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43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涉及防止轮胎胎面部从轮胎主体剥离,且具有优异的抓地性与耐磨损性的轮胎胎面用橡胶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由接触地面侧的行驶面橡胶与内侧的基部橡胶两层构成的轮胎胎面部,所述行驶面橡胶在100℃中的JIS(K6253)型号A硬度为27~43,所述基部橡胶的厚度(TB)为0.4mm或以上,损耗正切(tanδ)值为0.2或以上,所述行驶面橡胶的厚度(TC)与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之比(TC/TB)为0.45或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采用了防止轮胎胎面部从轮胎主体剥离,且具有优异的抓地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轮胎胎面用橡胶组合物、尤其是,该充气轮胎采用了适于柏油路面的赛车用轮胎的轮胎胎面用橡胶组合物。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对于无防滑钉轮胎、全天候轮胎及柏油路面用的赛车用轮胎,要同时维持高水平但又互为矛盾(日文:二律背反)的抓地性能与耐磨损性能是很重要的。如迄今为止,无防滑钉轮胎是用外侧的行驶面橡胶与内侧的基部橡胶两层构成轮胎胎面部,通过在其行驶面橡胶中配合比基部橡胶更多的低熔点的软化剂,以确保高温时的行驶面橡胶的橡胶弹性或摩擦阻力,使之发挥抓地性能。但是,在充气轮胎行驶中时,该胎面橡胶的行驶面橡胶(キヤツプゴム)的软化剂转移到基部橡胶中,另外,软化剂扩散到路面或大气中。其结果,由于行驶面橡胶的硬度随着时间而变化(增加),所以存在初期的轮胎性能逐渐劣化的问题。在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1-108232号公报中,作为减轻这些无防滑钉轮胎等的随时间变化的性能劣化的对策,公开了在轮胎胎面部与轮胎带束层之间设置油阻挡层(オイルバリヤ一),以抑制轮胎胎面部所含有的软化剂转移的方法。但是,根据该方法,虽然向轮胎带束层的软化剂转移量减少,但是不能避免软化剂向路面或大气中的转移。另外,人们提出了在轮胎胎面部中添加微胶囊化油的充气轮胎(参照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1-234441号公报)。然而,在该充气轮胎中,微胶囊化油易产生由轮胎胎面部的路面引起的磨损,使耐磨损性恶化。另外,虽然有文献公开了在轮胎胎面部中配合液态聚合物(日本专利公开特开昭63-202636号公报),但是该轮胎仅仅是抑制轮胎胎面部的软化剂转移到轮胎带束层侧,其效果尚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采用了防止轮胎胎面部从轮胎主体剥离,且具有优异的抓地性与耐磨损性的轮胎胎面用橡胶组合物,尤其是,该充气轮胎采用了适于柏油路面用的轮胎胎面用橡胶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有两层由接触地面侧的行驶面橡胶与内侧的基部橡胶构成的轮胎胎面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行驶面橡胶在100℃时的JIS(K6253)A型硬度为27~43,上述基部橡胶的厚度(TB)为0.4mm或以上,损耗正切(tanδ)值为0.2或以上,上述行驶面橡胶的厚度(TC)与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之比(TC/TB)为0.45或以上。在本专利技术中,相对橡胶成分100质量份,上述行驶面橡胶最好含30~150质量份的软化剂,其中60质量%或以上为液态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另外上述液态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平均分子量为600~20,000,最好平均分子量为1000~10,000的范围。再有,当本专利技术为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场合,上述基部橡胶的宽度(WB),最好是向前直行行驶时的轮胎胎面接地宽度(TD)的80%或以上,在轮胎胎面部的宽度(WT)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由行驶面橡胶与基部橡胶两层构成,由于特别规定了该行驶面橡胶的硬度、上述基部橡胶的厚度、损耗正切(tanδ)值、尤其是行驶面橡胶与基部橡胶的厚度之比,所以可以防止轮胎胎面部从轮胎主体的剥离,同时改善抓地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难以兼顾的特性。特别是,在上述行驶面橡胶及上述基部橡胶中配合由上述液态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为主体的软化剂的场合,可以改善抓地性与耐磨损性,且减少软化剂从轮胎胎面转移到基部橡胶中的情况。以下结合附图,从与其相关所理解的有关该专利技术的详细的说明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情况及优点将清晰可见。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充气轮胎的结构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剖视图。图中,胎体层2系2张帘布层的两端部分别围绕着胎圈芯1,从轮胎内侧折向外侧的胎面方向。轮胎带束层4上的轮胎胎面部-->3由内层侧的基部橡胶5与重叠其上的行驶面橡胶6形成。行驶面橡胶在这里,行驶面橡胶的JIS(K6253)A型硬度调整为27~43的范围。行驶面橡胶的上述硬度未达27的场合,耐磨损性不充分。另一方面,上述硬度若超过43,则抓地性能很低。JIS(K6253)A型硬度,使用EXCEL INC制的数字硬度测试仪型号RH-708LE,从调整好的橡胶组合物测定其在100℃时的硬度。基部橡胶基部橡胶5的厚度(TB)为0.4mm或以上,最好是0.5~5.0mm。基部橡胶的厚度(TB)若未到0.4mm的场合,则易产生胎面部伴随充气轮胎行驶的剥离。另一方面,若超过5.0mm,则存在着行驶面橡胶的厚度相对变薄,在行驶面橡胶磨损时,基部橡胶露出,不利于耐磨损特性的问题。基部橡胶5虽然实质上从轮胎中央部到胎面端部为作成同样的厚度,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作成其厚度递减或递增的结构,但是,无论在哪个部位,其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也都必须在0.4mm或以上。其次,将本专利技术用于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场合,上述基部橡胶5的宽度(TB),最好是向前直行行驶时轮胎胎面接地宽度(TD)的80%或以上,在轮胎胎面部的宽度(WT)的范围内。上述基部橡胶5的宽度(TB)若未达上述胎面接地宽度(TD)的80%的场合,则容易产生胎面部的剥离。此处所谓向前直行行驶时的轮胎胎面接地宽度(TD),定义为在大气压240kPa下、负荷100Kg时,与路面的平均接地宽度。另一方面,在将本专利技术用于乘用车充气轮胎的场合,上述基部橡胶的宽度(WB)最好在轮胎胎面部的宽度(WT)的70~100%的范围内。其次,基部橡胶5的损耗正切(tanδ)值为0.2或以上。若该值未达0.2,则抓地性能降低。还有,行驶面橡胶的tanδ值最好为0.25或以上。损耗正切(tanδ)值,取轮胎胎面部的橡胶样品,分别制作厚度约2mm、宽度约4mm、长度约40mm的橡胶片。对于这些橡胶片,使用粘弹性光谱仪VES-F-3(株式会社岩本制作所制),在初期变形10%、动态变形5%、振动频率10Hz及温度10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TC/TB本专利技术上述行驶面橡胶的温度(TC)与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之比(TC/TB)为0.45或以上。在TC/TB未达0.45的场合,轮胎胎面部的抓地性很低。即,由轮胎行驶,轮胎行-->驶面橡胶会全部磨损掉,露出磨损性比行驶面橡胶更不利的基部橡胶,促进磨损的结果,抓地性能变得很低。橡胶成分作为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行驶面橡胶及基部橡胶的橡胶成分,使用二烯烃系橡胶。如可以举出通常用于轮胎的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烯橡胶等,从抓地性的改善的观点来看,最好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橡胶成分中至少含50质量%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更好的是配合其他的二烯烃系橡胶的一种或两种。由于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磁滞损耗很大,所以抓地性得到改善。液态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在本专利技术中,将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作为主体用于橡胶成分中的场合,将液态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作为软化剂使用,就可减少从原料橡胶的表面渗出的现象(流出)。还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不产生软化剂的流出的范围中,橡胶成分可以任意混合二烯烃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由接触地面侧的行驶面橡胶与内侧的基部橡胶两层构成的轮胎胎面部,所述行驶面橡胶在100℃时的JIS(K6253)A型硬度为27~43,所述基部橡胶的厚度TB为0.4mm或以上,损耗正切值为0.2或以上,所述行驶面橡胶的厚度TC与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之比TC/TB为0.45或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9-7 2004-259898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由接触地面侧的行驶面橡胶与内侧的基部橡胶两层构成的轮胎胎面部,所述行驶面橡胶在100℃时的JIS(K6253)A型硬度为27~43,所述基部橡胶的厚度TB为0.4mm或以上,损耗正切值为0.2或以上,所述行驶面橡胶的厚度TC与基部橡胶的厚度TB之比TC/TB为0.45或以上。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国泽铁也松尾俊朗坂本秀一尾辻秀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