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4834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相连;变速器;油冷器,所述油冷器具有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机油入口和所述机油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以及第一旁通通路和第二旁通通路,所述第一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用于将流经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出至所述油冷器内以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所述第二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将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后的冷媒输出给所述压缩机。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利用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对变速器中的机油进行冷却,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变速器的冷却系统采用风冷式冷却,当冷却效果不足时,仅能通过加大油冷器或者串联两个油冷器完成变速器中机油的冷却,由于油冷器使用具有强制性,当冷却后温度偏低时,不能进行调节。这种冷却方式,对车辆的进气格栅的通风性能要求高,前杠的造型难度高,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对变速器中的机油进行冷却的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相连;变速器;油冷器,所述油冷器具有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机油入口和所述机油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以及第一旁通通路和第二旁通通路,所述第一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用于将流经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出至所述油冷器内以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所述第二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将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后的冷媒输出给所述压缩机。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第一旁通通路和第二旁通通路将变速器与制冷系统相连,使变速器的机油从机油入口进入油冷器,并使制冷系统中的冷媒从第一旁通通路引入油冷器,从而在油冷器内实现冷媒与机油的换热,由此在完成制冷循环的同时实现变速器的机油的冷却,从而使变速器内的机油始终稳定在合适的温度、最佳粘度与润滑性,实现变速器换挡精准,提高换挡平稳性,提高车辆的发动机到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降低油耗,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这种机油冷却方式不影响车辆的进气格栅的通风性能以及前杠的造型,从而便于车辆各零部件的匹配。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所述车辆还包括:三通阀,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旁通通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通阀相连。可选地,所述三通阀为流量控制阀。这样可以更精确地对从机油入口进入油冷器的机油进行冷却降温,使机油温度始终保持在最佳温度、粘度,进一步保障变速器的换挡平稳性和精准性。所述油冷器邻近所述变速器设置。由此可以减少变速器的冷却系统的沿程阻力,减少变速器内机油的压力变化与压力波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油冷器的机油入口之间设置有油泵。所述车辆还包括:第一电子风扇,所述第一电子风扇邻近所述冷凝器设置。所述车辆还包括:第二电子风扇,所述第二电子风扇邻近所述蒸发器设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还设置有节流件。可选地,所述节流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油冷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油冷器的正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油冷器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车辆100、制冷系统1、压缩机11、冷凝器12、蒸发器13、节流件14、变速器2、油冷器3、机油入口31、机油出口32、冷媒管路33、冷媒入口331、冷媒出口332、第一旁通通路4、第二旁通通路5、三通阀6、油泵7、第一电子风扇8、第二电子风扇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制冷系统1、变速器2、油冷器3以及第一旁通通路4和第二旁通通路5。制冷系统1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分别与压缩机11相连。制冷系统1用于车辆100的空调上,通过冷媒在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内的相变实现吸热与放热,从而为车辆100内提供冷气或热气,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具体而言,压缩机11的动力由车辆100的发动机提供,压缩机11通过皮带轮与发动机相连,以在发动机的驱动下运动。从蒸发器13排出的气态低温冷媒通过压缩机11的压缩做功转变为气态高温的冷媒,气态高温的冷媒进入冷凝器12内,冷媒在冷凝器12内流通时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外界空气带走冷媒中多余的热量,将气态高温冷媒转换为高温液态的冷媒。高温液态的冷媒通过设置在蒸发器13与冷凝器12之间的节流件14时转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蒸发器13可以放置在驾驶室内,低温低压的冷媒进入蒸发器13后与驾驶室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驾驶室内的热量,来起到降低驾驶室内温度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在蒸发器13与冷凝器12之间设置节流件14,从而可以将高温液态冷媒转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可选地,节流件14可以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制冷系统1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1的制冷原理相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均为已知,在此不再详细叙述。变速器2通过改变传动比,改变发动机曲轴的扭力,从而满足起步、加速、行驶以及克服各种道路阻碍等不同行驶条件下,车辆对驱动车轮的牵引力及车速的不同需要。油冷器3具有机油入口31和机油出口32,机油入口31和机油出口32分别与变速器2相连。第一旁通通路4分别与制冷系统1和油冷器3相连,且第一旁通通路4设置成用于将流经冷凝器12的冷媒输出至油冷器3内以与油冷器3内的机油换热。第二旁通通路5分别与制冷系统1和油冷器3相连,且第二旁通通路5设置成将于油冷器3内的机油换热后的冷媒输出给压缩机11。也就是说,车辆100运行时,变速器2中的高温机油从机油入口31进入油冷器3,同时第一旁通通路4将流经冷凝器12的冷媒(也就是经过冷凝器12降温降压的冷媒)输出至油冷器3内,高温机油与冷媒在油冷器3内换热,从而使机油的温度降低,经冷媒冷却后的机油从机油出口32流出并返回至变速器2,重新参与变速器2的润滑、液力传动以及冷却。与高温机油在油冷器3内换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二旁通通路5又流回压缩机11,重新参与制冷循环。简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通过第一旁通通路4和第二旁通通路5将变速器2与制冷系统1相连,使变速器2的机油从机油入口31进入油冷器3,并使制冷系统1中的冷媒从第一旁通通路4引入油冷器3,从而在油冷器3内实现冷媒与机油的换热,由此在完成制冷循环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相连;变速器;油冷器,所述油冷器具有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机油入口和所述机油出口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相连;以及第一旁通通路和第二旁通通路,所述第一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用于将流经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出至所述油冷器内以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所述第二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将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换热后的冷媒输出给所述压缩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
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变速器;
油冷器,所述油冷器具有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机油入口和所述机油出口分别与
所述变速器相连;以及
第一旁通通路和第二旁通通路,所述第一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
相连且设置成用于将流经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出至所述油冷器内以与所述油冷器内的机油
换热,所述第二旁通通路分别与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油冷器相连且设置成将与所述油冷器
内的机油换热后的冷媒输出给所述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阀,所述蒸发器、所述冷
凝器与所述第一旁通通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娜桥张仲秋石丽英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