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8087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2:38
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座垫、立管、基座、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外管限位机构、检测立管的轴向移动的移动检测机构以及检测立管转动的转动检测机构。立管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基座轴孔内,上端与座垫连接。立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的下部插在外管内,外管与内管相互连接。下衬套固定在基座的顶部;橡胶弹簧套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下衬套和上衬套连接;下衬套、橡胶弹簧柱和上衬套均套在立管外,内管以相对于上衬套可沿轴向移动、但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上衬套连接,外管与上衬套相互连接,并可带动上衬套一起沿轴向移动及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检测出是否有人坐到了车辆的座垫上,并可利用座垫的转动动作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座垫、立管、基座、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外管限位机构、检测立管的轴向移动的移动检测机构以及检测立管转动的转动检测机构。立管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基座轴孔内,上端与座垫连接。立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的下部插在外管内,外管与内管相互连接。下衬套固定在基座的顶部;橡胶弹簧套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下衬套和上衬套连接;下衬套、橡胶弹簧柱和上衬套均套在立管外,内管以相对于上衬套可沿轴向移动、但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上衬套连接,外管与上衬套相互连接,并可带动上衬套一起沿轴向移动及转动。本专利技术可检测出是否有人坐到了车辆的座垫上,并可利用座垫的转动动作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 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自平衡两轮电动车主要包括以下部件:车轮、踏板、坚立在踏板上的 操纵杆、与操纵杆相连的把手、驱动车轮转动的电机以及控制系统。车辆的载人状态检测是 通过设置在踏板上的压力传感器来实现,而车辆的转向大多是通过驾乘者的手或腿带动车 辆把手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来实现。当把手转动时,会进一步带动与该把手相 连的操纵杆转动,转动检测机构检测到该操纵杆转动角度的大小,并将反映该转动角度变 化量的检测信号发送至该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控制系统,从而控制该自平衡两轮电动车的 转向。上述的控制方式无法满足用户期望通过座椅对车辆实现载人检测和转向控制的需 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 置,其可检测出是否有人坐到了车辆的座垫上,并且可以利用座垫的转动动作实现对车辆 转向的控制。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座垫、立管、和基 座;基座设有一轴孔,立管的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轴孔内,立管的上端与座垫连接,其特 点在于,立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的下部插在外管的中心孔内,内管的上端与座垫连接, 该外管与内管相互连接;该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 外管限位机构、用于检测立管的轴向移动动作的移动检测机构以及用于检测该立管的转动 动作的转动检测机构;下衬套固定在基座的顶部;橡胶弹簧套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下衬套 和上衬套相互连接;下衬套、橡胶弹簧柱和上衬套均套设在立管外,其中,内管以相对于上 衬套可沿轴向移动、但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上衬套连接,外管与上衬套相互连接,并可带 动上衬套一起沿轴向移动及转动;外管限位机构用于限定外管的轴向移动范围和周向转动 范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当驾车人员坐到车辆的座垫上之后,座垫以及与该座垫相 连的立管均会沿轴向向下移动,移动检测机构检测到立管向下移动时,会输出相应的检测 信号;而当驾乘人员离开车辆的座垫之后,该座垫可以自动复位,从而实现对车辆载人状态 的检测。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利用把手控制车辆转向的新型转向控制方 式:当驾乘人员坐在车辆座垫上后可带动座椅及立管由中间位置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 动,转动检测机构能够检测该立管的转动角度变化量,并将反映该转动角度变化量的检测 信号发送给车辆的控制系统,以控制车辆的转向。而当驾乘人员撤销施加给座垫的转动力 矩后,座垫能够自动复位到中间位置。本专利技术操控简单,运行可靠。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自平衡两轮电动 车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 制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3从一个角度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示意 图,其中,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处于分解状态。 图4从另一角度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示意 图,其中,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处于分解状态。 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外管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内管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座垫和 立管处于初始位置。 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座 垫处于载人状态,立管的下端与微动开关相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的自平衡两轮 电动车100的总体示意图。 参考图2至图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 包括座垫1、立管2、基座3、下衬套4、橡胶弹簧套5、上衬套6、用于检测立管2的轴向移动 动作的移动检测机构以及用于检测该立管的转动动作的转动检测机构。基座3设有一轴孔 30,立管2的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轴孔30内,立管2的上端与座垫1连接。 立管2包括内管21和外管22,内管21的下部插在外管22的中心孔内,内管21 的上端与座垫1连接,该外管22与内管21通过同时穿过外管侧壁以及内管侧壁的销钉相 互连接。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设置在外管侧壁上的销孔226和设置在内管侧壁上的销孔 216。 下衬套4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在基座3的顶部。橡胶弹簧套5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 下衬套4和上衬套6相互连接,其中,上衬套6的下端和下衬套4的上端分别设有间隔排列 的多个下凸齿61和间隔排列的多个上凸齿42 ;橡胶弹簧套5的中心通孔的孔壁上端和下 端分别设有与多个下凸齿61和上凸齿42相适配的多个上齿槽51和多个下齿槽52,多个下 凸齿61 对应地分别嵌在多个上齿槽51内,多个上凸齿42 对应地分别嵌在多个下 齿槽52内。下衬套4、橡胶弹簧柱5和上衬套6均套设在立管2外,内管21以相对于上衬 套6可沿轴向移动、但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上衬套6连接,外管22与上衬套6相互连接, 并可带动上衬套6 -起沿轴向移动及转动。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外管22的侧壁设有沿 周向延伸的凹槽220,上衬套6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螺钉孔60,多根螺钉分别穿过该多个螺 钉孔60,并嵌入所述的凹槽220内。内管21的侧壁设有一轴向延伸的键槽211,外管侧壁 顶部设有一沿轴向延伸的缺口 221 ;上衬套6的中心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沿轴向延伸的止 转键63,止转键63同时嵌在键槽211和缺口 221内。 该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外管限位机构和套在立管下部的轴套7。外管 限位机构用于限定外管的轴向移动范围和周向转动范围。如图5所示,外管限位机构包括 开设于外管侧壁上的T形限位槽223以及设置于基座上的与该T形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 销,该限位销穿设在该T形限位槽223内。外管22的下端设有一伸出基座底板之外的接触 部224。轴套7固定在基座3的底部,并套在接触部224上,与下衬套4 一道起到相当于位 于立管上、下两侧的两个轴承的作用。 如图7所示,移动检测机构为设置在立管下方的微动开关8。转动检测机构包括磁 钢和与该磁钢相配合的线性霍尔元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的磁钢固定设置在内管2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座椅式车辆的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座垫、立管和基座;所述的基座设有一轴孔,所述立管的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轴孔内,立管的上端与座垫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下部插在外管的中心孔内,内管的上端与所述的座垫连接,该外管与内管相互连接;该载人检测及转向控制装置还包括下衬套、橡胶弹簧套、上衬套、外管限位机构、用于检测立管的轴向移动动作的移动检测机构以及用于检测该立管的转动动作的转动检测机构;所述的下衬套固定在基座的顶部;所述的橡胶弹簧套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下衬套和上衬套相互连接;所述的下衬套、橡胶弹簧柱和上衬套均套设在所述的立管外,其中,内管以相对于上衬套可沿轴向移动、但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上衬套连接,外管与所述上衬套相互连接,并可带动上衬套一起沿轴向移动及转动;所述的外管限位机构用于限定外管的轴向移动范围和周向转动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林方继勇陈养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