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88585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谋求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简化及小型化。第一连动轴(202)具有:经由第一轴承(211)支承于第一轴支承部(212)的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一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二连动轴(203)具有:经由第二轴承(213)支承于第二轴支承部(214)的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及与该第二轴支承部侧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以将棒状的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插入筒状的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的内部、在径向上在第一非轴支承部侧端部和第二非轴支承部侧端部之间夹着第三轴承(215)并相互支承的状态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的作业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第一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一连动部,所述第二连动轴具有用于连动地连结的第二连动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在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具备允许从动侧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具备支承部件和连接机构,所述支承部件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的前部,使操作杆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所述连接机构将操作杆和配置在壳体框架的后部侧的输入部连接,以便将由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所述输入部。
技术介绍
上述那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配置于向用于导出动力的PTO轴进行传动的PTO传动系统中,经由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PTO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2)。 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以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平行的方式配置作为第一连动轴的传动轴,在该传动轴的后端部通过联轴节等连结有PTO轴。而且,作为第一连动轴的传动轴的前端部及中间部分别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公开了如下构造:在传动轴的后端部连动地连结中继传动轴,将该中继传动轴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在中继传动轴的后端部通过联轴节等连结PTO轴。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具备作为第一连动轴的PTO变速轴和作为第二连动轴的输出传动轴,PTO变速轴和输出传动轴以使其旋转中心一致并在轴心方向上邻接的方式配置。PTO变速轴通过第一连动部接收来自与发动机直接连结的主轴的动力并旋转驱动,输出传递轴通过第二连动部接收来自PTO变速轴的动力并旋转驱动,最终将该旋转驱动力传递到PTO轴。而且,PTO变速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输出传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两端部也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在PTO变速轴和输出传动轴之间具备PTO液压离合器装置,通过该PTO液压离合器装置,自由地切换到PTO变速轴的动力被传递到输出传动轴而使得PTO轴被旋转驱动的接合状态或PTO变速轴的动力向输出传动轴的传递被切断的分离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2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1-249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连动轴成为在轴心方向隔着间隔地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连动轴和第二连动轴也成为其轴心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这样,以往,作为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构成在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经由轴承被轴支承部支承的双支承状态。 因此,除在第一连动轴的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之外,还需要在第二连动轴的轴心方向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共计四个部位具备轴承及轴支承部等支承构造,导致支承构造变得复杂。另外,也需要与具备该支承构造相应的空间。因此,有可能导致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一连动轴及第二连动轴的支承构造的复杂化及大型化。 另外,作为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将驱动轴和从动轴以使其旋转中心一致的状态前后靠近地配备,并设置与驱动轴的后端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一个爪体、与从动轴的前端部能够滑动地花键嵌合的另一个爪体、以及对一个爪体施力以使其与另一个爪体啮合的弹簧,并且,将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的操作杆与另一个爪体连接,从而构成允许从动轴相对于驱动轴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而且,通过该单向离合器的作用,例如,在一边行驶一边通过从PTO轴导出的动力来驱动作业装置的作业行驶中,在由油门踏板进行了减速操作等的情况下,尽管进行了该减速操作等,但根据作业装置的惯性,驱动轴和与PTO轴连动的从动轴一同以逆驱动状态进行旋转,因这种情形而使得车速不降低,因此,存在如下的作业车辆的PTO传动构造,其构成为避免有可能如上所述产生车速不降低等不良情况并且构成为将单向离合器兼用作PTO离合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97978号公报 在上述结构中,以横跨前后靠近地配备的驱动轴和从动轴的方式构成允许从动轴相对于驱动轴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因此,为了使单向离合器的断续工作顺畅,需要进行使驱动轴的旋转中心和从动轴的旋转中心一致的定心作业。并且,在驱动轴上,为了允许爪体的滑动并能够进行弹簧的嵌合装备,需要增长从支承驱动轴的轴支承部朝向从动轴延伸的后端部的延伸长度,而且,在从动轴上,为了允许爪体的滑动,需要增长从支承从动轴的轴支承部朝向驱动轴延伸的前端部的延伸长度。因此,难以长期且稳定性好地支承横跨驱动轴的后端部和从动轴的前端部而装备的单向离合器,在长期且稳定地实现因兼用作PTO离合器而使得使用频率增高的单向离合器的顺畅的断续工作这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的一例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4中。在专利文献4所示的作业车辆中,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竖立设置在壳体框架的前部并且使操作杆(在专利文献4中为“前进后退切换杆”)向上方侧突出地对其进行支承。而且,作业车辆具备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操作杆和配置在壳体框架的后部侧的输入部连接,以便将由操作杆产生的操作力输入到所述输入部。 专利文献4中的连接机构具备:与操作杆连结并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延伸的下方延伸部(在专利文献4中为“摆动支承轴”)、以及与下方延伸部连结并向设置在壳体框架后部的侧面上的切换操作用连杆部件连接的其他延伸部。其他延伸部构成为,使下方延伸部的下端部呈L字形弯曲地穿过支承部件的侧面并延伸到支承部件的外部,进而通过支承部件及壳体框架的横向侧并延伸到后方侧,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与输入部连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31646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作业车辆中,在支承部件或壳体框架的外侧例如配设有踏板、离合器壳的凸起、离合器踏板等其他部件。因此,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连接机构被要求配设成从支承部件的侧面延伸到了外部的部分和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延伸到了后方侧的部分不与上述其他部件干涉。因此,在配设连接机构时,需要追加用于避免干涉的结构等,导致用于配设连接机构的结构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行驶系统;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的动力或后退用的动力;ΡΤ0轴,所述PTO轴导出作业用的动力;作业用传动系统,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向所述PTO轴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离合器部,所述离合器部将从发动机向PTO轴的动力的传递接合或分离;变速箱具有: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后方并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离合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 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为,所述离合器部兼用作允许从动侧的部件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施力以使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行驶系统;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的动力或后退用的动力;PTO轴,所述PTO轴导出作业用的动力;作业用传动系统,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向所述PTO轴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离合器部,所述离合器部将从发动机向PTO轴的动力的传递接合或分离;变速箱具有: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后方并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离合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8 JP 2013-070588;2013.03.28 JP 2013-07058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用于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行驶系统; 前进后退切换装置,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切换到前进用的动力或后退用的动力; PTO轴,所述PTO轴导出作业用的动力; 作业用传动系统,所述作业用传动系统向所述PTO轴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 离合器部,所述离合器部将从发动机向PTO轴的动力的传递接合或分离; 变速箱具有: 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后方并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所述第二收纳空间; 所述离合器被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部兼用作允许从动侧的部件的先行旋转的单向离合器, 所述单向离合器具有: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及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施力以使其从相对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啮合解除位置返回到啮合位置, 能够对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进行位置切换并将其保持在能够与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接合位置或阻止与所述另一方的爪式离合器部件啮合的分离位置, 在传动轴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有筒轴,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中的一方配备在所述传动轴上,另一方配备在所述筒轴上,从而在单一的所述传动轴上构成所述单向离合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轴上,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设置有用于导出作业动力的传动齿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筒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并且,所述传动齿轮不能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筒轴上, 所述施力部件是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以位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和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筒轴上, 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被所述压缩弹簧施力以便返回到所述啮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构成为能够进行位置切换并保持在所述接合位置或所述分离位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部件以与所述传动轴一体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且,所述筒轴能够相对滑动地外嵌在所述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永智章青山健一柴原伊左男山本真史玉置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