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088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脱硫装置。脱硫装置(1)包括:脱硫塔(20),通过使焦炉煤气(G1)与吸收液(S2)对流接触来将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吸收液中;再生塔(30),向从脱硫塔排出的吸收液供给含有氧的气体而将硫化物氧化,使至少一部分吸收液在脱硫塔中循环。脱硫塔具有多层吸收层(26)。各个吸收层具有200mm~1500mm的厚度,用于将吸收液暂时保持而自上向下进行引导,焦炉煤气自下向上通过该吸收层。再生塔(30)具有混合槽(40)。混合槽从脱硫塔中接收吸收液,并且接收含有氧的气体而构成气液混合流体,使气液混合流体一边回旋一边上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脱硫能力优异的脱硫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脱硫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硫装置。
技术介绍
在对煤进行干馏而制造焦炭时产生的焦炉煤气能够作为燃料进行利用。由于焦炉煤气含有硫化物,因此当燃烧时,会产生硫氧化物,存在对环境带来影响的隐患。因此,在将焦炉煤气作为燃料进行利用之前,会去除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在硫化物的去除中使用例如CN201880463U所示那样的脱硫装置,在该脱硫装置中,通过使焦炉煤气与吸收液对流接触来将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吸收液中。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硫能力优异的脱硫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技术的脱硫装置包括:脱硫塔,其通过使焦炉煤气与吸收液对流接触来将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吸收液中;以及再生塔,其向从脱硫塔排出的吸收液供给含有氧的气体而将硫化物氧化,并使至少一部分吸收液在脱硫塔中循环;脱硫塔具有多层吸收层,该多层吸收层以沿上下方向相互分开的排列方式设置,分别具有200mm?1500mm的厚度,用于将吸收液暂时保持而自上向下进行引导,焦炉煤气自下向上通过该多层吸收层;再生塔具有混合槽,该混合槽从脱硫塔中接收吸收液,并且接收含有氧的气体而构成气液混合流体,使气液混合流体一边回旋一边上升。 若脱硫塔的吸收层的厚度过小,则吸收层内的焦炉煤气与吸收液之间的接触效率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若吸收层的厚度过大,则由于通过再生塔内的氧化反应而产生的固体硫的蓄积,使吸收层的透气性降低,焦炉煤气和吸收液的接触效率降低。若吸收层的厚度为200mm以上,则能够获得焦炉煤气和吸收液的充分的接触效率。如果吸收层的厚度为1500mm以下,贝U产生的固体硫被吸收液带走,因此由固体硫的蓄积引起的焦炉煤气和吸收液的接触效率的降低得到抑制。因此,通过使吸收层的厚度为200_?1500_,从而得以长期维持焦炉煤气和吸收液的充分的接触效率。 在再生塔中,含有氧的气体混入吸收液中而构成气液混合流体,气液混合流体在混合槽内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由此,能够获得收纳于混合槽内的气液混合流体整体的流动性,从而含有氧的气体与吸收液之间的搅拌混合变迅速且均匀。因此,吸收液吸收硫化物的能力(以下,称作“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充分地恢复。 这样,在脱硫塔内长期维持焦炉煤气和吸收液的充分的接触效率,在再生塔内,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充分地恢复,因此能够长期维持较高的脱硫性能。因而,本技术的脱硫装置的脱硫性能优异。 也可以是,该脱硫装置还包括预冷塔,该预冷塔通过在脱硫塔的前一阶段中使焦炉煤气与焦油含有率1%?6%的冷却液对流接触来对焦炉煤气进行冷却。 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存在随着焦炉煤气的温度降低而提高的倾向。因此,通过在脱硫塔的前一阶段中对焦炉煤气进行冷却,从而使焦炉煤气的脱硫能力提高。由于预冷塔的冷却液含有焦油,因此即使焦炉煤气中的萘因冷却而析出,析出的萘也被焦油吸收,并与冷却液一起被带走。因此,预冷塔内的萘的蓄积得到抑制,预冷塔对焦炉煤气进行冷却的能力得以长期维持。因而,能够通过焦炉煤气的冷却来提高脱硫能力,并且能够长期维持该效果O 也可以是,混合槽具有:槽主体,其用于收纳气液混合流体;以及喷射管,其设于槽主体内的下部,用于接收吸收液和含有氧的气体而将气液混合流体喷射到槽主体内;喷射管具有在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管体,构成为利用喷射效果将周围的流体吸引到管体之间,并且通过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射在槽主体内形成涡流。 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射流在槽主体内形成了涡流,因此气液混合流体在槽主体内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由此,由于能够获得气液混合流体的流动性,因此使含有氧的气体与吸收液之间的搅拌混合变迅速且均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氧化反应。喷射到槽主体内的气液混合流体的一部分利用喷射效果被再次吸引到喷射管内,因此在气液混合流体在槽主体内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的前一阶段中,含有氧的气体充分地混入气液混合流体中。因而,能够高效且可靠地恢复吸收液的吸收能力。另外,利用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射流使气液混合流体回旋也有助于混合槽的结构的简化。 也可以是,槽主体具有圆筒状的侧壁,侧壁的高度为侧壁的内径的两倍以下,并且为Im以上。 若收纳于槽主体内的气液混合流体的深度过小,则存在吸收液中的硫化物的氧化率明显降低的倾向。如果增大侧壁的高度,则气液混合流体的深度也变大,因此虽然吸收液中的硫化物的氧化率提高,但是用于使吸收液流动的能量消耗也上升。若进一步增大侧壁的高度而使气液混合流体的深度过大,则氧化率的提高变缓,因此是不经济的。若侧壁的高度为Im以上,则能够确保吸收液中的硫化物的氧化率。若侧壁的高度为侧壁的内径的两倍以下,则能够获得与能量消耗相称的氧化能力。因而,若侧壁的高度为侧壁的内径的两倍以下,并且为Im以上,则能够以较高的能量效率确保氧化能力。 也可以是,再生塔还具有脱气槽,该脱气槽以包围混合槽的方式设置,构成为接收从混合槽排出的气液混合流体,并将该气液混合流体分离为吸收液与气体而进行排出。 在该情况下,由于从吸收液S2中去除了气体,因此抑制了在压送吸收液S2的泵P2中产生气穴。由此,能够使吸收液S2在脱硫塔20与再生塔30之间稳定地循环。因而,能够更可靠地维持脱硫能力。 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脱硫能力优异的脱硫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脱硫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0021 ] 图2是预冷塔的剖视图。 图3是脱硫塔的剖视图。 图4是再生塔的剖视图。 图5是再生塔的俯视图。 图6是展开表示脱气槽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滞留在槽主体内的气液混合流体的深度与氧利用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图1所示的脱硫装置I是用于去除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的装置,包括预冷塔10、脱硫塔20以及再生塔30。 预冷塔10通过在脱硫塔20的前一阶段中使焦炉煤气与含有焦油的冷却液对流接触来对焦炉煤气进行冷却。脱硫塔20通过使焦炉煤气和吸收液对流接触来将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吸收液中。再生塔30向从脱硫塔20排出的吸收液供给含有氧的气体而使硫化物氧化,并使至少一部分吸收液返回到脱硫塔20中。 如图2所示,预冷塔10具有气体接收口 11、气体送出口 12、冷却液接收口 13、分配器14、冷却液送出口 15以及多层冷却层16。另外,图2示出了冷却层16为3层的情况,但是冷却层16的层数并不特别限制,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气体接收口 11设于预冷塔10的侧壁的下部,用于接收焦炉煤气G1。气体送出口12设于预冷塔10的顶部,用于送出在预冷塔10内上升的焦炉煤气Gl。 冷却液接收口 13设于预冷塔10的侧壁的上部,用于接收含有焦油的冷却液SI。冷却液SI例如是含有焦油的水。分配器14设于预冷塔10内的上部,并连接于冷却液接收口 13。分配器14将从冷却液接收口 13接收到的冷却液SI从多个排出口 14a向下方排出。冷却液送出口 15在预冷塔10的侧壁的下部设于比气体接收口 11靠下的位置,用于将落到预冷塔10内的底部的冷却液S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脱硫装置包括:脱硫塔,其通过使焦炉煤气与吸收液对流接触来将上述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上述吸收液中;以及再生塔,其向从上述脱硫塔排出的上述吸收液供给含有氧的气体而将上述硫化物氧化,并使至少一部分上述吸收液在上述脱硫塔中循环;上述脱硫塔具有多层吸收层,该多层吸收层以沿上下方向相互分开的排列方式设置,分别具有200mm~1500mm的厚度,用于将上述吸收液暂时保持而自上向下进行引导,上述焦炉煤气自下向上通过该多层吸收层,上述再生塔具有混合槽,该混合槽从上述脱硫塔中接收上述吸收液,并且接收上述含有氧的气体而构成气液混合流体,使上述气液混合流体一边回旋一边上升。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6.05 JP 2014-1171011.一种脱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脱硫装置包括: 脱硫塔,其通过使焦炉煤气与吸收液对流接触来将上述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吸收到上述吸收液中;以及 再生塔,其向从上述脱硫塔排出的上述吸收液供给含有氧的气体而将上述硫化物氧化,并使至少一部分上述吸收液在上述脱硫塔中循环; 上述脱硫塔具有多层吸收层,该多层吸收层以沿上下方向相互分开的排列方式设置,分别具有200mm?1500mm的厚度,用于将上述吸收液暂时保持而自上向下进行引导,上述焦炉煤气自下向上通过该多层吸收层, 上述再生塔具有混合槽,该混合槽从上述脱硫塔中接收上述吸收液,并且接收上述含有氧的气体而构成气液混合流体,使上述气液混合流体一边回旋一边上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脱硫装置还包括预冷塔,该预冷塔通过在上述脱硫塔的前一阶段中使上述焦炉煤气与焦油含有率1%?6%的冷却液对流接触来对上述焦炉煤气进行冷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混合槽具有: 槽主体,其用于收纳上述气液混合流体;以及 喷射管,其设于上述槽主体内的下部,用于接收上述吸收液和上述含有氧的气体而将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明彦山本靖之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