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2246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内油顶芯、外油顶壳和胶圈密封组成,所述内油顶芯是具有外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是具有内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上开有从圆环外侧通向圆环内侧的注油孔,所述内油顶芯通过所述胶圈密封地嵌入所述外油顶壳与之结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强度更满足船舶的使用要求,且节省材料,可实现液压油顶的重复利用,更可靠更经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内油顶芯、外油顶壳和胶圈密封组成,所述内油顶芯是具有外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是具有内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上开有从圆环外侧通向圆环内侧的注油孔,所述内油顶芯通过所述胶圈密封地嵌入所述外油顶壳与之结合。本技术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强度更满足船舶的使用要求,且节省材料,可实现液压油顶的重复利用,更可靠更经济实用。【专利说明】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
本技术涉及船舶修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舶在建造或修理过程中,很多大型传动件的连接都是通过锥度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的。如:尾轴与螺旋桨的安装、轴段与联轴节的安装、舵杆与舵叶、舵杆与舵叶的安装等。然而这种连接方式需要通过获得较大外界推力来实现过盈,推力的来源就是液压油顶。 由于船舶上被连接件的尺寸和重量较大(30万吨集装箱船螺旋桨重达100吨),且需传递较大的扭力。因此安装时需要的推进力和推进行程就非常大,安装压强一般在500kg/cm2?700kg/cm2之间,在狭小的工作空间要保证一次性压装到位,为解决安装上的困难,一般会根据特定船舶进行设计加工一个环形液压油顶(即U型液压油顶)。如图1所示,为U型液压油顶的部分剖面图,U型液压油顶包括油顶芯I’和截面为U形的油顶壳2’。但该液压油顶一般只能适用于单船,不能通用,经常受到螺旋桨与螺母、舵杆与舵叶等的尺寸限制,常规U型液压油顶在安装时压强上升到约450kg/cm2左右时,液压油顶内的O型胶圈容易出现爆裂。如图2?3所示,油顶芯受力后变形还容易导致漏油。并且不同船舶需要重新设计和加工,造成较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其强度满足船舶的使用要求,且节省材料,可实现液压油顶的重复利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可靠更经济实用。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内油顶芯、外油顶壳和胶圈密封组成,所述内油顶芯是具有外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是具有内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上开有从圆环外侧通向圆环内侧的注油孔,所述内油顶芯通过所述胶圈密封地嵌入所述外油顶壳与之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胶圈有两个,是O型圈,注油孔的出口位于两个胶圈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内油顶芯包括第一阶和第二阶,其第一阶与第二阶的内径相同,第一阶的外径大于第二阶的外径,第一阶的外侧圆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内油顶芯同轴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外油顶壳包括第一阶和第二阶,其第一阶与第二阶的外径相同,第一阶的内径大于第二阶的内径,第二阶的内侧圆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外油顶壳同轴的第二环形凹槽。 优选地,注油孔的出口位于所述外油顶壳的第一阶与第二阶的相交处。 进一步地,所述外油顶壳的第二阶上表面还开设有一与注油孔的出口连通的引流槽,所述引流槽是与所述外油顶壳同轴的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位于内油顶芯第一阶的外侧圆弧面上靠近内油顶芯第二阶的位置,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位于外油顶壳第二阶的内侧圆弧面上靠近外油顶壳第一阶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胶圈材质为黑色丁腈橡胶。 优选地,所述内油顶芯和外油顶壳的材质选用船用A型钢。 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I)本技术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完全满足船舶的尾轴与螺旋桨的安装、轴段与联轴节的安装、舵杆与舵叶、舵杆与舵叶的安装等的强度要求,确保一次性压装到位; (2)相同厚度板材制作的液压油顶,T型液压油顶比常用的U型液压油顶工作面积要大,可减小液压油顶的压强; (3)本技术的T型液压油顶装置相比U型液压油顶,结构更简单,容易加工,节约时间; (4)本技术易拆卸、安装,可靠性高,不易漏油,适用不同规格船舶工程,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U型液压油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是U型液压油顶的油顶芯受力示意图; 图3是U型液压油顶的油顶芯受力后变形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中内油顶芯的剖面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中外油顶壳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注油前状态剖面图; 图7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注油后状态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注油前的安装剖面图; 图9是图8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注油后的图8中的A部位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1是实施例1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的内油顶芯受力示意图。 其中,各标注表示的含义是: I’ _油顶芯,2’ _油顶壳,3’ _0型圈一,4’ _0型圈_1-内油顶芯,11_内油顶芯第一阶,111-第一环形凹槽,12-内油顶芯第二阶,2-外油顶壳,21-外油顶壳第一阶,22-外油顶壳第二阶,221-第二环形凹槽,222-引流槽,23-注油孔,3-螺旋桨,4-尾轴,5-螺母,6-液压油腔,7-0型圈一,8-0型圈二,9-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实施例1 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的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9,由内油顶芯1、外油顶壳2、O型圈一 7和O型圈二 8密封组合而成。 内油顶芯I是具有外部阶梯的圆环,侧视则为T形,外油顶壳2是具有内部阶梯的圆环。内油顶芯I包括内油顶芯第一阶11和内油顶芯第二阶12,内油顶芯第一阶11与内油顶芯第二阶12的内径相同,内油顶芯第一阶11的外径大于内油顶芯第二阶12的外径,内油顶芯第一阶11的外侧圆弧面上开设有与内油顶芯I同轴的第一环形凹槽111 ;外油顶壳2包括外油顶壳第一阶21和外油顶壳第二阶22,外油顶壳第一阶21与外油顶壳第二阶22的外径相同,外油顶壳第一阶21的内径大于外油顶壳第二阶22的内径,外油顶壳第二阶22的内侧圆弧面上开设有与外油顶壳2同轴的第二环形凹槽221。第一环形凹槽111和第二环形凹槽221分别用于容纳O型圈一 7和O型圈二 8。内油顶芯I通过O型圈一 7和O型圈二 8密封地嵌入外油顶壳2与之结合,如图6所示。 外油顶壳2上开有从圆环外侧通向圆环内侧的注油孔23,注油孔23的出口位于两个O型圈之间。优选地,注油孔23的出口位于外油顶壳第一阶21与外油顶壳第二阶22的相交处。本实施例中,外油顶壳第二阶22上表面还开设一引流槽222,引流槽222是与外油顶壳2同轴的环形凹槽,它与注油孔23的出口连通。如图6?7所示,向注油孔23注油后,油从引流槽222流出,通过油压作用使内油顶芯I和外油顶壳2之间形成一环形的液压油腔6。 优选地,第一环形凹槽111位于内油顶芯第一阶11的外侧圆弧面上靠近内油顶芯第二阶22的位置,第二环形凹槽221位于外油顶壳第二阶12的内侧圆弧面上靠近外油顶壳第一阶21的位置。这样可以形成足够大的液压油腔6,进而形成足够大的推力完成过盈配合的安装。 优选地,O型圈一 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船用T形液压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内油顶芯、外油顶壳和胶圈密封组成,所述内油顶芯是具有外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是具有内部阶梯的圆环,所述外油顶壳上开有从圆环外侧通向圆环内侧的注油孔,所述内油顶芯通过所述胶圈密封地嵌入所述外油顶壳与之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志坚李江邝学军杨胜强欧海真王启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澄西远航船舶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