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顺宽专利>正文

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5800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在自行车车身架前管中,穿置一车手立管,且车手立管之前方枢接一单筒式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车手立管(4)的底端固接有一基座(41),基座(41)向后倾斜突设有两侧板(42),两侧板(42)上设有轴孔(43),前叉(15)上亦设有导孔(52),轴孔(43)与导孔(52)相互对称并分别与二支臂(45)以枢梢(44)活动枢接,同时,前叉(5)的上柱管(53)的适当位置处与车手立管(1)间以一连接装置枢接。(*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专指一种用于自行车前叉部位的防震装置。目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主要有单筒式、双筒式避震前叉及曲柄式避震前叉等,单筒式避震前叉的前叉上柱管上部插在自行车车身架前管内,上柱管的底端接合处向下延伸呈平行状之下柱管,在上柱管的接合处与车身架前管之间设有可供吸震之弹性体,以供完全承担舒缓来自前轮之震动力;双筒式避震前叉与单筒式避震前叉的结构及作用原理基本相同,这两种避震前叉使用中会造成骑乘者在遇震时俯身前冲之虞,安全性不强,而且双筒式避震前叉因具有左右两个弹性体,因此当前轮非为垂直遇震时,两下柱管则会产生力量不同,故有受力不均,摇晃及不稳定之操控感觉。曲柄式避震前叉是利用数组曲柄联动而形成一机械式连结驱动的避震结构,这种避震前叉,安全性较佳,但结构复杂,组装困难,费时费力,同时增大了车身的重量负荷,不符合自行车轻量化原则,因而难以普及与推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将上述单筒式避震前叉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优点与曲柄式避震前叉安全性好的优点融为一体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在自行车车身架前管中,穿置一车手立管,且车手立管之前方枢接一单筒式避震前叉,车手立管的底端固接一基座,基座向后倾斜突设有两侧板,两侧板上设有轴孔,前叉上亦设有导孔,轴孔与导孔相互对称并分别与二支臂以枢梢活动连接,同时,前叉的上柱管的适当位置处与车手立管间以一连接装置枢接。本技术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措施,因此当前叉遇震时,得籍由支臂做局部圆周运动之旋移,以及同时上柱管做往复运动之位移,而使两者共同承担减震而缓和来自前轮之作用力,避免了车手的前倾,从而提高了骑乘的安全性及避震缓冲功效,同时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并符合轻量化原则。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加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组合示意图;图2是元件分解图;图3是避震原理示意图;图4是另一实施例图(一);图5是另一实施例图(二);图6是另一实施例图(三)。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是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它是在自行车车身架前管(1)中,穿置一车手立管(4),且在车手立管(4)之前方枢接一单筒式避震前叉,车手立管(4)的底端固接有一基座(41),基座(41)向后倾斜突设有两侧板(42),两侧板(42)上设有轴孔(43),前叉(15)上亦设有导孔(52),轴孔(43)与导孔(52)相互对称并分别与二支臂(45)以枢梢(44)活动枢接,同时,前叉(5)的上柱管(53)的适当位置处与车手立管(1)间以一连接装置枢接。前叉(5)的两下柱管(531)上可各设一突耳(51),导孔(52)开设于突耳(51)上,两支臂(45)的两端分别开设通孔(451、452),枢梢(44)分别穿过通孔(451)、轴孔(43)及通孔(452)、导孔(52)将支臂(45)与前叉下柱管(531)及车手立管(4)下端基座(41)枢接。本技术亦可在前叉(5)的叉肩的上侧面两侧各设一突耳(57),将导孔(52)开设于突耳(57)上,如图4所示。本技术还可将导孔(52)设于前叉(5)之叉肩(55)的两端,并以连接件(56)将其与支臂(45)枢接,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前叉上柱管(53)与车手立管(4)间的连接装置可为一带有套孔(541、542)的套座(54),如图2所示,前叉上柱管(53)与车手立管(4)分别套在套孔(541)和套孔(542)中;套座(54)的中部亦可设置一个可折合的枢接轴心(543),这样,当前叉下柱管(531)在遇震而做极微小的圆周运动时,该前叉上柱管亦可做小角度位移来配合动作,从而,当前叉遇震时,前轮不但不会内缩,反而有极微小的向前扩张,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骑乘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前叉上柱管(53)与车手立管(4)间的连接装置亦可为一一端为横套孔(542)而另一端为竖套孔(544)的套座(54’),横套孔(542)套于车手立管(4)上,竖套孔(544)则与前叉上柱管(53)顶部枢接。综上所述,可看出本技术兼具曲柄式避震前叉的良好的安全性和单筒式避震前叉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优点。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在自行车车身架前管中,穿置一车手立管,且车手立管之前方枢接一单筒式避震前叉,其特征在于车手立管(4)的底端固接有一基座(41),基座(41)向后倾斜突设有两侧板(42),两侧板(42)上设有轴孔(43),前叉(15)上亦设有导孔(52),轴孔(43)与导孔(52)相互对称并分别与二支臂(45)以枢梢(44)活动枢接,同时,前叉(5)的上柱管(53)的适当位置处与车手立管(1)间以一连接装置枢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叉(5)的两下柱管(531)上各设一突耳(51),导孔(52)开设于突耳(5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叉(5)的叉肩上侧面两侧各设一突耳(57),导孔(52)开设于突耳(57)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孔(52)设于前叉(5)之叉肩(55)两端,并以连接件(56)将其与支臂(45)枢接。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叉上柱管(53)与车手立管(4)间的连接装置为一带有套孔(541、542)的套座(54)。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叉上柱管(53)与车手立管(4)间的连接装置为一一端为横套孔(542)而另一端为竖套孔(544)的套座(54’),横套孔(542)套于车手立管(4)上,竖套孔(544)与前叉上柱管(53)顶部枢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套座(54)的中部设有一可折合的枢接轴心(543)。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装置,主要是在自行车车手立管前方以活动方式枢接一单筒式避震前叉,前叉上柱管以一连接装置与车手立管枢接,前叉下柱管或叉肩以二支臂与车手立管下端的基座活动枢接。本技术兼具单筒式避震前叉的稳定特性及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和曲柄式避震前叉安全性能好的优点。文档编号B60G99/00GK2198130SQ9423774公开日1995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8日专利技术者施顺宽 申请人:施顺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顺宽
申请(专利权)人:施顺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