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610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33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所述触控屏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所述触控屏具有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导通线路,所述触控电极未设有所述导通线路的区域为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区且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边缘。本申请提供的触控屏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天线模块设置方式不适用于全面屏电子设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朝向轻薄和高密集度的趋势发展。电子设备的触控屏上通常集成有天线模块,然而电子设备的边框越来越窄,现有技术的天线模块设置方式不适用于全面屏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天线模块设置方式不适用于全面屏电子设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屏,所述触控屏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所述触控屏具有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导通线路,所述触控电极未设有所述导通线路的区域为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区且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边缘。由于在实际使用触控屏的过程中,使用者在触控触控屏时,触控所述触控屏的可视区的边缘的几率非常低,因此将天线设于触控屏的可视区的边缘几乎不会对触控屏的触控功能产生干扰,而且还利于天线集成于触控屏上,尤其解决了全面屏电子设备的天线设置问题。同时还有效减小所述天线在相关设备中设置所占用的空间,同时所述天线位于非导通区,从而避免所述天线影响所述触控屏的触屏性能。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区。也就是说,所述天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从而不需要通过新增层结构来设置所述天线,在不增加所述触控屏的厚度的情况下集合天线,且在形成工艺中,所述天线和所述触控电极可同时形成,不增加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所述触控屏的生产成本。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着所述触控电极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为感测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驱动层,所述非导通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第一非导通区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第二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非导通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在使用过程中,相对所述第二电极层靠近使用者,从而所述天线在传送信号的时候,传送的信号不需要经过所述第二电极层,也就是说,传送的信号需要通过的介质更少,也即,信号被消减的越少,从而所述天线传送的信号强度更好。其中,所述第一非导通区和所述第二非导通区于所述触控屏的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形成非导通交叠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交叠区。也就是说,所述天线在所述触控屏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二电极层的第二导通线路均不重叠,从而避免所述天线影响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触控性能。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一断开线路,所述第一导通线路排布成网格状形成第一导通区,所述第一断开线路排布成网格状形成所述第一非导通区。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非导通区上也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通区相同的网格状线路,从而有效减小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所述第一导通区和第一非导通区的视觉差异。其中,所述天线由导通的线路排布成网格状,所述第一导通线路、所述第一断开线路和所述天线排布成的网格状的金属网格的网格尺寸均相同,进一步减小了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整体视觉差异,提高用户体验。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导通线路的导线的线宽为0.5~4.5μm,保证了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明度较高,且保证了天线的性能,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其中,所述第一导通线路的金属网格为正方形或菱形。其中,所述金属网格中的每个网格的边长的尺寸为50~500μm,保证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明度较高,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其中,所述第一导通线路的金属网格为随机网格。其中,所述触控屏还包括透明基板,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分别设于所述透明基板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触控屏厚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透明基板用于承载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器,所述触控显示器包括显示屏和上述触控屏,所述触控屏设于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上。所述触控显示器能作为全面屏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器,解决了全面屏电子设备的天线设置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触控显示器,所述触控显示器解决了全面屏电子设备的天线设置问题。本申请的触控屏将天线设于所述触控屏的可视区的边缘,且所述天线位于非导通区。由于在实际使用触控屏的过程中,使用者在触控触控屏时,触控所述触控屏的可视区的边缘的几率非常低,因此将天线设于触控屏的可视区的边缘几乎不会对触控屏的触控功能产生干扰,而且还利于天线集成于触控屏上,尤其解决了全面屏电子设备的天线设置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提供的触控显示器的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的第II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的第一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的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断开线路结构示意图。图8是导通线路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在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在A-A方向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在A-A方向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在A-A方向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3提供的触控屏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提供的触控屏的第V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且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书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具有触控显示器的电子设备。本申请以所述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0、触控显示器20和控制器30,触控显示器20安装于壳体10上,控制器30收容于触控显示器20和壳体10之间的空间内,并与触控显示器20电连接,控制器30用于控制触控显示器20的显示。所述壳体10包括边框11和后盖(图未示),边框11环绕于后盖的周缘。触控显示器20安装于边框11远离后盖的一侧。也即,触控显示器20和后盖分别安装于边框11的两侧。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0时,触控显示器20通常朝向用户放置,后盖背离用户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0为全面屏手机。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所述触控屏具有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导通线路,所述触控电极未设有所述导通线路的区域为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区且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边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所述触控屏具有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导通线路,所述触控电极未设有所述导通线路的区域为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区且位于所述可视区的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沿着所述触控电极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为感测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驱动层,所述非导通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第一非导通区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第二非导通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第一非导通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导通区和所述第二非导通区于所述触控屏的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形成非导通交叠区,所述天线位于所述非导通交叠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一断开线路,所述第一导通线路排布成网格状形成第一导通区,所述第一断开线路排布成网格状形成所述第一非导通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根初黄梅峰周文泣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