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摆栽插秧双功能水稻栽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6 阅读:4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水稻摆栽插秧双功能水稻栽植机属于农业机械;秧针前侧部上的针头外廓横向宽度和护秧槽横向宽度分别为18-19毫米和8-8.5毫米,在针头前端面左、右侧上对称设有刃口,刃口后倾夹角50-55°,针头上平面与秧针上平面之间设有角度为5-6°的下倾角,针头两刃口平面夹角90°;在棘爪转臂上固装螺母座,调节螺杆配装在螺母座上,缓冲调节胶块安装在调节螺杆一端上,与秧盘接触配合;棘轮圆周外表面上设置8个棘齿,棘轮外径48毫米;本机结构简单,技术要素设计合理,秧苗纵向进给准确,取秧作业质量好,伤苗率低,作业可靠,故障少。(*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主要涉及水稻摆栽插秧作业机具。
技术介绍
水稻栽植机是水稻秧苗摆栽插秧作业中使用广泛地的农业机具,在提高农业种植作业机械化水平和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机具结构设计和技术要素研究确定中存在的问题,现有水稻栽植机存在一定的缺陷,诸如,目前配装在各种摆栽插秧机上的秧针普遍采用较小的针头宽度尺寸和护秧槽尺寸,其针头前端无刃口结构,且针头上平面与针柄上平面之间位于同一平面上,无夹角设计,该类秧针作业使用时,秧针插入秧盘取秧不仅入盘角度不合理,且无切削功能,只能以硬性撕裂方式抓取秧苗,对秧苗及根系造成严重损伤,加之针头宽庹尺寸和护秧槽尺寸较小,又加重了对秧苗的伤害。另外,在现用的水稻栽植机纵向进给机构上,其棘轮是小齿密集式结构,棘轮转臂初始位置不可调节,纵向输送水稻秧苗的同步齿型带外表面上只设置微型防滑柱,且该防滑柱在同步齿型带外表面上系无规律的无序排列设置,密度不均匀;上述技术结构的纵向进给机构作业时,棘轮转角度数不足,变化较大且无法控制,秧苗纵向进给量不准确,降低了摆栽插秧作业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摆栽插秧双功能水稻栽植机,包括栽植臂总成(1)、纵向进给机构总成(2)、秧箱总成(3)、悬挂架总成(4)和传动臂总成(5),其特征在于栽植臂总成(1)的秧针(6)前侧部上的针头(10)外廓横向宽度尺寸H↓[1]和护秧槽横向宽度尺寸H↓[2]分别为18-19毫米和8-8.5毫米;在针头(10)前端面左右侧上对称设有刃口(11),刃口(11)后倾夹角α为50-55°;针头(10)上平面与秧针(6)上平面之间设有角度为5-6°的下倾角β;针头(10)前端左、右对称刃口(11)平面之间夹角γ为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摆栽插秧双功能水稻栽植机,包括栽植臂总成(1)、纵向进给机构总成(2)、秧箱总成(3)、悬挂架总成(4)和传动臂总成(5),其特征在于栽植臂总成(1)的秧针(6)前侧部上的针头(10)外廓横向宽度尺寸H1和护秧槽横向宽度尺寸H2分别为18-19毫米和8-8.5毫米;在针头(10)前端面左右侧上对称设有刃口(11),刃口(11)后倾夹角α为50-55°;针头(10)上平面与秧针(6)上平面之间设有角度为5-6°的下倾角β;针头(10)前端左、右对称刃口(11)平面之间夹角γ为9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摆栽插秧双功能水稻栽植机,其特征在于在纵向进给机构总成(2)的棘爪转臂(7)上固装螺母座(14),调节螺杆(15)配装在螺母座(14)上,缓冲调节胶块(13)安装在调节螺杆(15)一侧端部上,缓冲调节胶块(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春郭占斌衣淑娟丁元贺陈恒高程新江张冬梅刘松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