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至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6586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至车体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包括:底座托架,其可移动地连接至仪表板并且有多个对应于变速器档位的制动凹槽部;具有底端的变速杆,其连接至底座托架以便可沿着车体的纵向摆动;插入到变速杆中以便可在该变速杆内移动的杆,并且它具有形成在该杆的底端的制动啮合部;设置在变速杆内的偏压部件,用于向制动凹槽部偏压制动啮合部;分离机构,用于克服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使制动啮合部与制动凹槽部相分离;和应力集中区,其设置在限定了与变速器的前进档对应的制动凹槽部的侧面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至车辆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更特别地是涉及一种变速杆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碰撞过程中特别设置变速杆装置的移动而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介绍
已知在具有变速器的车辆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变速器的变速杆装置。这种变速杆装置安装在底盘、转向柱或仪表板上。连接至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的一个问题是驾驶员在碰撞过程中施加至变速杆装置的负载方向不同于变速杆装置在碰撞过程中从仪表板移动的方向。其原因在于,由于变速杆装置安装在仪表板的近乎竖直的面上,存在着变速杆装置抵抗从仪表板分离的情形并且它不能够吸收碰撞的冲击。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0-158968公开了一种变速杆装置,其被设置为通过使变速杆装置根据施加至变速杆的冲击力而弯曲来吸收由于碰撞引起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4-284545公开了一种变速杆装置,其被设置为将套环的固定部固定至变速杆装置的底部托架的安装孔,并且通过插入在套环中的螺栓使套环与仪表板连接起来,以使得当预定的或更向下的负载施加至该变速杆装置时,变速杆装置向下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0-158968的变速杆装置仍然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当沿变速杆轴向的冲击力施加至变速杆时,变速杆不能够充分地弯曲。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4-284545的变速杆装置依然存在如下问题在施加至变速杆装置的负载的方向和变速杆装置从仪表板移动的方向之间不对准的情况下,变速杆装置难于运动;以及,如果将用于实现上述对准的新的支架安装在仪表板上,则会对变速杆装置的布局产生限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变速杆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至车体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该变速杆装置包括底座托架,其可移动地连接至仪表板并且具有多个对应于变速器档位的制动凹槽部;具有底端的变速杆,所述底端连接至底座托架以便可沿着车体的纵向摆动;插入到变速杆中以便可在该变速杆内移动的杆,并且它具有形成在该杆的底端的制动啮合部;设置在变速杆内的偏压部件,用于向制动凹槽部偏压所述制动啮合部;分离机构,用于克服偏压装置的偏压力而使制动啮合部从制动凹槽部上分离;和应力集中区,其设置在限定了与变速器的前进档相对应的制动凹槽部的侧面附近。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通过下面参照附图的描述而变得可以理解。附图说明图1A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底座托架。以及,图1B是侧视图,示出了变速杆装置的制动啮合部和杆的制动凹槽部之间的关系。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透视图。图3是透视图,示出了把手已被拆除的变速杆装置。图4是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制动啮合部和杆的制动凹槽部之间的关系。图5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的制动啮合部和杆的制动凹槽部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A至5,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变速杆装置作出了描述。参照图2,底部托架1连接至车体的仪表板11。两个向上开口的切口部2形成在底部托架1的上部。各个切口部2的底部形成为使得由金属制成的两个套环3的固定部能够分别固定至切口部2的底部。另一方面,两个狭槽2a形成在底部托架1的下部。各个狭槽2a的底部形成为使得由金属制成的两个套环3的固定部能够分别固定至狭槽2a的底部。通过将穿过套环3的环形部3b的螺栓分别插入到仪表板11中,底部托架1则可移动地连接至仪表板11。变速杆4可摆动地连接至底部托架1。一对固定轴4a从变速杆4底端的两个侧面朝车辆的横向外部方向延伸出来。通过将各个固定轴4a插入到形成在底部托架1下部的两个横向位置处的支承部1a,变速杆4则由底部托架1支撑,以便可沿着车辆的纵向摆动。臂4e与变速杆4整体地形成,以便从变速杆4的底端延伸出来。用于将把臂4e和变速器连接起来的缆索固定的轴凸起4f形成在臂4e的顶端处。把手4b设置在变速杆4的末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杆装置包括用于将变速杆4固定在与变速器的档位相应的位置处的机构。更具体地,如图3至5所示,杆5插入在变速杆4中,以便可沿杆5的轴向移动。如图1B所示,制动啮合部6设置在杆5的底端。制动啮合部6形成为凹陷部,它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6a。另一方面,多个槽深各不相同的制动凹槽部7a至7d形成在底部托架1中。即,多个制动凹槽部7a至7d沿着绕固定轴4a的轴线形成的圆弧设置。制动凹槽部7a至7d与变速器的各个档位相对应。如图1A所示,制动凹槽部7a对应于P档(驻车档),制动凹槽部7b对应于R档(倒车档),制动凹槽部7c对应于N档(空档)、D档(前进档)和2档(第一速度档),或N档和D档,制动凹槽部7d对应于1档(第二速度档)或L档(低档)。每一个制动凹槽部7a、7b、7c和7d由底面8a、侧面8b和倾斜面8c构成。如图1B所示,倾斜面8c形成为与制动啮合部6的倾斜面6a相对应。为了向制动凹槽部7a至7d偏压制动啮合部6,用作偏压装置的弹簧14设置在变速杆4中。弹簧14的端部与形成在变速杆4的内部的未示出的弹簧接收部相接触,并且弹簧14的另一端部与杆5的弹簧接收部相接触。为了克服弹簧的偏压力而使制动啮合部6从制动凹槽部7a至7d上分离,设置了用于从制动凹槽部7a至7d上分离制动啮合部6的分离装置。分离装置由设置在杆5的上部的上推起动部12和设置在把手4b的把手按钮13构成。方向向上的锥形面(未示出)形成在把手按钮13的内端部,并且方向向下的锥形面(未示出)形成在上推起动部12处。通过锥形面的这些设置,当把手按钮13被按压时,把手按钮13的方向向上的锥形面向下移动并且在方向向下的锥形面上滑动,从而杆5可克服弹簧的偏压力被拔起。根据本专利技术,应力集中区9形成在与D档对应的制动凹槽部7c的背面8b附近的位置和制动凹槽部7c的侧面8b的底面8a之间,其中在车辆碰撞过程中施加至变速杆装置的应力施加至该应力集中区。为了形成应力集中区9,在应力集中区9附近以及在位于绕图1A的固定轴4a的逆时针方向侧的区域处形成通孔10。通孔10是通过切除制动凹槽部7d的倾斜面8c的一部分来形成的。当然,通孔10可以是具有底部的简单孔。通过设置通孔10,在由制动凹槽部7c的底面8a和侧面8b以及通孔10包围的区域中形成变薄的应力集中区9。当然,通孔10可以是具有底部的孔。此外,底部托架1具有用于减轻其重量的通孔10a至10c。如图1A以双点划线的虚线示出的那样,车体的仪表板11被设置成使得该仪表板11的安装面变为近乎竖直的表面,并且底部托架1被安装在仪表板11的竖直安装面上,以便可向图1A的向下方向移动。与沿凹槽宽度方向(沿制动凹槽部7a至7d的序列的方向)的D档对应的制动凹槽部7c的大体中间位置被设置在直线上,该直线从固定轴4a的轴线延伸出来,并且相对于从固定轴4a的轴线延伸出来的竖直线成约45度角。即,在车辆的正常行驶状态下,变速杆4通常设定在D档,并且因此变速杆4朝后上方向成45度角。而且,如图2和3所示,为了在档位之间向变速杆4的摆动提供紧密性,紧密性产生部4c设置在变速杆4的底端附近的位置处。紧密性产生部4c具有与档位对应的凹槽4d,它沿着绕固定轴4a的中心的圆弧形成在弧形的外圆周面上。另一方面,板簧1c的底端固定至底部托架1,以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至车体仪表板的变速杆装置,包括:可移动地连接至仪表板的底座托架,该底座托架具有多个对应于变速器档位的制动凹槽部;具有底端的变速杆,其连接至底座托架以便可沿着车体的纵向摆动;插入到变速杆中以便可在该变速杆内移动 的杆,在该杆的底端形成有制动啮合部;设置在变速杆内的偏压部件,用于向制动凹槽部偏压制动啮合部;分离机构,用于克服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将制动啮合部从制动凹槽部上分离下来;和应力集中区,其设置在限定了与变速器的前进档对应的 制动凹槽部的侧面附近。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