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酱油的酿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75292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酱油的酿造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润料:将豆粕与水倒入蒸锅中进行润料;2)蒸煮:将润料进行蒸煮,压力为1.0MPa-1.5MPa,时间为20-40分钟,得到熟豆粕;3)混料:将熟豆粕与炒麦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料;4)冷却、接种:待混合料的温度降至40℃以下时,接种米曲霉;5)大曲培养:将接种后的混合料送入曲房进行通风制曲,温度控制在24-32℃,湿度控制在45-60%,制曲时间为48小时,即成曲;6)发酵:将成曲与盐水加入发酵罐中,充分混合均匀,发酵周期为4-6个月。本发明专利技术酿造所得天然酱油具有风味良好、醇香浓厚、氨基酸态氮高、种曲培养时间短、能耗较低且一年四季品质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酱油酿造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酱油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目前,发酵酱油工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低盐固态发酵,二就是高盐稀态发酵。其中,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又分“广式高盐稀态工艺”和“日式高盐稀态工艺”。传统广式酱油一般采用广式高盐稀态酿造工艺,以黄豆及面粉为原料进行酿造,该工艺依靠天然晒露发酵,天然油风味随季节波动较大,风味稳定性较差。低盐固态发酵工艺,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该工艺虽然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短板,生产周期短(发酵期不足一个月),广泛用于酱油生产;但是存在如下缺点:没有传统酱油的香气、滋味和营养成分。日式高盐稀态工艺,该工艺一般采用日式酱油专用曲霉菌种,以脱脂豆柏及小麦为原料进行酿造,全程采取控温技术,但存在氨基酸态氮较低、种曲培养时间较长、能耗较闻等缺陷。为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的酱油的酿造工艺,以满足人们对产品风味品质、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酱油的酿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1)润料:将豆粕与水按1:1‑1.2的重量比例倒入蒸锅中进行润料;2)蒸煮:将润料进行蒸煮,蒸煮压力为1.0MPa‑1.5MPa,蒸煮时间为20‑40分钟,得到熟豆粕,熟豆粕的含水量控制在50‑60%;3)混料:将熟豆粕与炒麦按1:0.6‑1的重量比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料;其中,炒麦是指将小麦经过焙炒、粉碎后得到的颗粒物;4)冷却、接种:待混合料的温度降至40℃以下时,接种米曲霉,接种量为混合料总重量的0.2%‑0.6%,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在40%‑50%;5)大曲培养:将接种后的混合料送入曲房进行通风制曲,温度控制在24‑32℃,湿度控制在4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酱油的酿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润料:将豆柏与水按1:1-1.2的重量比例倒入蒸锅中进行润料; 2)蒸煮:将润料进行蒸煮,蒸煮压力为1.0MPa-1.5MPa,蒸煮时间为20-40分钟,得到熟豆柏,熟豆柏的含水量控制在50-60% ; 3)混料:将熟豆柏与炒麦按1:0.6-1的重量比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料;其中,炒麦是指将小麦经过焙炒、粉碎后得到的颗粒物; 4)冷却、接种:待混合料的温度降至40°C以下时,接种米曲霉,接种量为混合料总重量的0.2% -0.6%,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在40% -50% ; 5)大曲培养:将接种后的混合料送入曲房进行通风制曲,温度控制在24-32°C,湿度控制在45-60%,制曲时间为48小时,即成曲;成曲的含水量控制在25-35% ; 6)发酵:将成曲与盐水按1:2.0-2.5的重量比加入发酵罐中,充分混合均匀,盐水盐分为19-25g/100mL,发酵周期为4_6个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酱油的酿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豆柏加入蒸锅后,加入温度为60°C _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九龙梁亮王红涛董修涛李娜胡锋贾爱娟杨明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