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内净化装置以及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24034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9 0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价高效地净化污水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能够同时实现优异的流下性能与优异的净化性能的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流量确保部,其确保水流量,且具有透水性;以及水净化部,其位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下部,对从所述流量确保部供给的水进行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以低价高效地净化污水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同时实现优异的流下性能与优异的净化性能的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污水通过管路移送至下水处理设施,污水的净化处理全部由该下水处理设施进行。因此,下水处理设施需要伴随净化用设备而产生的设备费用及设备空间。近几年,为了减少下水处理设施的负担,提出了使用微生物在管路内净化污水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管路用污水净化装置,该管路用污水净化装置通过在管路的内表面设置含有有用微生物群的陶瓷材料的膜而使污水与有用微生物接触,从而净化污水。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管路用净水装置,该管路用净水装置在管路内具有微生物能够固着的输水性的固定床、用于向固定床供给氧的供氧机构,由此,即使在固定床浸渍于污水中的状态下,也能够向固定床供给氧,促进需氧微生物的繁殖。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净化污水的方法,通过在压送管的管路的内侧设置翅片并在压送管内部设置多个管道,从而使污水与微生物接触的面积扩大,高效地净化污水。然而,在这些方法中,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仍然不足,由于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时间短,因此净化效率低。另外,在使用供氧机构的情况下,存在设备费用、施工费用增高等问题。此外,管路用净水装置需要充分确保污水的流下性能,防止因埋设时等产生的应力而造成破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570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2477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6-247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价高效地净化污水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优异的流下性能与优异的净化性能的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流量确保部,其确保水流量,且具有透水性;以及水净化部,其位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下部,对从所述流量确保部供给的水进行净化。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发现,根据上述构造的管路内净化装置,能够以低价高效地净化污水,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流量确保部,其确保水流量,且具有透水性;以及水净化部,其位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下部,对从所述流量确保部供给的水进行净化。作为使所述流量确保部具有透水性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在流量确保部设置开口部的方法等。开口部相对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表面积所占的比例虽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下限为5%,优选上限为80%。若所述开口部所占的比例不足5%,则存在向所述流量确保部与所述水净化部之间供给的污水的供给量不足的情况。若所述开口部所占的比例超过80%,则存在无法获得流量确保部所需的强度的情况。所述流量确保部的开口部的空隙的大小虽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下限为1mm2,优选上限为3000mm2。若所述空隙的大小不足1mm2,则没有发现足够的透水性,存在向所述流量确保部与所述水净化部之间供给的污水的供给量不足的情况。若所述空隙的大小超过3000mm2,则存在后述的微生物载体向流量确保部流出的情况。作为这样的管路内净化装置,例如,能够列举出:具有由外管和具有透水性的内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且所述内管内成为流量确保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间隙成为水净化部的管路内净化装置(以下,也称为具有双层管构造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将管路内划分为上部区间与下部区间的透水性的分隔件,且所述上部区间成为流量确保部,所述下部区间成为水净化部的管路内净化装置(以下,也称为具有分隔件的管路内净化装置)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管路是指用于输送流体等的管,不仅包括具有封闭横截面的导管,还包括明渠(无盖的水路或者能简单地卸下盖的水路)、暗渠(埋设在地下的水路)。在具有所述双层管构造的管路内净化装置中,所述内管具有作为向管路内供给污水后的流路的作用以及向内管与外管之间供给污水的作用,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一边对从所述内管供给的污水进行净化一边使该污水流下。作为构成所述内管的材料,只要是能够用作下水管路的材料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纤维强化塑料;钢、球墨铸铁等金属;钢筋混凝土(修姆管)等。所述内管的管路径向的剖面形状只要是能够用作下水管路的剖面形状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矩形、圆形、蛋形等剖面闭合的管,但优选圆形。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虽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下限为100mm,优选上限为3000mm。若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不足100mm,则存在因污水中的固形物而导致无法进行污水的移送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管路直径”是指管路的内侧剖面的外切圆的直径。所述内管具有透水性。作为使所述内管具有透水性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在内管设置开口部的方法等。作为构成所述外管的材料,只要是能够用作下水管路的材料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纤维强化塑料;钢、球墨铸铁等金属;钢筋混凝土(修姆管)等。所述外管的管路径向的剖面形状只要是能够用作下水管路的剖面形状即可,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出矩形、圆形、蛋形等,由于在埋设的情况下不易发生因土压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因此优选圆形。另外,在不进行埋设的情况下,所述外管也可以是上部沿管轴线方向连续地开口的槽管。所述外管的管路直径虽不特别限定,优选下限为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的120%,优选上限为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的300%。若所述外管的管路直径不足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的120%,则存在因无法充分填充微生物载体等而造成净化性能劣化的情况。若所述外管的管路直径超过所述内管的管路直径的300%,由于外管的管路直径相对于污水流量过大,因此,存在管材或铺设等的成本不必要地过度增大的情况。在具有所述双层管构造的管路内净化装置中,优选所述内管设置在架台上,该架台设置于所述外管。在采用这样的双层管构造的情况下,例如,在利用螺栓等固定内管与外管的情况下,存在因埋设时的土压所造成的应力集中等而导致进行固定后的部分破损的顾虑。对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对内管的固定方法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外管设置架台,并在该架台上设置内管,能够获得流下性能优异且能够防止因埋设时等产生的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2/201380024856.html" title="管路内净化装置以及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原文来自X技术">管路内净化装置以及管路内净化装置的连接构造</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流量确保部,其确保水流量,且具有透水性;以及水净化部,其位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下部,对从所述流量确保部供给的水进行净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16 JP 2012-112778;2013.03.26 JP 2013-064751.一种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流量确保部,其确保水流量,且具有透水性;
以及水净化部,其位于所述流量确保部的下部,对从所述流量确保部供给
的水进行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由外管与具有透水性的内管构成的双层管构
造,所述内管内成为流量确保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间隙成为水净化
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管设置在架台上,该架台设置于外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架台固定于外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架台固定于内管。
6.根据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架台与内管的接触位置位于比内管的中心靠下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3、4、5或6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
于,
在内管的上部与外管的上部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内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管路内净化装置具有将管路内划分为上部区间与下部区间的透水
性的分隔件,所述上部区间成为流量确保部,所述下部区间成为水净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原善治松坂胜雄那须秀之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