则为出气口。如图2所示,使用时,拉开气囊1,将气囊1的两端通过吸盘5分别固定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由充排气装置3对气囊1进行充气,充满气的气囊1分别贴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车厢顶部、车厢两侧的玻璃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进而填充了车厢内的大部分空间。为了防止气囊因压力太高而爆破,所述气囊1上可以设有气压开关12,气压开关12通过导线与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连接,对气囊1进行充气,当气囊1内的压力达到设置值时,气压开关12开始工作,控制充排气装置3停止充气。为了方便折叠,所述气囊1可以设有气囊折叠机构,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一种气囊折叠机构如图6所示,所述气囊1顶面两侧分别设有两条弹性带7,每条弹性带7的两端分别与气囊1的两端固定连接,每条弹性带7的中段间隔一定距离分别与气囊1的顶面固定连接,使弹性带7收缩时将气囊均匀地折叠,当然还可以在气囊1的顶面再设置几条弹性带7,同样可以达到折叠目的;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二种气囊折叠机构如图7所示,所述气囊1顶面两侧分别设有两条柔性带9,气囊1顶面两侧分别设有两排带孔固定端8,每排带孔固定端8由多个间隔一定距离均匀分布的带孔固定端8组成,每条柔性带9从同一排带孔固定端8的孔中穿过,每条柔性带9的前端与气囊1的前端固定连接,两条柔性带9的后端设有收带装置10,需要折叠气囊1时,转动收带装置10,将柔性带9收拢卷起,从而带动气囊1均匀地折叠,当然还可以在气囊1的顶面再设置几排带孔固定端8,气囊1上设有与带孔固定端8排数相同数量的柔性带9,同样可以达到折叠目的。如图3所示,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充排气装置3设在气囊1的里面,气囊1上设有进出气口4,充排气装置3通过进出气口4与室外相连通,其余结构同第一种实施例。将所述充排气装置3设在气囊1里面的好处是充排气装置3的其中一个进出气口与气囊1内部直接导通,无需另外连接;排气时,可防止因气囊1的侧壁封住排气口而影响排气速度。如图4所示,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所述气囊1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有许多条弹性带13,其余结构同第一种实施例。其优点是在气囊充气时弹性带13可以控制气囊的膨胀方向,使气囊保持与车厢的形状相适应,在气囊排气时弹性带13收缩可以帮助排气,同时可以使气囊的顶面与底面相对齐,不会发生很大错位,以便气囊折叠。如图5所示,本技术车用隔阳气囊装置的第四种实施例,所述气囊1为双层结构,分为A、B、C三个气室,A气室为一层结构,B、C气室为一层结构,A气室位于汽车顶部与座椅顶部之间所有空间,B气室位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与前座椅之间的空间,C气室位于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的空间,A、B、C三个气室之间彼此通过小孔相通,其余结构同第一种实施例。将所述气囊1设置为双层结构的优点是气囊充气后相当于在车厢内设置了两层隔热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车厢内温度。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充排气装置(3),所述充排气装置(3)分别与气囊(1)和室外相连通,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排气装置(3)设在气囊(1)的里面,气囊(1)上设有进出气口(4),充排气装置(3)通过进出气口(4)与室外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上设有气压开关(12),气压开关(12)通过导线与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有许多条弹性带(1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为双层结构,分为A、B、C三个气室,A气室位于汽车顶部与座椅顶部之间所有空间,B气室位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与前座椅之间的空间,C气室位于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的空间,A、B、C三个气室之间彼此通过小孔相通。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车用隔阳气囊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隔阳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充排气装置(3),所述充排气装置(3)分别与气囊(1)和室外相连通,充排气装置(3)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争鸣
申请(专利权)人:徐争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