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电路单元及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119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结构,可有效地减少散热部件与车身之间形成的微小间隙,避免因车辆的振动而产生碰撞或噪音,并可确保良好的冷却性能。作为解决方案,使固定有电路体(30)的散热部件(10)的外侧面(11B)与车辆的车身表面(S)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且在此状态下安装电路单元(U)。其中最为理想的是,延长设置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安装部(12),该安装部(12)的与车身的接触面(13)大致平行于散热部件的外侧面(11B),并在两个面(13),(11B)之间存在错位,在予以安装的状态下,车身与散热部件外侧面(11B),以大致平行的状态而予以相向,并且车身与散热部件外侧面(11B)之间使除上述安装部(12)以外的整个区域形成一定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搭载于车辆的电源向车载设备等进行配电的配电器(power distributor)等所使用的车载用电路单元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从共通的车载电源向各车载设备进行电力分配的装置,一般已知的有,通过叠加多块母线基板(bus bar board)以形成配电用电路,并增加保险丝(fuse)以及继电器开关(relay switch)等,由此构成的电路单元。而且,近年来已开始探讨,将母线和控制电路体予以贴合,或使用FET等半导体开关元件来取代上述继电器,以此实现电路单元的小型化。但是,在上述电路单元中,上述母线内因流过较大的电流所以容易发热,尤其是,上述FET或继电器开关等开关元件的发热量非常大,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散热则成为重要的课题。作为解决方案,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343871号的图1及图2公开了在散热基板上设置有包含电气电子部件的电路图案(circuitpattern)的控制箱。此控制箱中,上述散热基板呈平板状,通过插入其一侧缘部所形成的安装孔中的螺栓紧固在车身上,由此上述控制箱,在上述散热基板的外表面的大致全部区域与上述车身接触的状态下予以安装。上述公报中所记载的控制箱,整个散热基板呈平板状,且该散热基板的全部表面基本上与车辆车身接触,但实际上由于上述散热基板的外表面存在凹凸、反翘、挠曲等问题,所以该散热基板的外表面与车身的表面之间容易产生微小间隙,从而该微小间隙中可能会有积水,从而产生生锈等问题。尤其是,散热基板外表面中,与通过上述螺栓直接固定在车身上的部位相偏离的部位,容易与车身稍微分离,并随着车辆的振动而与车身表面反复碰撞,因此上述碰撞会影响电路的正常运行,并成为引发各种噪音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解除上述振动所产生问题的方案,可以考虑在上述散热基板的整个周缘部均匀设置螺栓贯穿孔,并通过螺栓将该全部外缘部直接连接在车身上,但即使使用此结构也不能有效地减少上述微小间隙。而且由于在车身上安装控制箱的空间非常有限,比如在狭窄的发动机室内安装控制箱时,将上述散热基板的整个周缘部紧固在车身侧壁上的作业实际上非常困难。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以有效地减少散热部件与车身之间所产生的微小间隙,并避免因车辆的振动而产生碰撞或噪音,同时能确保上述散热部件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为课题,作为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结构,其中车载用电路单元,包括电路体,构成电力电路;以及散热部件,上述电路体以处于可以热传导的状态固定在其内侧面,其外侧面为散热面;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以上述散热部件与车身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的状态,安装在上述车身上。采用上述结构,与上述公报中所记载的结构不同,在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与车身之间不会存在微小间隙,即使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与车身相隔一定的距离,也可以通过散热部件至车身的辐射,进行有效的热传导,从而获得良好的冷却效果。尤其是,如果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的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以及上述车身的与此外侧面相向的侧壁,具有0.70~1.00的辐射率,不管上述间隙是否存在,从散热部件至车体都可以进行良好的热传导。从上述热传导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以上述车身与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的散热部件的外侧面大致平行且相向的状态,安装在上述车身上。此时,根据车载空间的关系,随意增大上述散热部件外侧面和车身表面之间的间隙大小(一般是指,上述安装部的与上述车身的接触面,和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的错位的大小)并没有效,实际上间隙在20mm或20mm以下时则较为理想。另一方面,该间隙的最小值应该在3mm或3mm以上,由此可以确实地防止因车辆的振动而产生噪音、碰撞。上述散热部件,其整个外侧面可以与车身相隔一定的距离,但如果该散热部件具有以与车身接触的状态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部,并且在该安装部固定于上述车身的状态下,上述散热部件的除该安装部以外的外侧面与上述车身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那么通过从该安装部至车身的热传导可进一步提高散热部件的冷却性能。而且,该安装部与车身的接触为局部接触,因此与以往的整个散热部件外侧面与车身接触的结构不同,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部件外侧面与车身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微小间隙。而且,安装部,不用设置散热部件的四周,只要在散热部件的局部予以设置,即可避免在车辆振动时散热部件反复接触车身而产生噪音、碰撞。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具体安装位置无具体限制。当安装在特别狭窄的空间内,例如以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部与发动机室内侧面接触的状态予以固定时特别有效。此时,如果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以上述安装部朝向上方的状态安装在上述车身上,那么在车载设备密集的发动机室内,可以从上方容易地进行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作业。通常,车辆的车身,其侧壁为中空结构(二重结构),因此向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性能较低,而其底部则散热性能较高。如果上述安装部,以与发动机室底部接触的状态固定在该底部上,则可以获得较高的冷却性能。作为上述安装部与车身的具体连接结构,可在上述安装部设置螺栓贯穿孔,该安装部通过插入该螺栓贯穿孔的金属螺栓可连接在车身上。采用此结构,上述金属螺栓可作为介质使散热部件至螺栓的热传导有效地进行。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除与车身相向外,也可与发动机室内的蓄电池相向。由于该蓄电池的温度明显低于发动机室内的温度,因此散热部件的外侧面若与蓄电池相向,则散热部件可发挥更加良好的冷却性能。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可以单独安装在车辆上,也可以与其他电路体一起组装在共通的电接线箱上的状态安装于车辆上。若采用后者,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可以散热部件的外侧面露出于外部的状态组装在电接线箱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用电路单元,包括,电路体,构成电力电路;以及散热部件,上述电路体以处于可以热传导的状态固定在其内侧面,其外侧面为散热面;上述散热部件,包括以与车身接触的状态固定在该车身上的安装部,上述安装部的与上述车身的接触面,与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之间存在错位,当上述安装部固定在上述车身上时,上述散热部件的除该安装部以外的外侧面与上述车身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如果将上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部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就可以获得使该车身与上述散热部件的除上述安装部以外的外侧面之间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的结构。此时,如果上述安装部的与上述车身的接触面,大致与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平行,则该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与车身,可以大致平行的状态予以相向。上述安装部的与上述车身的接触面,与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之间的错位,可在3mm至20mm的范围内。上述散热部件的具体形状无具体限制。该散热部件可由金属板构成,并且上述安装部从可由该金属板的外缘部根据上述错位延伸而成,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在上述散热部件的外侧面与车身之间良好地确保间隙。附图说明图1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电路单元的剖视图。图3为组装有上述电路单元的电接线箱的立体图。图4为上述电接线箱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平面图。图5为表示上述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6为表示上述发动机室的内壁赋予错位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7为表示上述发动机室的内壁的下部予以倾斜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8为表示上述发动机室的整个内壁予以倾斜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9为表示设置在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用电路单元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包括电路体,构成电力电路;以及散热部件,上述电路体以处于可以热传导的状态固定在其内侧面,其外侧面为散热面;    上述车载用电路单元,以上述散热部件与车身相隔一定的间隙并予以相向的状态,安装在上述车身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川唯司山根茂树加纳智树细川刚西田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