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室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1321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验室供油系统,包括油罐,还包括分别与油罐和卸油接口连接的卸油管,依次连接的第一供油管和第二供油管;第一供油管和第二供油管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根供油支管;第一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罐的底阀和供油支管的进口连接;第二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供油支管的出口和供油接口和连接;供油支管上设有气动隔膜泵;还包括设有气动两联件的压缩空气供气管,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气动隔膜泵和压缩空气供气接口连接。本系统供油压力可以通过调节压缩空气压力来调整,自动调整供油频率,每个储油罐采用一用一备两套气动隔膜泵供油,可自由切换,无需任何燃油调压装置,大大提高了供油系统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整车及发动机试验领域,具体的是指一种试验室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在整车和发动机试验过程中,需要稳定、连续不断地给发动机供油,才能保证整车和发动机正常运行。在以往的试验室供油系统建设中,通常是利用水油密度的差异,在储油罐底部采用水泵注入自来水,加压自来水水压使得储油罐上部的燃油进入油管道,依次通过过滤、调压等处理,供给试验整车或发动机。其最大缺点:燃油容量检测不及时,导致油水混合物进入燃油输送管道,造成发动机故障,甚至损坏发动机。试验室供油系统除燃油管道之外,还需有一套含水泵在内的恒压供水系统,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的供油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试验室供油系统,包括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油罐和卸油接口连接的卸油管,依次连接的第一供油管和第二供油管;所述第一供油管和第二供油管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根供油支管;所述第一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油罐的底阀和供油支管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供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供油支管的出口和供油接口和连接; 所述供油支管上设有气动隔膜泵;还包括设有气动两联件的压缩空气供气管,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气动隔膜泵和压缩空气供气接口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设有安全溢流阀的安全回油管,所述安全回油管的一端位于油罐内,安全回油管的另一端与出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供油支管设有两根且并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油管上还设有脉动阻尼器;所述脉动阻尼器还与压缩空气供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供油支管上还设有油过滤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油管上还设有供油压力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油管上还设有手动球阀。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油罐连接的防火透气帽。 进一步地,还包括油位探测仪,所述油位探测仪的一端位于油罐内,油位探测仪的另一端连接有油位检测控制箱。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系统供油压力可以通过调节压缩空气压力来调整,自动调整供油频率,每个储油罐采用一用一备两套气动隔膜泵供油,可自由切换,无需任何燃油调压装置,大大提高了供油系统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油罐1,卸油管2,卸油接口3,第一供油管4,一套供油支管5,供油接口6,底阀1.1,进口5.1,出口5.2,气动隔膜泵7,压缩空气供气管8,压缩空气供气接口9,气动两联件10,安全回油管11,油罐出油口1.2,安全溢流阀12,脉动阻尼器13,油过滤器14,供油压力表15,手动球阀16,防火透气帽17,油位探测仪18,油位检测控制箱19,第二供油管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中所示的试验室供油系统,包括油罐1,还包括分别与油罐1和卸油接口3连接的卸油管2,依次连接的第一供油管4和第二供油管20;第一供油管4和第二供油管20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根供油支管5;第一供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罐1的底阀1.1和供油支管5的进口5.1连接;第二供油管20的两端分别与供油支管5的出口5.2和供油接口6和连接; 供油支管5上设有气动隔膜泵7;还包括设有气动两联件10的压缩空气供气管8,压缩空气供气管8的两端分别与气动隔膜泵7和压缩空气供气接口9连接。 还包括设有安全溢流阀12的安全回油管11,安全回油管11的一端位于油罐1内,安全回油管11的另一端与出口5.2连接。 供油支管5设有两根且并联布置;第二供油管20上还设有脉动阻尼器13;脉动阻尼器13还与压缩空气供气管8连接;供油支管5上还设有油过滤器14;第二供油管20上还设有供油压力表15;第二供油管20上还设有手动球阀16;还包括与油罐1连接的防火透气帽17;还包括油位探测仪18,油位探测仪18的一端位于油罐1内,油位探测仪18的另一端连接有油位检测控制箱19。 使用时,将卸油接口3的快速接头连接至卸油罐车,根据油位探测仪18的上限设置,向油罐1内卸油。将压缩空气供气接口9接至压缩空气供气源,开启压缩空气供气管8相应的手动球阀;按照供油压力需求,调节压缩空气的气动两联件10,此时所调整的压缩空气压力约为气动隔膜泵7出口供油压力。打开供油总管4供油接口处的手动球阀16,即可以实现对试验室供油。 本系统采用气动隔膜泵直接作为燃油输送动力;气动隔膜泵对介质质量要求较低,甚至可以通过6.4mm的颗粒物,不易堵塞;气动隔膜泵以压缩空气为驱动力,不需电源。供油压力可以通过调节压缩空气压力来调整,无需任何燃油调压装置。当供油压力低于设定压力时,气动隔膜泵自动开启;当供油压力满足设定压力时,气动隔膜泵自动停止;并根据实际供油压力与设定压力的差值大小,自动调整供油频率。 本系统的脉动阻尼器,可以衰减气动隔膜泵的压力波动,对油压起到“平谷去峰”的作用,即可以消除供油压力的波峰和波谷,达到稳定油压的目的。油位探测仪可精确测量汽油、乙醇汽油、柴油、煤油、各种轻质油、酒精、LPG等介质的液位、油水界位,同时还可在不同的油位位置测量5个点的燃油温度,并将油位信号,不同点燃油温度信号以及油水分界位置信号传送到油库控制间。控制间设置有油位超限声光报警功能,本系统控制器当油位达到最低设定值和最大设定值时,控制器就会发出声光报警;可以精确测量汽油、乙醇汽油、柴油、煤油、各种轻质油、酒精、LPG等多介质;具有测油位,测油温,测油水分界面等多用途。 本系统中每个储油罐采用一用一备两套气动隔膜泵供油,可自由切换;同时根据现场需要及油品种类,可以并列扩展为多路供。本系统除油位探测仪24V供电外,无需其它任何电源,大大提高了供油系统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试验室供油系统,包括油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油罐(1)和卸油接口(3)连接的卸油管(2),依次连接的第一供油管(4)和第二供油管(20);所述第一供油管(4)和第二供油管(20)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根供油支管(5);所述第一供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罐(1)的底阀(1.1)和供油支管(5)的进口(5.1)连接;所述第二供油管(20)的两端分别与供油支管(5)的出口(5.2)和供油接口(6)和连接;所述供油支管(5)上设有气动隔膜泵(7);还包括设有气动两联件(10)的压缩空气供气管(8),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8)的两端分别与气动隔膜泵(7)和压缩空气供气接口(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验室供油系统,包括油罐(1),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分别与油罐(1)和卸油接口(3)连接的卸油管(2),依次连接
的第一供油管(4)和第二供油管(20);所述第一供油管(4)和
第二供油管(20)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根供油支管(5);所述第一供
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油罐(1)的底阀(1.1)和供油支管(5)
的进口(5.1)连接;所述第二供油管(20)的两端分别与供油支管
(5)的出口(5.2)和供油接口(6)和连接;
所述供油支管(5)上设有气动隔膜泵(7);还包括设有气动
两联件(10)的压缩空气供气管(8),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8)
的两端分别与气动隔膜泵(7)和压缩空气供气接口(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试验室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设有安全溢流阀(12)的安全回油管(11),所述安全回油管(11)
的一端位于油罐(1)内,安全回油管(11)的另一端与出口(5.2)
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试验室供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玮珂陈顺章杨晓娜伍曙光李捷何寅哲姚云伟叶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