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悬浮液技术

技术编号:1073287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0:14
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被应除去杂质污染、容易制造且成本低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至少含有颗粒状有机化合物和糖类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该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将该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分散在有机化合物不溶或者难溶的液体分散介质中而形成的悬浮液,其中,在该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有机化合物的平均粒径在500nm以下且90%径小于1500nm,糖类化合物由糖类和糖醇类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构成,并且,按质量比计糖类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的0.3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申请日为2012年5月11日、申请号为特愿2012-108972号的日本申请的优先权,并将该日本申请中所记载的内容援引于本说明书中。另外,将本申请中引用的专利、专利申请以及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援引于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无需过量摄取制剂或者健康食品便可充分发挥其有效成分本来所具有的作用,必须提高制剂或者健康食品的生物利用率。以制剂为例,与注射制剂相比,口服制剂具有简便且痛苦少这样的优点,相反也具有生物利用率低这样的缺点。口服制剂经过胃、十二指肠后进入肠内,主要从肠道被吸收至血液中并通过门静脉被输送至肝脏。在口服制剂通过如此长的路径期间内,其一部分在胃酸等的作用下分解、或者在肝脏内被代谢而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其他物质。生物利用率低的一大理由在于,口服制剂不易从肠等消化器官吸收。因此,为了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率,必须将具有药效成分的有机化合物的大小缩小至容易从消化器官吸收至血液内所需的级别。另外,在作为非口服制剂代表例的注射制剂的情况下,必须使所需量的药效成分通过体内的血管到达目标部位。血管中最细的毛细血管的内径为约5μm。因此,为了使具有药效成分的有机化合物从毛细血管通过而不将毛细血管堵塞,要求该有机化合物的粒径小于5μm。另外,对于健康食品来说,基于与口服制剂相同的理由,也必须将具有有效成分的有机化合物的大小缩小至容易从消化器官吸收至血液内所需的级别。对于化妆品中所含的固体形态的美白成分或者保湿成分等来说,要求其凝集性尽可能地低且粒径小,以便容易敷在皮肤上,且容易在肌肤表面薄薄地散开,另外,在呈乳液形态时,在化妆品容器内容易保持均匀的分散状态而不易发生相分离。最近,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纳米化寄予期望,以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例如,已知有一种制剂,其含有粒度分布的中心在0.005μm~5μm的范围内,且粒径分布中的90%径在10μm以下的类固醇或者类固醇衍生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其中存在下述问题,即:该粒度分布范围过大,在存在百分之几的粗大颗粒的影响下,会导致悬浮液的稳定性、即颗粒的分散性降低。作为缩小有机化合物的粒度分布范围且将有机化合物微细化至纳米级别的方法,已知有例如通过使用由陶瓷、玻璃等形成的微珠(beads)的珠磨机来粉碎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颗粒施加这样的机械冲击或者磨碎力,能够得到粒度分布范围小的纳米粉体。进而,已知还有一种粉碎介质使用盐的颗粒并在有机液体中进行湿式粉碎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该粉碎方法不同于使用微珠的粉碎方法,其具有能够降低被来自粉碎介质的杂质污染的风险这一大优点。这是因为:虽然无法容易地除去来自微珠的杂质,但是,由于盐为水溶性物质,因而能够通过水洗工序(也称为“脱盐工序”)而除去作为杂质的盐颗粒。【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6-089386号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平04-295420号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公报、WO/2008/126797号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公报、WO/2010/03243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粉碎介质使用盐颗粒的粉碎方法虽然具有能够防止混入不易除去的杂质这一优点,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其中一点是:能够通过尽可能简单的工序进行制造,而无需实施对混合在粉碎后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盐进行水洗的水洗工序。在粉碎介质使用盐颗粒时,通常优选在湿式粉碎装置中投入按质量比计为粉碎对象有机化合物的10倍~30倍的盐。在粉碎后,若未除去该大量的盐,则无法在生物体内或者生物体表面安全地使用粉碎后的有机化合物。另一点则是防止湿式粉碎装置生锈。对于针对生物体的用途来说,必须要避免被锈污染。另外,已知通常的防锈方法中使用防锈剂,但是,有机化合物不允许接触到防锈剂。另外,也存在使用由不易生锈的材料构成的湿式粉碎装置(例如在内侧形成陶瓷涂层的特制装置)这一选项,但是,存在因为使用特殊装置而导致成本增加这一缺点。本专利技术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被应除去杂质污染、容易制造且成本低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悬浮液。本专利技术人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专心研究后发现,通过在颗粒状有机化合物中至少添加颗粒状糖类化合物进行粉碎,能够高效地粉碎该有机化合物,并且无需在粉碎后实施脱盐工序,而且还能够防止粉碎装置生锈,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另外,虽然也存在粉碎时除了颗粒状糖类化合物之外还添加盐的情况,但是,由于盐的添加量远远少于作为粉碎介质而使用时的量,因而无需实施脱盐工序,并且也能够减少粉碎装置生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如下。即,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至少含有颗粒状有机化合物和糖类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的平均粒径在500nm以下且90%径小于1500nm,糖类化合物由糖类和糖醇类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构成,并且,按质量比计糖类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的0.3倍以上。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按质量比计糖类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的0.5倍~30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还含有生理学上允许的多元醇。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糖类化合物包含甘露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葡萄糖、果糖、肌醇,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以及糊精中的一种以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还含有生理学上允许的盐。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生理学上允许的盐为氯化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有机化合物是从由克拉霉素、盐酸非索非那定、氟甲松龙、类姜黄色素、姜黄素、芸香素、甲芬那酸、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两性霉素B、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联苯乙酸、普仑司特水合物、地塞米松以及非诺贝特构成的群中选择的一种以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悬浮液是将上述任意一种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中至少含有的有机化合物分散在有机化合物不溶或者难溶的液体分散介质中而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混合工序和粉碎工序,其中,在上述混合工序中,将颗粒状有机化合物、颗粒状糖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不溶或者难溶的液体加以混合,其中,糖类化合物由糖类和糖醇类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构成,并且,按质量比计糖类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的0.3倍以上;上述粉碎工序是在上述混合工序之后实施,在上述粉碎工序中,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湿式粉碎,直到其平均粒径达到500nm以下且90%径小于1500nm为止。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中,按质量比计糖类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的0.5倍~30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中,在混合工序中,作为有机化合物不溶或者难溶的液体而混合生理学上允许的多元醇。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中,粉碎工序是在搅拌机中搅拌混合工序后的混合物的同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粉碎的工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中,在粉碎工序后实施干燥工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形态的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中,糖类化合物包含甘露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颗粒状的有机化合物和糖类化合物,其中,所述有机化合物的平均粒径在500nm以下且90%径小于1500nm,所述糖类化合物由糖类和糖醇类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构成,并且,按质量比计所述糖类化合物为所述有机化合物的0.3倍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11 JP 2012-1089721.一种有机化合物纳米粉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工序和粉碎工序,在所述混合工序中,将颗粒状的有机化合物、颗粒状的糖类化合物以及所述有机化合物不溶或者难溶的液体放入搅拌机内,其中,所述颗粒状的糖类化合物包括颗粒状的糖类和颗粒状的糖醇类中的至少任意一种,并且,按质量比计所述颗粒状的糖类化合物为所述有机化合物的0.3倍以上,所述粉碎工序是在所述混合工序之后实施,在所述粉碎工序中,使用所述颗粒状的糖类化合物作为粉碎介质一边在所述搅拌机内对所述混合工序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一边对所述有机化合物进行湿式粉碎,直到其平均粒径达到500nm以下且90%径小于1500nm为止,所述颗粒状的糖类化合物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肌糖、核糖、木糖,乳糖、蔗糖、纤维二糖、海藻糖、麦芽糖,普鲁兰多糖、透明质酸钠、棉子糖、松三糖、硫酸软骨素钠、纤维素、多支链糊精、环糊精、糊精、右旋糖酐、黄原胶、甲壳素、壳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纤维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黑曲霉寡糖、甲壳低聚糖、褐藻糖胶寡糖、大豆低聚糖、低聚乳果糖,异麦芽酮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赤藓糖醇、季戊四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半乳糖醇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田贵广加贺美和宏横田志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活效制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