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77663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提高性能及耐久性。在阻尼力产生机构(30a)中,作为弹簧部件(106a),具有弹簧常数较高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118)和弹簧常数较低的各周向延伸弹簧部(117),各径向延伸弹簧部与各周向延伸弹簧部形成一体以使各自的作用力在力学上串联地作用。另外,在先导体(49)的另一端侧圆筒状壁部(71),设有限制各周向延伸弹簧部(117)的行程的环状阶梯部(74)。由此,在阻尼力控制范围内,仅弹簧部件(106a)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117)产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提高弹簧部件的耐久性,由于仅弹簧部件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的作用力作用于先导阀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阻尼力的不稳定,提高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提高性能及耐久性。在阻尼力产生机构(30a)中,作为弹簧部件(106a),具有弹簧常数较高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118)和弹簧常数较低的各周向延伸弹簧部(117),各径向延伸弹簧部与各周向延伸弹簧部形成一体以使各自的作用力在力学上串联地作用。另外,在先导体(49)的另一端侧圆筒状壁部(71),设有限制各周向延伸弹簧部(117)的行程的环状阶梯部(74)。由此,在阻尼力控制范围内,仅弹簧部件(106a)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117)产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提高弹簧部件的耐久性,由于仅弹簧部件的各径向延伸弹簧部的作用力作用于先导阀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阻尼力的不稳定,提高性能。【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通过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控制流体的流动来产 生阻尼力。 缓冲器
技术介绍
安装在车辆的悬架装置等上的缓冲器,一般来说是在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筒内能 够滑动地嵌装与活塞杆连结的活塞,通过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利用由节流孔、盘阀等构成 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对因活塞在缸筒内的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产生阻尼力。 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1/099143号记载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中,在作为阻尼 力产生机构的主阀的背部形成先导室,并设有对先导阀向打开从先导室引出的排出通路的 方向施力的弹簧件,通过利用致动器的动作使先导阀向克服弹簧件的作用力而关闭所述排 出通路的方向移动,将工作流体的液流的一部分导入到先导室,通过调整该先导室的内压 来调整阻尼力。而且,作为弹簧件,是由在整个行程中都作用于先导阀的、弹簧常数较低的 螺旋弹簧和仅在关闭排出通路的落座部附近作用于先导阀的、弹簧常数较高的蝶形弹簧所 组成的两个部件构成,获得了载荷-位移特性的非线性特性。即,螺旋弹簧起到用于使先导 阀向故障安全位置返回的弹簧的作用,另外,螺旋弹簧及蝶形弹簧起到用于对先导阀的行 程量进行控制的弹簧的作用。 在所述国际公开第2011/099143号记载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作为弹簧件,是由 在整个行程中都作用于先导阀的螺旋弹簧和仅在关闭排出通路的落座部附近作用于先导 阀的蝶形弹簧所组成的两个部件构成,因此,在从落座部离开的蝶形弹簧不起作用时,蝶形 弹簧的进行作用的一个部位(弹簧的一端侧)处于不受约束的状态,流体的流动将导致蝶 形弹簧产生振动。该振动有可能成为声音的产生源,即使在声音不是问题的情况下,仍有可 能会产生弹簧的耐久性等问题,故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弹簧振动的缓冲器。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缸筒,其封入有工作 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该缸筒内;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结且伸出至所述缸筒的 外部;阻尼力产生机构,其控制工作流体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流动,产生阻尼力;所 述阻尼力产生机构由产生阻尼力的主阀、使背压向关闭该主阀的方向作用的背压室、向该 背压室导入背压的导入通路、将所述背压室的背压排出的排出通路、以及设在该排出通路 中的控制阀构成,所述控制阀具有设在所述排出通路中的阀体和阀座、对应电流而产生使 所述阀体移动的力的致动器、以及对所述阀体向由所述致动器引起的移动的相反方向施力 的弹簧装置,所述弹簧装置具有在所述阀体移动的整个范围内进行作用的弹簧部件、以及 相对于该弹簧部件的规定以上的弯曲而对该弹簧部件的一部分的弯曲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件。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器,能够提高耐久性等。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采用的弹簧部件的俯视图。 图4(a)、图4(b)、图4(c)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向线圈通电 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采用的弹簧部件的载荷-位移特 性的图。 图6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采用的弹簧部件的俯视图。 图7 (a)、图7 (b)、图7 (c)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向线圈通电 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在第4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采用的弹簧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在第5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采用的弹簧部件的俯视图。 图11 (a)、图11(b)、图11(c)是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向线圈 通电时的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 的缓冲器的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1是在缸筒2的外侧设有外筒3而成的多筒构造,在缸筒2 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液室4。活塞5能够滑动地嵌装在缸筒2内,利用该活塞5将缸筒2 内划分为缸筒上室2A与缸筒下室2B这两个室。活塞杆6的一端通过螺母7连结在活塞5 上。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通过缸筒上室2A,在安装于缸筒2及外筒3的上端部的活塞杆导 引件8及油封9中穿过,向缸筒2的外部伸出。在缸筒2的下端部,设有将缸筒下室2B与 储液室4划分开的底阀10。 在活塞5上,设有使缸筒上室2A与缸筒下室2B之间连通的通路11、12。在通路12 上,设有仅允许工作流体从缸筒下室2B侧向缸筒上室2A侧流通的单向阀13。另一方面,在 通路11上,设有在缸筒上室2A侧的工作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启,将其向缸筒下室 2B侧释放的盘阀14。 在底阀10上,设有使缸筒下室2B与储液室4连通的通路15、16。在通路15上,设 有仅允许工作流体从储液室4侧向缸筒下室2B侧流通的单向阀17。另一方面,在通路16 上设有盘阀18,该盘阀18在缸筒下室2B侧的工作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启,将其 向储液室4侧释放。作为工作流体,在缸筒2内封入有油液,在储液室4内封入有油液及气 体。 在缸筒2中,经由设置在上下两端部的密封部件19、19外嵌有分隔管20,在缸筒2 与分隔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1。环状通路21通过设在缸筒2上端附近的侧壁上的通 路22与缸筒上室2A连通。在分隔管20的下部,形成有朝侧向突出开口的圆筒状的连接口 23。另外,在外筒3的侧壁上,设有与连接口 23同心且直径大于连接口 23直径的开口 24。 圆筒状的外壳31以包围该开口 24的方式通过焊接等手段而被结合。在该外壳31上,安装 有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30a。 接着,参照图2至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30a进行说明。以下, 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30a中,将缸筒2侧(图2的 左侧)作为一端侧、将螺线管组37侧作为另一端侧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 的阻尼力产生机构30a由阀组35和螺线管组37构成,阀组35由先导型(背压型)的主阀 32及故障时动作的故障安全阀33构成,螺线管组37使控制主阀32开启压力的螺线管驱动 的压力控制阀即先导阀36动作。在阀组35的一端侧设置有通路部件40。该通路部件40 由具有连通路43的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缓冲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2),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5),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该缸筒内;活塞杆(6),其与活塞连结且伸出至所述缸筒的外部;阻尼力产生机构(30a,30b,30c,30d,30e,30f),其控制工作流体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流动,产生阻尼力;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由产生阻尼力的主阀(32)、使背压向关闭该主阀的方向作用的背压室(78)、向该背压室导入背压的导入通路(62,63,64,86)、将所述背压室的背压排出的排出通路(64,76,79,86,122,125,45,31A)、以及设在该排出通路中的控制阀(95,106a,131,132,133,134,105)构成,所述控制阀具有设在所述排出通路中的阀体(95)、阀座(83)、对应电流而产生使所述阀体移动的力的致动器(131,132,133,134,105)、以及对所述阀体向由所述致动器引起的移动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弹簧装置(106a),所述弹簧装置具有在所述阀体移动的整个范围内进行作用的弹簧部件(106a)、以及相对于该弹簧部件的规定以上的弯曲而对该弹簧部件的一部分的弯曲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74,74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山洋平大原宏亮松村定知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