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143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其具有由胎面部分经胎侧部分到达胎圈部分之胎圈芯的胎体主体部分;带束层,其布置在所述胎面部分的内侧与所述胎体的外侧间;及内衬层,其由气密橡胶制成并形成胎腔。在胎体主体部分与内衬层之间设置有改善胎体主体部分与内衬层间的粘附性的隔离橡胶层。隔离橡胶层通过在缠绕于鼓上的内衬层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长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中设置在胎体及内衬层之间的隔离橡胶层由条带缠绕体形成,该条带缠绕体通过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并重叠橡胶条带而获得,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无内胎充气轮胎中,为了密封地保持内压空气,由丁基气密橡胶制成的内衬层形成在胎体的内侧。但是,因为丁基气密橡胶具有粘附性劣于通用橡胶(NR、SBR、BR等)的特性,存在相对于胎体分离的趋势。因此,如在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07-186608及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2002-178714等所描述的,通常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即其中在胎体及内衬层之间设置改善胎体及内衬层之间粘附性的隔离橡胶层。基于在硫化时的橡胶流,内衬层很容易与胎体帘线相接触,并使得胎体帘线发生松弛。此外,基于前述橡胶流,内衬层将进入胎体帘线之间的部分,从而产生波状变形并导致裂纹等产生。但是,隔离橡胶层对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效果很好,并可以确保轮胎的高耐用性。另一方面,隔离橡胶层通常由通过压延辊等轧制的长宽橡胶片材形成。详细地,具有与轮胎种类、轮胎尺寸等相对应的宽度及厚度的橡胶片材通过由压延辊等轧制而预先形成。此外,长橡胶片材临时卷起成辊状以便储存。对储存的辊型体进行生胎形成步骤。在轮胎形成步骤中,通过切割对应于轮胎周长的长度并同时在鼓上缠绕一圈而形成圆筒状隔离橡胶层。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常规形成方法中,需要对应于轮胎种类、轮胎尺寸等-->准备具有不同宽度及厚度的橡胶片材。由此,导致了中间库存的增加,从而生产效率降低,并阻碍了对工场空间的有效利用。因此,本专利技术是基于通过沿周向螺旋状缠绕并重叠隔离橡胶条带而获得的条带缠绕体来形成隔离橡胶层的。因此,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宽度及厚度的隔离橡胶层,并可以避免产生卷起的隔离片材的中间库存。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有效地利用工厂空间,以及提供一种制造该充气轮胎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其具有由胎面部分经胎侧部分到达胎圈部分的胎圈芯的胎体主体部分;带束层,其布置在所述胎面部分的内侧及所述胎体的外侧;及内衬层,其由气密橡胶制成并形成胎腔,其中,在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所述内衬层之间设置有改善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所述内衬层之间的粘附性的隔离橡胶层,且其中,所述隔离橡胶层通过在缠绕在鼓上的内衬层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长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形成。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在鼓上形成生内衬层的生内衬层形成步骤;通过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生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在所述生内衬层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生隔离橡胶层的生隔离橡胶形成步骤;以及在所述生隔离橡胶层的外周表面上缠绕生胎体帘布层的生胎体安装步骤。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实施例的截面视图;-->图2是示出与胎体及内衬层在一起的隔离橡胶层的截面视图;图3是概念性示出了粘附性与扭矩的最小值ML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图4是示出了隔离橡胶条带的截面视图;图5(A)是示出了使用通常方法的生内衬层的立体图,且5(B)是示出了使用条带缠绕方法的生内衬层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了生隔离橡胶形成步骤的截面视图;图7是示出了生胎体安装步骤的截面视图;及图8(A)及8(B)是示出了生隔离橡胶形成步骤的其它实施例的截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图示实施例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由客车轮胎构成的截面视图。在图1中,充气轮胎1设置有:胎体6,其由胎面部分2经胎侧部分3到达胎圈部分4的胎圈芯5;带束层7,其布置在胎面部分2的内侧、胎体6的外侧;以及内衬层8,其由气密橡胶制成并形成胎腔Ts。胎体6至少具有一跨置于胎圈芯5与5之间的环状胎体主体部分6a。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这样一种结构,即其中绕胎圈芯5由轮胎轴向内侧折回至外侧而进行封闭的胎体折回部分6b连续设置在胎体主体部分6a的两侧。在此情况下,由胎圈芯5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胎圈三角胶芯9设置在胎体主体部分6a及胎体折回部分6b之间,并加强了由胎圈部分4至胎侧部分3的部分。此外,胎体6由一个或多个胎体帘布层6A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是由一个胎体帘布层6A形成,其中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5度至90度之间的角度设置胎体帘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聚酯帘线作为胎体帘线,但是,除此之外,依据需要还可以使用诸如尼龙、人造纤维、芳香尼龙纤-->维等有机纤维帘线以及钢帘线。接着,带束层7由两个或更多个带束帘布层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带束帘布层7A、7B,其中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成10度至35度之间的角度设置带束层帘线。各个带束层帘线在帘布层制之间相交,借此改善带束层刚性并通过保持环带的作用而坚固地加强了胎面部分2的大致整个宽度。对于带束层帘线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钢帘线,然而除此之外,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诸如聚邻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芳香聚酰胺等的高模量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层7的径向外侧可以设置有带层10。为了改善高速耐用性的目的,带层10构造为:以诸如尼龙等有机纤维制成的带帘线相对于周向成等于或小于5度的角度设置。对于带层10,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一对右边缘带帘布层和左边缘带帘布层来仅仅覆盖在带束层7的轮胎轴向外端部分,或一个几乎覆盖带束层7整个宽度的全宽度带帘布层。也可以一起使用上述两个构件。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结构为全宽度带帘布层构成的带层10。接着,内衬层8由气密橡胶制成,且布置在胎体主体部分6a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内衬层8连续延伸于胎圈部分4与4之间,且保持基本一致的橡胶厚度。对于气密橡胶,考虑到防止漏气性,优选地采用在橡胶材料重量中丁基橡胶(或其衍生物)占50%或以上的丁基橡胶组。丁基橡胶的衍生物例如是利用使用通过使氯、溴等与丁基橡胶反应而得到的卤化丁基橡胶。在该丁基组橡胶中,除了丁基橡胶(或其衍生物)之外,还可将诸如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聚丁橡胶、丁苯橡胶等的二烯组橡胶用作内部橡胶材料的一部分,即,用于作为橡胶成份的其余部分。在丁基组橡胶中,可以采用与普通轮胎橡胶相同的方式,在橡胶成份中添加如炭黑等的增强剂、硫化剂、硫化加速剂或软化剂等填充物。此外,气密橡胶可以使用异丁烯帕拉胶甲基苯乙烯共聚物(isobutylene-->paramethyl styrene copolymer)的卤化材料代替丁基橡胶(或其衍生物)。在该内衬层8中,考虑到防止漏气及轮胎重量,优选地将橡胶厚度t1(如图2所示)设置为在1.5与2.0mm之间的范围内。然后,在内衬层8与胎体主体部分6a之间形成隔离橡胶层12。隔离橡胶层12改善了内衬层8于胎体主体6a上的粘附性,即内衬层8与胎体主体6a之间的粘附性。此外,其防止了内衬层8与胎体帘线之间的接触,以及在硫化时橡胶流所引起的内衬层8自身的皱折变形。因此,隔离橡胶层12具有良好的粘附性是必要的,且本实施例使用仅由二烯组橡胶形成的橡胶基材,没有使用丁基橡胶(或其衍生物)。优选的是,橡胶基材仅由粘附性极佳的天然橡胶(NR)构成。然而,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NR)及另一种二烯组橡胶的混合物橡胶,在此情况下,优选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    胎体,其具有由胎面部分经胎侧部分到达胎圈部分之胎圈芯的胎体主体部分;    带束层,其布置在所述胎面部分的内侧与所述胎体的外侧之间;及    内衬层,其由气密橡胶制成并形成胎腔,    其中,在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所述内衬层之间设置有改善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内衬层之间的粘附性的隔离橡胶层,且    其中,所述隔离橡胶层通过在缠绕在鼓上的内衬层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长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8-31 2004-2530911.一种充气轮胎,包括:胎体,其具有由胎面部分经胎侧部分到达胎圈部分之胎圈芯的胎体主体部分;带束层,其布置在所述胎面部分的内侧与所述胎体的外侧之间;及内衬层,其由气密橡胶制成并形成胎腔,其中,在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所述内衬层之间设置有改善所述胎体主体部分与内衬层之间的粘附性的隔离橡胶层,且其中,所述隔离橡胶层通过在缠绕在鼓上的内衬层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长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至少在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外端的位置到轮胎最大宽度点的位置的区域中设置有所述隔离橡胶层。3.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在鼓上形成生内衬层的生内衬层形成步骤;通过沿周向成螺旋状缠绕生隔离橡胶条带并形成重叠部分而在所述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正规林典男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