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杆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0055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中速磨密封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拉杆密封装置,包括拉杆本体、密封风腔体、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上部密封包括滑座、压板和上密封套,滑座与拉杆本体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上密封套,上密封套的上部内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上密封槽,对应上密封槽下方位置的上密封套的下部内侧分布有呈螺旋状的环绕密封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通过改进上密封套的密封面结构,使正压封与上密封槽和环绕密封齿共同作用,从而形成对粉状物料的多重阻截,防止其进入密封风腔体内,可有效避免粉状物料对其和拉杆本体造成磨损,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对生产现场环境和设备的污染,降低火灾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中速磨密封装置
,是一种拉杆密封装置,包括拉杆本体、密封风腔体、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上部密封包括滑座、压板和上密封套,滑座与拉杆本体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上密封套,上密封套的上部内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上密封槽,对应上密封槽下方位置的上密封套的下部内侧分布有呈螺旋状的环绕密封齿。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其通过改进上密封套的密封面结构,使正压封与上密封槽和环绕密封齿共同作用,从而形成对粉状物料的多重阻截,防止其进入密封风腔体内,可有效避免粉状物料对其和拉杆本体造成磨损,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对生产现场环境和设备的污染,降低火灾隐患。【专利说明】拉杆密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速磨密封装置
,是一种拉杆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中速磨是目前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主要制粉设备,尤其是在电厂中应用更为广泛,是电厂制粉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将待磨物料研磨成粉状物料,提供给锅炉设备。因此中速磨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机组的安全经济性,而拉杆是中速磨的重要加载装置,拉杆密封则是中速磨的关键密封部位。目前常用的拉杆密封装置包括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之间形成其密封腔;中速磨壳体局部包覆拉杆密封装置,使其上部密封将位于中速磨内腔,且下部密封将位于中速磨外侧。在工作时,拉杆的上部将通过上部密封上下左右前后运动,在该过程中,拉杆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将与拉杆之见发生碰磨,导致其磨损间隙逐渐增大;而且由于中速磨的内腔中充满了大量细小的粉状物料,且位于上部密封上方的拉杆直接暴露在中速磨的内腔中,粉状物料将附在拉杆上并随之进入上部密封内,从而加剧了上部密封与拉杆之间的磨损。当上部密封产生严重磨损变形,使其与拉杆的配合间隙增大至5至8_时,粉状物料将直接通过该配合间隙落入其密封腔内。随着密封腔内的粉状物料越来越多,在拉杆的上下运动过程中,粉状物料又会逐渐进入下部密封内,最终将导致下部密封损坏,粉状物料从下部密封处漏出。而随着下部密封磨损的不断加剧,漏粉情况将愈加严重。综上所述,原拉杆密封装置存在拉杆与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之间易磨损,从而导致易出现漏粉的现象,进而污染生产现场的环境和设备,使其存在火灾隐患的问题;在严重漏粉时,中速磨还将被迫停运,从而影响机组发电;且其结构复杂,检修不便,不利于设备可靠运行和备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拉杆密封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拉杆密封装置存在的拉杆与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之间易磨损,从而导致易出现漏粉的现象,进而污染生产现场的环境和设备,使其存在火灾隐患的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拉杆密封装置,包括拉杆本体、密封风腔体、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密封风腔体的侧壁上固定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风通道,密封风腔体的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拉杆通孔,拉杆本体穿过拉杆通孔且其两端均位于拉杆通孔的外侧;密封风腔体的上端与拉杆本体之间固定安装有上部密封,上部密封包括滑座、压板和上密封套,压板固定安装在密封风腔体的上端,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的滑座座于密封风腔体的上端并通过压板轴向限位,滑座与拉杆本体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上密封套,上密封套的上部内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上密封槽,对应上密封槽下方位置的上密封套的下部内侧分布有呈螺旋状的环绕密封齿;密封风腔体的下端与拉杆本体之间固定安装有下部密封。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防尘罩,对应上部密封上方位置的拉杆本体上固定安装有防尘罩。 上述防尘罩可呈上小下大的倒碗状,防尘罩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且防尘罩的上部与拉杆本体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滑座的中部外侧可有外环槽,压板的内侧嵌入外环槽内且两者间呈间隙配合;滑座的下部内侧有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的内环台,对应内环台上方位置的滑座内侧有内环槽;上密封套的下端外侧固定有外环台,外环台嵌入于内环槽内且其底部座于内环台上;内环台上沿圆周分布有与密封风腔体内部相通的密封风通道,对应密封风通道位置的上密封套上分布有与之相通的连通通道,对应上密封槽位置的滑座上分布有连通上密封槽和连通通道的连通孔。 上述还可包括上密封环箍,上密封套的侧壁上有沿轴向的上密封套开口,上密封套的外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上环箍安装槽,每个上环箍安装槽内安装有上密封环箍,且上密封套的内侧通过上密封环箍抱紧在拉杆本体外侧。 上述下部密封可包括下固定壳体、下法兰和下密封套,密封风腔体的下端固定有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下固定壳体,下固定壳体的下端外侧固定有安装外缘,安装外缘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下法兰,密封风腔体的下端与下法兰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下密封套。 上述下密封套的内侧由上至下可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下密封槽;下密封套的侧壁上有沿轴向的下密封套开口,下密封套的外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下环箍安装槽,每个下环箍安装槽内安装有下密封环箍,且下密封套的内侧通过下密封环箍抱紧在拉杆本体外侧。 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改进上密封套的密封面结构,使正压封与上密封槽和环绕密封齿共同作用,从而形成对粉状物料的多重阻截,防止其进入密封风腔体内,可有效避免粉状物料对其和拉杆本体造成磨损;增设防尘罩并在下密封套内增设下密封槽可进一步防止漏粉现象的发生,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对生产现场环境和设备的污染,降低火灾隐患。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拉杆本体,2为密封风腔体,3为进风通道,4为拉杆通孔,5为滑座,6为压板,7为上密封套,8为上密封槽,9为环绕密封齿,10为防尘罩,11为外环槽,12为内环台,13为内环槽,14为外环台,15为密封风通道,16为连通通道,17为连通孔,18为上密封环箍,19为下固定壳体,20为下法兰,21为下密封套,22为安装外缘,23为下密封槽,24为下密封环箍。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拉杆密封装置包括拉杆本体1、密封风腔体2、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密封风腔体2的侧壁上固定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风通道3,密封风腔体2的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拉杆通孔4,拉杆本体I穿过拉杆通孔4且其两端均位于拉杆通孔4的外侧;密封风腔体2的上端与拉杆本体I之间固定安装有上部密封,上部密封包括滑座5、压板6和上密封套7,压板6固定安装在密封风腔体2的上端,套装在拉杆本体I外侧的滑座5座于密封风腔体2的上端并通过压板6轴向限位,滑座5与拉杆本体I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I外侧的上密封套7,上密封套7的上部内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杆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本体、密封风腔体、上部密封和下部密封;密封风腔体的侧壁上固定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风通道,密封风腔体的中部有上下贯穿的拉杆通孔,拉杆本体穿过拉杆通孔且其两端均位于拉杆通孔的外侧;密封风腔体的上端与拉杆本体之间固定安装有上部密封,上部密封包括滑座、压板和上密封套,压板固定安装在密封风腔体的上端,套装在拉杆本体外侧的滑座座于密封风腔体的上端并通过压板轴向限位,滑座与拉杆本体之间设有内侧抵在拉杆本体外侧的上密封套,上密封套的上部内侧由上至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上密封槽,对应上密封槽下方位置的上密封套的下部内侧分布有呈螺旋状的环绕密封齿;密封风腔体的下端与拉杆本体之间固定安装有下部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源苏剑马国江田利胜何红舟肖照辉钱为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呼图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热电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