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796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包括壳体、同步器拨叉机构、液压控制模块、齿轮系统和喷射油管,位于所述壳体上朝向所述齿轮系统的一侧、沿该齿轮系统的轴向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流出的油液运往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的驱动器模块,所述驱动器模块位于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和液压控制模块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驱动器模块,从而使得原本需铸造在壳体上的复杂油道集中在驱动器模块上,简化了液压控制模块通往同步器拨叉机构的油道,使壳体油道走向更加灵活,减少了沿程油压损失,优化了壳体的结构,使得壳体结构更加符合铸造工艺性和加工工艺性,提高了成品质量。(*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离合变速器
本技术属于变速传动装置,特别是一种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离合变速器中同步器拨叉的导向部分和驱动部分以一体的形式布置在变速箱壳体上,双离合变速器的液压控制模块作为液压系统的控制模块,将双离合变速器接收的TOJ(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电信号,通过调节液压控制模块内的电磁阀和机械阀使得油液通过变速器壳体上的油道进行输送,进而实现变速器对同步器拨叉机构等执行器流量和压力的精确控制。但是针对轴向尺寸较长的变速器,从液压控制模块通往执行器的油道往往铸造在变速器壳体上,并从壳体的前端一直延续到后端,从而给壳体油道的走向和零部件布置带来了很大局限性,而且还增加了壳体的铸造和加工的难度,导致壳体合格率较低,造成制造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简化变速器壳体油道设计,使得壳体油道的走向和零部件布置更加灵活的双离合变速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包括壳体、同步器拨叉机构、液压控制模块、齿轮系统和喷射油管,位于所述壳体上朝向所述齿轮系统的一侧、沿该齿轮系统的轴向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流出的油液运往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的驱动器模块,所述驱动器模块位于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和液压控制模块之间。优选地,所述驱动器模块上背向所述液压控制模块的侧面上设置有驱动活塞缸,所述驱动器模块上朝向所述液压控制模块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和驱动活塞缸连通的换挡活塞油路。优选地,所述驱动活塞缸为四个,所述驱动器模块上位于所述齿轮系统轴向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活塞缸;所述换挡活塞油路包括第一换挡活塞油路、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第四换挡活塞油路,所述第一换挡活塞油路、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第四换挡活塞油路分别与一个所述驱动活塞缸对应连通。优选地,所述驱动器模块上背向所述液压控制模块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连通的喷射油管固定点。优选地,所述喷射油管穿过所述喷射油管固定点、沿所述齿轮系统的轴向设置。本技术通过设置驱动器模块,从而使得原本需铸造在壳体上的复杂油道集中在驱动器模块上,简化了液压控制模块通往同步器拨叉机构的油道,使壳体油道走向更加灵活,减少了沿程油压损失,优化了壳体的结构,使得壳体结构更加符合铸造工艺性和加工工艺性,提高了成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中驱动器模块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变速器中驱动器模块后视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壳体、2驱动器模块、3同步器拨叉机构、4液压控制模块、5齿轮系统、6喷射油管、7驱动活塞缸、8喷射油管固定点、9a第一换挡活塞油路、9b第二换挡活塞油路、9c第三换挡活塞油路、9d第四换挡活塞油路、10其他油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驱动器模块2、同步器拨叉机构3、液压控制模块4、齿轮系统5和喷射油管6。驱动器模块2用于将从液压控制模块4流出的油液运往同步器拨叉机构3。该驱动器模块2位于壳体I上朝向齿轮系统5的一侧、沿该齿轮系统5的轴向设置,驱动器模块2位于同步器拨叉机构3和液压控制模块4之间。双离合变速器通过设置驱动器模块2,从而使得原本需铸造在壳体I上的复杂油道集中在驱动器模块2上,简化了液压控制模块4通往同步器拨叉机构3的油道,使壳体I油道走向更加灵活,减少了沿程油压损失,优化了壳体I的结构,使得壳体I结构更加符合铸造工艺性和加工工艺性,提高了成品质量。如图2所示,优选地,驱动器模块2上背向液压控制模块4的侧面上设置有驱动活塞缸7,驱动器模块2上朝向液压控制模块4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液压控制模块4和驱动活塞缸7连通的换挡活塞油路。这一结构简化了壳体I上的油路,使得油液经过液压控制模块4之后通过驱动器模块2上的活塞油路直接通往驱动器模块2上的驱动活塞缸7,驱动同步器拨叉机构3进行预挂档,精准和安全地控制双离合变速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一步优选地,驱动活塞缸7为四个,驱动器模块2上位于齿轮系统5轴向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两个驱动活塞缸7 ;换挡活塞油路包括第一换挡活塞油路9a、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9c、第四换挡活塞油路9d,第一换挡活塞油路9a、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9c、第四换挡活塞油路9d分别与一个驱动活塞缸7对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器模块2上背向液压控制模块4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液压控制模块4连通的喷射油管固定点8。喷射油管6穿过喷射油管固定点8、沿齿轮系统5的轴向设置。本实施例中双离合变速器,油液从油箱进入液压控制模块4,液压控制模块4接受了 TCU (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出的信号,进行流量和压力的调节以及分配,再经过驱动器模块2上的第一换挡活塞油路9a、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9c、第四换挡活塞油路9d直接通往驱动器模块2上的驱动活塞缸7。通过驱动器模块2可避免油道从壳体I的前端一直通往壳体I的后端,使得壳体油道的走向和零部件布置更加灵活,驱动器模块2将同步器拨叉机构3的导向部和驱动部分开,使得油液经过液压控制模块4之后通过驱动器模块2上的第一换挡活塞油路9a、第二换挡活塞油路%、第三换挡活塞油路9c、第四换挡活塞油路9d直接通往驱动器模块2上的驱动活塞缸7,驱动同步器拨叉机构3进行预挂档,精准和安全地控制双离合变速器,且使得同步器拨叉机构3的驱动部与同步器拨叉机构3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驱动器模块2上还可以设置其他油路10,可以将现有双离合变速器壳体上的复杂油路进一步简化。如图2所示,驱动器模块2上设置一个喷射油管定位点8,由于双离合变速器的轴向尺寸较长,在驱动器模块2上增加喷射油管定位点8,使得喷射油管6中间多一个定位点。可减少喷射油管6在整机工作中振动和摆动,提高齿轴系统5的润滑冷却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指导思想轻易提出其它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都包括在本技术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包括壳体(1)、同步器拨叉机构(3)、液压控制模块(4)、齿轮系统(5)和喷射油管(6),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壳体(1)上朝向所述齿轮系统(5)的一侧、沿该齿轮系统(5)的轴向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4)流出的油液运往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3)的驱动器模块(2),所述驱动器模块(2)位于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3)和液压控制模块(4)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包括壳体(I)、同步器拨叉机构(3)、液压控制模块(4)、齿轮系统(5)和喷射油管(6),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壳体(I)上朝向所述齿轮系统(5)的一侧、沿该齿轮系统(5)的轴向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4)流出的油液运往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3)的驱动器模块(2),所述驱动器模块(2)位于所述同步器拨叉机构(3)和液压控制模块⑷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模块(2)上背向所述液压控制模块(4)的侧面上设置有驱动活塞缸(7),所述驱动器模块(2)上朝向所述液压控制模块(4)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液压控制模块(4)和驱动活塞缸(7)连通的换挡活塞油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活塞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敏洁宋瑞起翁晓明王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