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紧凑式散热器
,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热扩展器。
技术介绍
芯片技术在当今的信息产业及现代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替代。从第一代集成电路到现在,几十年来,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以几何倍数攀升,而芯片本身则越来越小型化,随之而来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散热问题。可以说,散热问题成为束缚芯片向更高性能迈进的魔咒。为解决芯片的散热问题,世界各国耗费大量心力。总结来说,现有的散热技术可分为三类:风冷、热管和水冷。风冷散热结构简单,但散热能力日益不能满足当下大热流密度的散热需求;热管散热在热流超过散热极限后会无法工作,可能导致器件温度持续攀升直至烧毁;水冷散热效果相对不错,尤其在微通道下,性能优异,但是水冷散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驱动。传统的流体芯片散热中一直存在流体驱动困难的问题,不论是电脑的CPU水冷散热,还是小型设备的散热,要想达到好的散热效果,对流散热无疑是最优选的方案,但驱动泵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热扩展器,其特征在于,该热扩展器包括:薄片式散热器结构体(1),将吸热端、流道(11)、溶液(2)、液态金属球(3)和散热端集成为一体,其内部为流道(11),流道表面设有绝缘层(12),防止电源与散热器结构体及外部导通;溶液(2),其充于流道内;液态金属球(3),设于流道内;电极对(41、42),设置于流道内表面,用于控制流道内液态金属球(3)的运动;电源芯片(7),其设置于热扩展器外表面,给电极对提供输入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热扩展器,其特征
在于,该热扩展器包括:
薄片式散热器结构体(1),将吸热端、流道(11)、溶液(2)、
液态金属球(3)和散热端集成为一体,其内部为流道(11),流道表
面设有绝缘层(12),防止电源与散热器结构体及外部导通;
溶液(2),其充于流道内;
液态金属球(3),设于流道内;
电极对(41、42),设置于流道内表面,用于控制流道内液态金
属球(3)的运动;
电源芯片(7),其设置于热扩展器外表面,给电极对提供输入电
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
热扩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2)为水、碱性溶液或盐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
热扩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2)为水、NaOH溶液,NaCl盐溶
液或Na2SO4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
热扩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金属球(3)为低熔点金属或其合
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双电层效应驱动的双流体
热扩展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谭思聪,王磊,盛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