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旭华专利>正文

陆上运动车轮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212 阅读:3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能高效率的将车重力转化为车动力的轮子。从轮边缘到中心依次为触地压板、杠杆、齿条,轮套筒为双层套筒,中心套筒为活动的,中间套筒为固定的;轮主体为两V90°转相对合而成,中心套筒的中间为与齿条重力转换齿轮,两端或一端为重力输出齿轮,轮侧啮合的面1/3R和2/3R处分别有齿轮及磁电感应系统,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对应齿轮相连。(*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陆上运动车的轮子,尤其是重力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七日获得中国技术专 利(申请号94217799.1)的陆上运动车轮子的结构是轮触地面由4-6个20-30cm的U字形触地压板与偏向移动垫子相间排布组成,轮触地层内的轮主体,与触地压板相对应的轮主体上为支点两端之比为13-4的杠杆,杠杆支点为套筒式,其套筒套在固定在轮主体上的轴上,杠杆短端与触地压板相连,杠杆的长端与齿条相连;轮主体1/3R处和2/3R处为齿轮,轮主体中心为双层套筒,其中心套筒为固定的,中间套筒为活动的,中间套筒的一端套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另一端套重力转换链齿轮,重力转换链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靠链条相连,与直角形杠杆相连的齿条与中间套筒上的重力转换直角齿轮啮合。由于杠杆为直角形,故存在杠杆与轮主体间的摩擦,从而降低能量转化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陆上运动车轮子,它不仅能将车重力转化为车动力,而且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轮触地层为20-30cm的U字形触地地压板与偏向移动垫子相间排布组成,轮触地压板内层为轮主体,轮主体上与触地压板相对应的为支点两端长之比为13-4的杠杆,杠杆支点为套筒式,其套筒套在固定在轮主体上的轴上,杠杆短端与触地压板相连,另一端与齿条相连,轮主体为两个V字形90°转相对合而成,轮主体中心为双层套筒,其中心套筒为活动的,中间套筒为T字形套筒,每一节分别套于轮两V字相合的套筒内并固定在叉子上,轮套筒、中间套筒、中心套筒间分别由滚珠或轴承连承,各层滚珠分别由固定在中间套筒的内外壁上的档子及固定螺帽保护;中心套筒的中间为重力转换齿轮,此齿轮与杠杆上的齿条啮合,中心套筒的两端或一端为重力输出齿轮,当重力输出齿轮为链齿轮时,其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相连,当重力输出齿轮为角齿轮时,其靠锥体齿轮与传动杆组合体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相连。四轮车的每排轮子为一个中心套筒,其重力输出齿轮位于中心套筒的中间,重力输出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的连结方式与前同。轮主体1/3R左右处为动力趋动链齿轮,其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趋动链条齿轮相连,或轮主体1/3R左右处的动力趋动齿轮为角齿轮,其靠锥体齿轮子传动杆组合体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趋动主动齿轮相连。轮主体2/3R左右处为动能及动力接受角齿轮,其靠锥体齿轮与传动杆组合体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动能及动力接受角齿轮相连,当轮主体2/3R处的动能及动力接受齿轮与一小齿轮啮合时,此小齿轮中心孔有数个凹槽,凹槽与其轴上的凸起相互补,此轴套于叉子上,轴的另一端为一链齿轮,此链齿轮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动能及动力接受链齿轮相连;U形触地压板的两边护壳的近端点各有一个槽,此槽套于位于轮主体上的卡子上,触地压板与轮主体间有弹簧;当轮上的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对应齿轮靠传动杆连结时,轮主体的两边均配有磁-电感应系统,当轮上的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对应齿轮靠链条连结时,轮主体的无链条一侧配有磁-电感应系统。齿条导向装置固定在中间套筒上。这样,当轮子在地上滚动时,触地压板内陷0-1cm,相应的杠杆的短端也内移0-1cm,长端外拉齿条移动0-4cm,在触地压板刚触地时,齿条在齿条导向装置的作用下,沿垂直和平行于轮平面的两个方向移动而与重力转换齿轮啮合,所以,在齿条移动的同时,齿条带动位于中心套筒上的重力转换齿轮转动,与重力转换齿轮同轴的重力输出齿轮也转动。这样,车重力就被转化为车动力贮于弹簧中或趋车前进。车轮在转动的同时,位于轮两边或一边的磁--电感应系统发电,或向磁--电感应系统通入高压电流而使其产生推车前进的辅助力。由于本装置中的各杠杆采用的是直线形或弧形,力在传递过程中,力的方向是在同一平面,不存在杠杆与垂直面的摩擦,故可提高重力转换效率,也可减少辅助零部件而使结构简单。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轮子的纵剖面结构图,图2是图1中轮子重力转换系统的侧视图,图3是四轮车中心套筒上齿轮结构图。上述图中1、轮主体,2、动能及动力接受齿轮,3、齿轮,4、轴,5、趋动齿轮,6、齿轮,7、叉子,8、中间套筒,9、重力输出齿轮,10、中心套筒,11、档子及固定螺幅,12、重力转换齿轮,13、齿条,14、杠杆,15、轴,16、卡子,17、触地压板,18、弹簧,19、齿条导向装置,20、滚珠(或轴承),21、磁-电感应系统,22、偏向移动垫子,23、触地压板护壳槽子,24、杠杆支点,25、轮套筒。如图1、图2和图3示术的陆上运动车轮子,轮触地层为4-6块、每块长20-30cm的U字形触地压板(17)与偏向移动垫子(22)相间排布组成,轮触地压板(17)内层为轮主体(1),轮主体(1)上与触地压板(17)相对应的为支点(24)两端长之比为13-4的杠杆(14),杠杆(14)的支点(24)为套筒式,其套筒套在固定在轮主体(1)上的轴(15)上,杠杆(14)短端与触地压板(17)相连,杠杆(14)另一端与齿条(13)相连;轮主体(1)为两节V字形90°转相对合而成,轮主体(1)中心为双层套筒(8、10),其中心套筒(10)为活动的,中间套筒(8)为两节T字形套筒,每一节分别套于轮两V字形相合处的套筒(25)内并固定在叉子(7)上,轮套筒(25)、中间套筒(8)、中心套筒(10)间分别由滚珠(20)或轴承(20)连承,各层滚珠(20)分别由固定在中间套筒(8)的内外壁上的档子及固定螺帽保护,中心套筒(10)的中间为重力转换直角齿轮(12),此齿轮(12)与杠杆(14)上的直角齿条(13)啮合,中心套筒(10)的两端或一端为重力输出齿轮(9)。当重力输出齿轮(9)为链齿轮时,其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链齿轮相连,当重力输出齿轮(10)为角齿轮时,其靠锥体齿轮与传动杆组合体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相连。四轮车的每排轮子为一个中心套筒(10),重力输出齿轮(9)位于中心套筒(10)的中间,重力输出齿轮(9)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的连结方式与不同。轮主体(1)1/3R左右处的动力趋动齿轮(5)为链齿轮,其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趋动主动链齿轮相连,或轮主体(1)2/3R左右处的动能及动力接受齿轮,其靠锥体齿轮与传动杆的组合体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动能接受角齿轮相连,当轮主体(1)2/3R左右处的动能及动力接受齿轮(2)与小齿轮(3)啮合时,此小齿轮(3)中心孔壁有数个凹槽,凹槽与其轴(4)上的凸起相互补,此轴(4)套于叉子(7)上,轴(4)的另一端为一链齿轮(6),此链齿轮(6)靠链条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动能及动力接受链齿轮相连;U字形触地压板(17)的两边护壳的近端点各有一槽(23),槽(23)套于位于轮主体(1)上的卡子(16)上,触地压板(17)与轮主体(1)间有弹簧(18),当轮主体(1)上的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对应齿轮靠锥体齿轮与传动杆组合体连结时,轮主体(1)两边均配有磁--电感应系统(21),当轮主体上的齿轮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对应齿轮靠链条连结时,轮主体(1)的无链条一侧配有磁--电感应系统(21),齿条(13)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上运动车轮子,轮触地面为4--6个长约20--30CM的U字形触地压板与偏向移动垫子相间排布组成,轮触地层内为轮主体,与触地压板相对应的轮主体上为支点两端长之比为1∶3--4的杠杆,杠杆支点为套筒式,其套筒套在固定于轮主体上的轴上,杠杆外端与触地压板相连,杠杆的长端与齿条相连,轮主体中心为双层套筒,轮主体的侧边为磁--电感应系统,其特征是:轮主体为两个V字形90度转相对合成,轮主体中心的双层套筒的中心套筒为活动的,中间套筒为两节T字形套筒,每一节分别套于轮两V字相合的套筒内并固定在叉子上,轮套筒、中间套筒、中心套筒分别由滚珠或轴承连承,各层滚珠分别由固定在中间套筒的内外垫上的档子及固定螺帽保护;中心筒的中间为重力转换齿轮,此齿轮与杠杆的齿条啮合,中心套筒的端点为重力输出齿轮,此重力输出齿轮分别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的重力接受齿轮相连;齿条导向装置固定在中间套筒上,四轮车的同排两轮的中心轴为一个轴,其中间为动力输出齿轮,轮主体1/3R左右处为动力趋动齿轮,轮主体2/3R左右处为动力及动能接受齿轮,两齿轮分别与换位齿轮组合体上相对应的齿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旭华
申请(专利权)人:郭旭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