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049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会有效抑制不均匀磨损,提高胎肩部的耐久性。该充气轮胎在胎面(T)上凹设有多条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1),至少在胎面(T)的胎肩部形成肋(2),在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3),由第1细沟(3)和接地端(E)形成了细肋(4),其特征在于,在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凹设有第2细沟(5),第2细沟(5)位于通过接地端(E)、并与轮胎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假想面(S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具体涉及在接地端附近具有细肋、从而抑制了胎面的胎肩部的不均匀磨损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充气轮胎中,由于胎面的胎肩部的接地压力变高、而使胎肩部磨损量多于其他部分磨损量的不均匀磨损成为问题。为了抑制这种不均匀磨损,如图1所示,在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细沟3,从而设置了被细沟3和接地端E夹着的细肋4。其结果是,利用细肋4,会降低胎面T的胎肩部的刚性、降低胎肩部的接地压力,从而能抑制不均匀磨损。作为这样的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51910号公报(图4)在上述充气轮胎中,细肋4受到来自路面的施力容易变形。如图2所示,在通过有台阶的路面G时,若细沟3被台阶掰开得较大而过度变形的话,则会在细沟3的沟底3a产生裂纹,从而降低轮胎的耐久性。为了抑制产生裂纹,也可以考虑缩窄细肋4的宽度。但是,这会使抑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不充分,就连细肋4也会被切成细丝。若细肋4消失,则抑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也会消失。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有效抑制不均匀磨损,提高胎肩部的耐久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上凹设有多条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至少在胎面的胎肩部形成肋,在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由上述第1细沟与上述接地端形成了细肋,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凹设有第2细沟,上述第2细沟位于通过上述接地端、并与轮胎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假想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通过在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会降低胎肩部的刚性、也会降低胎肩部的接地压力,因此抑制了不均匀磨损。利用第2细沟,在细肋的宽度方向截面上形成了狭窄部。在通过有台阶的路面时,狭窄部弯曲,从而抑制第1细沟被掰开。其结果是,能缓和作用于第1细沟沟底的应力,从而能抑制在第1细沟沟底产生裂纹。另外,当进一步磨损时,第2细沟沟底的裂纹不会成为问题。但是,若第2细沟位于通过接地端、并与轮胎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假想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则细肋的狭窄部就会变得过窄,第2细沟沟底的裂纹有时就会成为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也是在上述接地端与上述第1细沟之间还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3细沟的充气轮胎。通过在接地端和第1细沟之间、即在细肋上凹设有第3细沟而分割细肋,进一步抑制了第1细沟被掰开。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在第1细沟沟底产生裂纹。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也是从上述第1细沟沟底至上述第2细沟的距离为上述第1细沟深度的20%~50%的充气轮胎。第2细沟的位置决定细肋的狭窄部的位置,从而左右细肋的变形。因此,从第1细沟沟底至第2细沟的距离(投影在轮胎赤道面上的距离)优选为第1细沟深度的20%~50%。若该距离-->小于第1细沟深度的20%,则狭窄部距第1细沟沟底近,  因此细肋变形变大,反而会增大作用于沟底的应力,从而易产生裂纹。若该距离大于第1细沟深度的50%,则狭窄部距第1细沟沟底远,因此,利用狭窄部来缓和第1细沟沟底应力的效果变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充气轮胎的胎面胎肩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以往充气轮胎在有台阶路面上的接地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充气轮胎的胎面胎肩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有台阶路面上的接地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充气轮胎的胎面胎肩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有台阶路面上的接地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轮胎胎面的胎肩部的立体图。在胎面T上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R延伸的主沟1。在胎肩部上由图示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沟1和接地端E形成了肋2。此外,在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3,从而形成了细肋4。因此,如上所述,利用细肋4会降低胎面T的胎肩部的刚性、减小胎肩部的接地压力,因此,抑制了胎肩部的不均匀磨损。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带束层、带束加强层等构件。此外,在胎面T的、图示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沟1的内侧区域内,可以配置肋,也可在该区域的一部分或整个区域上配置花纹块。-->在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即胎肩加强部20凹设有第2细沟5,从而在细肋4上形成了狭窄部4a。如图4所示,在通过有台阶的路面G时,由于狭窄部4a易变形,因此,抑制了第1细沟3被掰开,从而缓和了作用于沟底3a的应力。其结果是,能抑制在沟底3a产生裂纹。在安装于标准轮辋、填充到标准内压的状态下,第2细沟5的沟底优选是位于通过接地端E、并与轮胎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假想面S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若第2细沟5的沟底位于假想面S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则细肋4的狭窄部4a会过窄,有时第2细沟5的沟底裂纹会成为问题。第2细沟5的位置决定细肋4的狭窄部4a的位置,从而左右细肋4的变形。因此,从第1细沟3的沟底至第2细沟5的轮胎赤道面投影距离D2优选为第1细沟3的深度D1的20%~50%。若该距离小于D1的20%,则狭窄部4a距第1细沟3的沟底近,细肋4变形变大,反而使作用于沟底3a的应力变大,从而易产生裂纹。若该距离大于D1的50%,则狭窄部4a距第1细沟3的沟底3a远,因此,利用狭窄部4a来缓和第1细沟3的沟底3a的应力的效果变小。从使细肋4有效地弯曲这方面考虑,第2细沟5的宽度优选为2.0mm~5.0mm,其深度优选为1.0mm~2.5mm。另外,第2细沟5的截面形状除了U字状以外,也可以是半圆形状、V字状。从有效抑制不均匀磨损这方面考虑,优选是,在凹设第1细沟3时,使细肋4的宽度W1为1.0mm~10.0mm。第1细沟3的宽度优选为0.5mm~3.0mm,其深度D1优选为10.0mm~16.5mm、或为主沟1深度D的70%~110%。接着,说明其他实施方式。图5表示用第3细沟6将细肋4进一步分割成细肋14、15的例子。如图6所示,在通过有台阶的-->路面G时,狭窄部4a易变形,除此之外,由于第3细沟6闭合,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第1细沟3被掰开,从而缓和了作用于沟底3a的应力。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在沟底3a产生裂纹。在该例子中,第3细沟6的宽度优选为0.5mm~3.0mm,其深度D 3优选为5.0mm~12.0mm、或为主沟1深度D的50%~70%。从有效抑制不均匀磨损这方面考虑,优选是,在凹设第1细沟3时,使细肋4的宽度W1为5.0mm~15.0mm,通过设置第3细沟6,能进一步增大细肋4的宽度W1。此外,优选是,在设置第3细沟6时,使细肋14的宽度与细肋15的宽度之比为0.6~2.5。若超出该范围,则会导致细肋14、15任一方的宽度变窄,从而不能获得充分的抑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此外,若第3细沟6的深度D3大于第1细沟3的深度D1,则在第3细沟6的沟底易产生裂纹,因此便不能利用第3细沟6来获得抑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了。假设在沟底产生裂纹,为了防止裂纹发展,优选是使第3细沟6受到磨损而消失。因此,优选是,第1细沟3的深度D1大于第3细沟6的深度D3。作为实施例,试制了本专利技术充气轮胎、比较例充气轮胎,将试制轮胎安装在拖车牵引用牵引车(车轴配置2D)的前轮上进行了评价。另外,使轮胎规格为295/75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上凹设有多条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至少在胎面的胎肩部形成肋,在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由上述第1细沟和上述接地端形成了细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凹设有第2细沟,上述第2细沟位于通过上述接地端、并与轮胎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假想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1-19 2007-009777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上凹设有多条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至少在胎面的胎肩部形成肋,在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凹设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第1细沟,由上述第1细沟和上述接地端形成了细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