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类物质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3955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2:16
提供一种嘌呤类物质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通过在培养基中培养经修饰而保持突变型yggB基因,从而具有嘌呤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埃希氏菌属细菌、芽孢杆菌属细菌或产氨棒杆菌,并且从所述培养基中回收嘌呤类物质,制备嘌呤类物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嘌呤类物质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了细菌的嘌呤类物质的发酵生产方法。嘌呤类物质作为调味品或医药品等的成分或其原材料在产业上有用。
技术介绍
嘌呤核苷或嘌呤核苷酸等嘌呤类物质,通常通过使用了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发酵进行工业生产。还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类菌株对嘌呤类似物或磺胺胍等试剂的抗性。作为用于发酵生产嘌呤核苷的菌株,已知有例如,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属的菌株(专利文献1-8)、属于短芽孢杆菌(Brevibacterium)(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属的菌株(专利文献9-10、非专利文献1)、和属于埃希氏菌(Escherichia)属的菌株(专利文献11)。营养缺陷型菌株或药剂抗性菌株等突变株,典型地可以通过UV照射或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来诱发突变,使用适当的选择培养基挑选具有预期表现型的突变株而获得。此外,也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嘌呤核苷的菌株的育种。例如,对于芽孢杆菌属细菌(专利文献12-21)、短芽孢杆菌(棒状杆菌)属细菌(专利文献22)和埃希氏菌属细菌(专利文献11),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赋予或提高嘌呤核苷的生产能力。具体而言,通过例如增强参与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的酶在细胞内的活性、降低在从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通路分支出来的其他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中作为催化剂的酶活性,可以赋予或提高嘌呤核苷的生产能力(专利文献11)。棒状细菌的yggB基因是大肠杆菌的yggB基因的同源物(非专利文献2、3),编码力敏感型通道(mechanosensitivechannel)(非专利文献4、5)。在棒状细菌中,已知可以通过增加yggB基因的表达或保持具有特定突变的突变型yggB基因来提高谷氨酸的生产能力(专利文献23)。然而,yggB基因与生产嘌呤核苷或嘌呤核苷酸等嘌呤类物质的关系未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8-23039号公报(1963)【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4-17033号公报(1979)【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55-2956号公报(1980)【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55-45199号公报(1980)【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56-162998号公报(1981)【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昭57-14160号公报(1982)【专利文献7】日本特公昭57-41915号公报(1982)【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昭59-42895号公报(1984)【专利文献9】日本特公昭51-5075号公报(1976)【专利文献10】日本特公昭58-17592号公报(1972)【专利文献11】国际公开第99/03988号册【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昭58-158197号公报(1983)【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昭58-175493号公报(1983)【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昭59-28470号公报(1984)【专利文献15】日本特开昭60-156388号公报(1985)【专利文献16】日本特开平1-27477号公报(1989)【专利文献17】日本特开平1-174385号公报(1989)【专利文献18】日本特开平3-58787号公报(1991)【专利文献19】日本特开平3-164185号公报(1991)【专利文献20】日本特开平5-84067号公报(1993)【专利文献21】日本特开平5-192164号公报(1993)【专利文献22】日本特开昭63-248394(1988)【专利文献23】日本特开2007-097573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Agric.Biol.Chem.,42,399(1978)【非专利文献2】FEMSMicrobiolLett.2003Jan28;218(2):305-9【非专利文献3】MolMicrobiol.2004Oct;54(2):420-38.【非专利文献4】EMBOJ.1999,18(7):1730-7【非专利文献5】Biosci.Biotechnol.Biochem.,74(12),2546-2549,201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提高细菌生产嘌呤类物质能力的新技术,提供有效的制备嘌呤类物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修饰细菌而使其保持具有特定突变的变异型yggB基因,可以提高细菌生产嘌呤类物质的能力,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可以示例如下。[1]一种具有嘌呤类物质生产能力的细菌,其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或产氨棒杆菌(Corynebacteriumammoniagenes),且其已被修饰从而保持突变型yggB基因,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为具有突变的yggB基因,所述突变使上述细菌的嘌呤类物质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2]上述细菌,所述突变选自下列(1)~(3):(1)编码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419~533位的氨基酸残基的区域中的突变;(2)编码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跨膜区的区域中的突变;和(3)上述突变的组合。[3]上述细菌,其中,所述突变(1)是向编码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419~533位的氨基酸残基的区域中插入碱基序列。[4]上述细菌,其中,所述突变(1)是将存在于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419~533位的脯氨酸残基替换为其它氨基酸的突变。[5]上述细菌,其中,所述跨膜区选自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23位、第25~47位、第62~84位、第86~108位和第110~132位的氨基酸残基。[6]上述细菌,其中,所述突变(2)不伴有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7]上述细菌,其中,所述突变(2)选自下列(2a)~(2d):(2a)在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4位亮氨酸残基和第15位色氨酸残基之间插入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2b)将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00位丙氨酸残基替换为其它的氨基酸残基的突变;(2c)将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11位丙氨酸残基替换为其它的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和(2d)上述突变的组合。[8]上述细菌,其中,在所述第14位亮氨酸残基和第15位色氨酸残基之间插入Cys-Ser-Leu。[9]上述细菌,其中,将所述第100位和/或第111位的丙氨酸残基替换为苏氨酸残基。[10]上述细菌,其中,所述野生型YggB蛋白质是下列(A)或(B)中所述的蛋白质:(A)具有SEQIDNO:9,11,13或1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B)具有在SEQIDNO:9,11,13或1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替换、缺失、插入或添加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酸序列,且作为力敏感性通道发挥作用的蛋白质。[11]上述细菌,其已被修饰从而使参与嘌呤类物质生物合成的酶的活性增加。[12]上述细菌,其中所述嘌呤类物质选自肌苷、黄苷、鸟苷和腺苷。[13]上述细菌,其中所述嘌呤类物质选自肌苷酸、黄苷酸和鸟苷酸。[14]上述细菌为大肠杆菌。[15]上述细菌,其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或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16]上述细菌为产氨棒杆菌。[17]一种制备嘌呤类物质的方法,其包括在培养基中培养上述的细菌,从而在培养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嘌呤类物质生产能力的细菌,其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或产氨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且其已被修饰从而保持突变型yggB基因,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为具有突变的yggB基因,所述突变使上述细菌的嘌呤类物质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8.02 JP 2013-1616621.一种具有嘌呤类物质生产能力的细菌,其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或产氨棒杆菌(Corynebacteriumammoniagenes),且其已被修饰从而保持突变型yggB基因,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为具有突变的yggB基因,所述突变使上述细菌的嘌呤类物质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且其中所述突变选自由下列(a)-(c)的突变组成的组:(a)在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4位亮氨酸残基和第15位色氨酸残基之间插入Cys-Ser-Leu的突变;(b)将野生型YggB蛋白质的第111位丙氨酸残基替换为缬氨酸残基的突变;和(c)(a)和(b)的突变的组合。2.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其中,所述野生型YggB蛋白质是由SEQIDNO:9,11,13或1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菌,其已被修饰从而使参与嘌呤类物质生物合成的酶的活性增加。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菌,其中所述嘌呤类物质选自肌苷、黄苷、鸟苷和腺苷。5.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寿桥本贤一中松亘浅原贵之
申请(专利权)人:味之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