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末回收调节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4934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炭末回收调节池,包括:池体;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隔板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隔板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第一隔炭筛网,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右边沿与所述隔板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左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左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具有限定出缓冲槽和分流槽,对筛网的冲击力很小,筛网不易损坏,可减少筛网消耗;且炭末收集在筛网上方,回收起来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一种炭末回收调节池,包括:池体;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隔板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隔板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第一隔炭筛网,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右边沿与所述隔板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左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左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具有限定出缓冲槽和分流槽,对筛网的冲击力很小,筛网不易损坏,可减少筛网消耗;且炭末收集在筛网上方,回收起来非常方便。【专利说明】炭末回收调节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炭末回收调节池。
技术介绍
在堆浸生产中,由于受到吸附流量、活性炭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吸附塔内活性炭会产生炭末流入喷淋贫液池中,最后经喷淋作业喷到矿堆上,或是沉积在贫液池中,造成金的损失。再者,因微细粒炭末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更强,品位相对比较高,所以回收炭末非常重要。传统回收方法是在吸附塔贫液出口处放置一个筛网做成的小槽或是使用尼龙袋套住出水口。这些回收方法对炭末的回收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I)由于贫液流速大,直接冲击筛网或是尼龙袋会造成筛网和尼龙袋破损,达不到回收炭末的目的;(2)简易筛网小槽和尼龙袋中的炭末回收起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回收的炭末回收调节池。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包括:池体;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隔板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隔板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第一隔炭筛网,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右边沿与所述隔板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左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左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其中,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隔炭筛网将所述池体分为位于所述隔板右面的缓冲槽以及位于所述搁板左面的分流槽。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具有限定出缓冲槽和分流槽,对筛网的冲击力很小,筛网不易损坏,可减少筛网消耗;且炭末收集在筛网上方,回收起来非常方便。 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隔炭筛网水平设置。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隔炭筛网为不锈钢筛网。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炭末回收调节池还包括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与所述池体相连且位于所述分流槽的上面。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溢流槽倾斜预定角度地设在所述池体上。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预定角度为30度。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炭末回收调节池还包括第二隔炭筛网,所述第二隔炭筛网设在所述溢流槽内。 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的示意图;和 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包括:池体10,隔板20和第一隔炭筛网30。 具体地说,隔板20的高度低于池体10的高度。隔板10的下(即如图2中所示的箭头下所指示的方向)边沿与池体10的底面相连。隔板20的前(即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前所指示的方向)边沿与池体10的前内壁相连。隔板20的后(即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后所指示的方向)边沿与池体10的后内壁相连。 第一隔炭筛网30的右(即如图2中所示的箭头右所指示的方向)边沿与隔板10的上(即如图2中所示的箭头上所指示的方向)边沿相连。第一隔炭筛网30的左(即如图2中所示的箭头左所指示的方向)边沿与池体10的左内壁相连。第一隔炭筛网30的前边沿与池体10的前内壁相连。第一隔炭筛网30的后边沿与池体10的后内壁相连。 其中,隔板20与第一隔炭筛网30将池体10分为位于隔板20右面的缓冲槽101以及位于搁板20左面的分流槽102。 吸附贫液由经过缓冲槽101溢流到分流槽102中,炭末被拦截在第一隔炭筛网30上,便于回收。贫液可在分流槽102中通过管道灵活分流。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炭末回收调节池,具有限定出缓冲槽和分流槽,对筛网的冲击力很小,筛网不易损坏,可减少筛网消耗;且炭末收集在筛网上方,回收起来非常方便。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第一隔炭筛网30水平设置。有利地,第一隔炭筛网30为不锈钢筛网。 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炭末回收调节池还包括溢流槽40,溢流槽40与池体10相连且位于分流槽102的上面。有利地,溢流槽40倾斜预定角度地设在池体10上,例如倾斜的预定角度为30度。进一步地,所述炭末回收调节池还包括第二隔炭筛网(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隔炭筛网设在溢流槽40内。 也就是说,为防止池体10中的液量大于分流槽102液量而造成漫池,分流槽102上方设有溢流槽40,溢流槽40的倾角为30度,贫液可通过溢流槽40溢流到贫液池中。溢流槽40也设有隔炭筛网,对炭末进行回收。 根据本技术的炭末回收调节池,既可以对吸附塔吸附贫液中的炭末进行回收,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贫液过渡池,通过其实现各组贫液在各个贫液池中的灵活调节。该设备贫液先经过缓冲槽再进入筛网,对筛网的冲击力很小,筛网不易损坏,可减少筛网消耗;且炭末收集在筛网上方,回收起来非常方便。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炭末回收调节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 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隔板的下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底面相连,所述隔板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隔板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 第一隔炭筛网,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右边沿与所述隔板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左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左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前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前内壁相连,所述第一隔炭筛网的后边沿与所述池体的后内壁相连; 其中,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隔炭筛网将所述池体分为位于所述隔板右面的缓冲槽以及位于所述隔板左面的分流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杰廖良林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