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1505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包括烟道,烟道为水平隧道式结构,烟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且底端通过漏斗形排灰口连接有卸灰装置;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蒸汽过热器、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及软水加热器,烟道的上方设置有汽包;软水加热器的一端通过给水管与软水管网相连,另一端通过热水管与汽包相连,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均设置有下降管和引出管,下降管、引出管分别与汽包相连,蒸汽过热器的一端的饱和蒸汽管与汽包相连,另一端通过过热蒸汽管与蒸汽管网相连。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系统额定压力适应性广、蒸汽过热器安全、传热面强化传热、烟气流速均匀、排灰自动及时及炉墙密封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包括烟道,烟道为水平隧道式结构,烟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烟气进口、烟气出口,且底端通过漏斗形排灰口连接有卸灰装置;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蒸汽过热器、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及软水加热器,烟道的上方设置有汽包;软水加热器的一端通过给水管与软水管网相连,另一端通过热水管与汽包相连,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均设置有下降管和引出管,下降管、引出管分别与汽包相连,蒸汽过热器的一端的饱和蒸汽管与汽包相连,另一端通过过热蒸汽管与蒸汽管网相连。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系统额定压力适应性广、蒸汽过热器安全、传热面强化传热、烟气流速均匀、排灰自动及时及炉墙密封性好。【专利说明】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系统设备,属于供热系统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系统(碳素行业罐式煅烧炉余热回收系统)一般由蒸汽过热器、锅炉本体及软水加热器等部件组成,锅炉本体部分通常为双锅筒纵置式或横置立式三回程式,蒸汽过热器及软水加热器传热面采用错排方式。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余热锅炉系统额定压力限制在次高压(5.3MPa)以下,不能运行到次高压(5.3MPa)以上。 2.蒸汽过热器迎风面管排直接受烟气冲刷,迎风面传热管磨损严重,更换频繁,影响余热回收系统稳定高效运行;3.余热锅炉各传热段通常采用光管式传热面,设备金属耗量大,传热效果低,投资成本闻;4.余热锅炉各传热段烟气流速不均匀,烟气高温段流速高,受热面易磨损,烟气低温段流速低,受:热面易积灰;5.余热锅炉传热面积灰严重,排灰不及时,致使部分受热面埋在灰中,传热效果降低,排烟温度升高,影响系统余热回收利用率;余热锅炉炉墙密封性差易漏风(烟),同时烟气侧沿程阻力降大,引风机选型功率大,额外增加二次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提出一种系统额定压力适应性广、蒸汽过热器安全、传热面强化传热、烟气流速均匀、排灰自动及时及炉墙密封性好的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包括炉墙内形成的烟道,所述烟道为水平隧道式结构,烟道的一端设置有烟气进口,另一端设置有烟气出口,且底端设置有卸灰装置,卸灰装置通过漏斗形排灰口与烟道连接;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蒸汽过热器、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以及软水加热器,而烟道的上方设置有汽包,该汽包垂直于烟气流向设置;软水加热器的一端通过给水管与软水管网相连,另一端通过热水管与汽包相连,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均设置有下降管和引出管,下降管、引出管分别与汽包相连,蒸汽过热器的一端的饱和蒸汽管与汽包相连,另一端通过过热蒸汽管与蒸汽管网相连。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过热器的传热管为蛇形管排,该蛇形管排垂直悬吊于烟道中;所述蛇形管排的迎风面配装有防磨罩,所述防磨罩呈半圆形设置,且防磨罩为耐磨金属材质。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过热器的传热管的管径为32 mm?42mm,同时所述蒸汽过热器中的蒸汽质量流速在250kg/ (m2.s)?1100kg/ (m2.s)。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蒸发管组及第二蒸发管组均包括传热管束,传热管束的下端配装下集箱,而传热管束的上端依次通过上集箱、灯笼管垂直悬吊于烟道中;所述传热管束的传热面为鳍片管,该鳍片管包括鳍片基管以及焊接在鳍片基管外围的鳍片,所述鳍片平行于烟气流向设置。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蒸发管组及第二蒸发管组的传热管束的管径均为38mm?51mm。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水加热器的传热管为蛇形管束,该蛇形管束垂直悬吊于烟道中;所述蛇形管束的传热面为膜片管,膜片管包括膜片基管以及焊接在相邻两膜片基管之间的扁钢。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水加热器的传热管的管径为25 mm?51mm,同时所述软水加热器中的水流速在0.3m/s?2m/s。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过热器的烟气传热流速为10?14m/s,第一蒸发管组及第二蒸发管组的烟气传热流速为8?lOm/s,软水加热器的烟气传热流速为7?10m/s ;所述烟道根据蒸汽过热器、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软水加热器的烟气传热流速设置对应的烟气流通截面积。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卸灰装置包括卸灰控制器、用于检测漏斗形排灰口中料位的料位信号装置、排灰阀、控制排灰阀启闭的电动机,所述卸灰控制器根据料位信号装置所反馈的漏斗形排灰口中的料位信息,通过控制电动机的通断,实现排灰阀的启闭控制。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墙包括耐火砖墙,该耐火砖墙的外侧浇注蛭石混凝土保温层,而蛭石混凝土保温层的外侧则通过外护钢板与型钢钢架焊接;所述耐火砖墙上等间距地布置拉砖,所述拉砖采用耐热混凝土与型钢钢架浇筑成一体,且拉砖与型钢钢架之间通过耐热拉板连接,所述的耐热拉板埋填在耐热混凝土中。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余热锅炉采用水平隧道式烟道结构,采用所述烟道结构使烟气均匀、平稳地通过烟道,烟气流动顺畅,没有转弯,不易形成偏流和涡流;采用横向冲刷与纵向冲刷相比,有效提高了烟气的传热系数,有效节省系统设备投资及运维成本。 2.余热锅炉第一蒸发管组及第二蒸发管组采用垂直悬吊式灯笼管(上下集箱+传热管束)结构;采用所述灯笼管结构,使余热锅炉系统额定压力可运行在次高压(5.3MPa)以上;突破了现有双锅筒纵置式或横置立式三回程式余热锅炉对运行压力的限制,压力适用范围更加宽泛。 3.余热锅炉蒸汽过热器迎风面管排设置有金属半圆形防磨罩,且防磨罩为优质耐磨金属材质(lCr25Ni20Si2),有效阻隔烟气中粉尘性颗粒对蒸汽过热器迎风面排管的直接冲刷,保护蒸汽过热器。蒸汽过热器采用水管式结构,烟气在传热管外流动加热传换热管内蒸汽介质实现换热,为对流式传热。所述蒸汽过热器传热管选用32?42_不同管径的管子,通过适当的管排及管径设计,控制蒸汽过热器中的蒸汽质量流速在250?IlOOkg/(m2.S),避免传热管管壁温度超出设计及最高允许温度,利于蒸汽过热器稳定高效运行。 4.余热锅炉蒸发管组及软水加热器传热面采用强化传热设计,所述蒸发管组传热面为鳍片管,该鳍片管包括基管以及按照基管中心线(平行于烟气流向)焊接在基管外围的鳍片;所述软水加热器传热面为膜片管,该膜片管包括基管以及焊接在相邻基管之间扁钢;余热锅炉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降低设备体积减轻设备金属耗量,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 5.余热锅炉中,罐式煅烧炉烟气和软水加热器中汽水介质彼此沿着相反的方向流动,构成一种余热回收热效率高的逆流热交换。软水加热器膜片管的基管选用管径为25?51mm的管子,通过适当的管排及管径设计,控制软水加热器中的水流速在0.3?2m/s,避免氧腐蚀及汽水分层;所述膜片管的基管及扁钢选用优质ND钢(09CrCuSb),以抵御罐式煅烧炉烟气中含硫成分的结露腐蚀,避免所述膜片管被腐蚀造成非正常停车,为余热锅炉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证。 6.余热锅炉各传热段设计不同的烟气流通截面积,各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式煅烧炉的余热锅炉,包括炉墙内形成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为水平隧道式结构,烟道的一端设置有烟气进口,另一端设置有烟气出口,且底端设置有卸灰装置,卸灰装置通过漏斗形排灰口与烟道连接;烟道内按照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蒸汽过热器、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以及软水加热器,而烟道的上方设置有汽包,该汽包垂直于烟气流向设置;软水加热器的一端通过给水管与软水管网相连,另一端通过热水管与汽包相连,第一蒸发管组、第二蒸发管组均设置有下降管和引出管,下降管、引出管分别与汽包相连,蒸汽过热器的一端的饱和蒸汽管与汽包相连,另一端通过过热蒸汽管与蒸汽管网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仟国程立春杨玉慧张兰芳王志龙龚来广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锅炉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