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39879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6: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其中,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第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所述第一列电极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二列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元;同一列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同一列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串联;一个所述第三导电单元分别与一个第一导电单元和一个第二导电单元对应形成第一对感应结点和第二对感应结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能够提高有效感应面积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其中,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第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所述第一列电极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二列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元;同一列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同一列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串联;一个所述第三导电单元分别与一个第一导电单元和一个第二导电单元对应形成第一对感应结点和第二对感应结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能够提高有效感应面积的利用率。【专利说明】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触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和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装置作为一种可接收触摸等输入信号的感应式装置,赋予了信息交互崭新的 面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设备。透明导电膜是触控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获 取触摸位置及操作指令的功能。 图1为现有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1, 以及设置在透明基底1上的多个条状导电单元11和多个块状导电单元12,其中,一个条状 导电单元11形成第一列电极,8个块状导电单元12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列电极,第一列电极 和第二列电极相邻设置。各导电单元均通过电极引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相互临近的条状 导电单元11和块状导电单元12形成一对感应节点,当有带电物体靠近该相互临近的一对 节点时,各导电单元输出感应电流,并通过柔性电路板提供给控制器件以确定触摸点的位 置。 现有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单元数量较多,每一个导电单元都具有电极引线,为了 避免电极引线经过感应区域而造成感应盲区的现象,可以将每列块状电极12分为两组,一 组直接引出至柔性电路板,另一组从透明基底另一端引出并从透明基底的外围绕接至柔性 电路板。这种透明导电膜中有较多的电极引线,不仅导致与电极引线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具 有较大面积,而且导致透明基底的外围被电极引线所占用,不能实现触控感应,应用在触控 装置中则会使触控装置的外围具有较宽的边框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用于解决现有的透明导电膜具有较多的电极引线的 问题,并进一步提供一种包括所述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第 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 所述第一列电极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二列电极 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元;同一列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同一列的第二导电单元 之间串联; -个所述第三导电单元分别与一个第一导电单元和一个第二导电单元对应形成 第一对感应结点和第二对感应结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列中相邻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通过位于第二导电单元 侧向的第一连接线实现电串联;同一列中相邻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通过位于第一导电单元 侧向的第二连接线实现电串联; 各第三导电单元通过电极引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在所述第一列电极的纵 长方向上相互对准,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的侧边上,且绕过所 述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的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二 导电单元的侧边上,且绕过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的第一导电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单兀与第二导电单兀分别相对于同一第三导电单 元的距离不同;第二导电单元上沿第一列电极的纵长方向上的两末端相对于第一导电单元 错开,预留出放置第二连接线的位置;第一导电单元上沿第一列电极的纵长方向上的两末 端相对于第二导电单元错开,预留出放置第一连接线的位置,第一列电极整体呈规则的条 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列方向上,第三导电单元的长度等于与所述第三导电单 元相对应的第一导电单元的首端至第二导电单元的末端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电单元的长度相 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与第二列电极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列电极中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与所述第二列电极的距离相 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第三导电单元、第一连 接线、第二连接线均为导电网格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第三导电单元、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各 电极引线均为铟锡氧化物;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和第三导电单元为铟锡氧化物,所述第一连接 线、第二连接线和各电极引线为金属;再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第三导电单元、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各 电极引线均为金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格的网格节点的间距为10微米至800微米; 所述导电网格的网格线的宽度小于1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单元和第三导电单元均设置 有至少一个分支; 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的分支与所述第三导电单元的分支沿所述列方向交替排列; 所述第二导电单元的分支与所述第三导电单元的分支沿所述列方向交替排列。 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括:透明面板、透明导电膜和控制器 件,所述透明导电膜采用如上所述的透明导电膜。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 元形成的第一列电极,和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元形成的第二列电极,且同一列中的 第一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同一列中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并且一个第三导电单元与一 个第一导电单元和一个第二导电单元分别对应形成两个感应结点,由于每一个第一列电极 需两个连接端与柔性电路板连接,而第三导电单元的数量却成倍减少,与现有技术相比减 少了电极引线的数量,电极引线在透明基底上仅占用少量的面积,一方面使得触控感应的 面积增大了,提高了导电膜的有效感应面积的利用率,将导电膜应用在触控装置中,能够实 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设计;另一方面,电极引线数量减小了,可以采用面积较小的柔性电路 板即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一;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III-I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二;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一组对应的第一导电单元、第二导电 单元和第三导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 图一。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板2,设置在透明基 板2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列电极A和至少一个第二列电极B,两个列电极沿透明基板2的纵长 方向设置。其中,第一列电极A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21和第二导电单元22,第二 列电极B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兀23。每一第一列电极A中的第一导电单兀21之间 串联,每一第一列电极A中的第二导电单元22之间串联。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上的第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所述第一列电极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所述第二列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单元;同一列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串联;同一列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串联;一个所述第三导电单元分别与一个第一导电单元和一个第二导电单元对应形成第一对感应结点和第二对感应结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根初刘伟蒋芳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