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4821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该贝氏体道岔轨的轨头表层至心部30mm范围内含有薄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点状和/或棒状碳化物,所述碳化物的长度为0.05-0.5μm,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主轴方向呈40-70度的夹角,其中,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面积比为0.001-1:100。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生产该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贝氏体道岔轨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和耐磨损性,从而有利于延长道岔轨特别是服役条件相对恶劣的重载铁路道岔的服役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铁路道岔作为承载车轮频繁冲击、引导列车转向的关键构件,其质量的高低、性能的优劣、服役寿命的长短与铁路的运营效率和行车安全息息相关。道岔品质的高低除取决于加工制造技术外主要由其原料一道岔钢轨(也称道岔轨)的质量所决定。近年来,随着铁路向重载化快速发展,道岔钢轨的服役条件愈加苛刻,部分路段道岔仅能使用数月甚至数十天就需更换下道,严重制约铁路的快速发展。在道岔轨的研制中,除满足强硬度指标要求外,还需获得更优良的强韧性匹配,以提高道岔轨包括抗冲击性能、接触疲劳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在内的综合性能。目前,广泛应用的仍是珠光体系列道岔、辙叉产品,而贝氏体钢作为强韧性匹配更优、综合性能更高、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产品受到极大的关注。 基于贝氏体钢质特性,其冲击韧性远高于现有珠光体类产品,道岔尖轨抵抗冲击与抗剥离掉块的能力较高,但过快的磨损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对于重载铁路尤为如此。目前,贝氏体道岔轨的生产主要采用CN100471974C、CN1166804C等专利所述轧后空冷并配合后序的回火工艺实现。此外,还有采用轧后加速冷却以获得更细小贝氏体组织的方式。CN109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其特征在于,该贝氏体道岔轨的轨头表层至心部30mm范围内含有薄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和在所述贝氏体铁素体上弥散分布的点状和/或棒状碳化物,所述碳化物的长度为0.05‑0.5μm,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主轴方向呈40‑70度的夹角,其中,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面积比为0.001‑1:1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其特征在于,该贝氏体道岔轨的轨头表层至心部30_范围内含有薄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和在所述贝氏体铁素体上弥散分布的点状和/或棒状碳化物,所述碳化物的长度为0.05-0.5 μ m,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主轴方向呈40-70度的夹角,其中,所述碳化物与所述贝氏体铁素体的面积比为0.001-1: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氏体道岔轨,其中,所述贝氏体道岔轨中,含有0.15-0.30重量 % 的 C、l.00-1.80 重量 % 的 S1、1.50-2.50 重量 % 的 Mn、0.50-1.00 重量 % 的 Cr,.0.20-0.50重量%的Mo,且Mn与Cr的重量百分含量满足2.2重量%<Mn+Cr≤3.0重量%。3.—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磨损的贝氏体道岔轨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钢经过终轧后得到余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振宇邹明贾济海郭华李大东邓勇王春建袁俊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