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外筒体,所述进气管沿所述外筒体的切面方向与所述外筒体连接,并且所述外筒体的下部呈锥形,上端固定有密封盖;内筒体,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内筒体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且上端连接到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下端低于进气管;捕雾网,固定在所述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内筒体上方;水封管,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下端,以防止外筒体内的气体泄漏;出气口,开设在所述密封盖上。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并且所分离出来的液体不再需要人工清除,实现了自动化,降低了分离过程中的人工劳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领域,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从气体中分离出雾沫或液体的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气液分离工艺是将夹带在气体中的雾沫或液滴加以分离的工序,以保证生产正常顺利地进行。目前,为了清除气体中夹带的雾沫或液滴,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除雾器。当含有雾沫或液滴的气体以一定速度流经除雾器时,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雾沫与除雾器内的部件相碰撞而被附着在表面上,表面上雾沫由于扩散、重力沉降等作用使雾沫形成较大的液滴。由于摩擦作用、吸附作用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到集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液滴所受的气体悬浮力时,液滴就从表面上被分离下来,进而从除雾器排出。由于工业生产中某些气体中夹带的雾沫组份复杂,含有大量的萘、油蒸汽等杂质,采用常规的丝网除雾器易堵塞,从而失去除雾效果。此外,常规除雾器不具备水封功能或吹扫功能不完善,完全依靠仍工手动进行排出捕集下来的液体和吹扫,排液和吹扫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以高效地实现气液分离并将自动连续地排放分离出的液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外筒体,所述进气管沿所述外筒体的切面方向与所述外筒体连接,并且所述外筒体的下部呈锥形,上端固定有密封盖;内筒体,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内筒体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且上端连接到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下端低于所述进气管;捕雾网,固定在所述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内筒体上方;水封管,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体内的气体泄漏;出气口,开设在所述密封盖上。优选地,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同轴设置。优选地,在所述密封盖上还开设有放气口。优选地,在所述外筒体内设置有测压计,以测量所述捕雾网上下方的压差。优选地,在所述捕雾网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有冲洗管,以对所述捕雾网进行清洗。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之间并位于所述进气管上方的环形冲洗管,以清洗所述外筒体的内壁和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优选地,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开设在所述外筒体侧壁上的人孔,所述人孔利用可拆卸的封闭板密封。优选地,在所述外筒体的呈锥形的下部中设置有冲洗管,以便清洗所述下部。优选地,所述水封管为U型水封管,并且在所述U型水封管的连接至所述外筒体下端的端部处安装有两个阀门,在所述两个阀门之间的管道上连接有冲洗管。优选地,在所述U型水封管上连接有放空管。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在携带有雾沫或微小液滴的气体进入到外筒体内之后,首先经过气液分子间的相互撞击,雾沫或液滴形成较大的液滴,附着在外筒体的内壁和内筒体的外壁上或直接沉降至外筒体的锥形下部,此后气体从内筒体的下方进入到内筒体内部,进而流经捕雾网,从而经历第二次分离,最后从出气口排出。沉降下来的液体经外筒体下端而进入到水封管,从而自动地从水封管排出。因此,通过两次分离之后,能够大体上从气体中分离中液体,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此外,通过水封管的水封作业,气体不会从外筒体泄漏,并且所分离出来的液体不再需要人工清除,实现了自动化,降低了分离过程中的人工劳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进气管和外筒体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进气管和外筒体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用于气液分离,包括进气管1、外筒体2和内筒体3。外筒体2和内筒体3可大体上同轴地设置,而进气管I沿外筒体2的切面方向与外筒体2连接,从而使得从进气管I引入的大部分气体的初始方向能够与外筒体2的切线方向大体—致。外筒体2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5,以封闭外筒体2的上端,且外筒体2的下部呈锥形(以下,该下部称为锥部),以便于沉降的液体的排出。在密封盖5上开设有出气口 7,该出气口 7可与外设的出气管连接,以将与液体分离后的气体输送至下一级处理设备。内筒体3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上端连接到外筒体2的内壁,下端的高度要低于进气管I的最低端的高度。内筒体3下部可通过连接件13而与外筒体I固定,从而避免内筒体3受到气流的冲击而晃动。当然,该连接件13的尺寸和设置位置不应该较大地影响气体由外筒体2经由内筒体3的下端进入到内筒体3内。例如,该连接杆13可以呈杆状。在外筒体2内部设置有捕雾网4,该捕雾网4的截面与外筒体2的截面大体一致,并且其外周固定到外筒体2的内壁。捕雾网4位于内筒体3的上方,如图1所示,以便对内筒体3内的气体进行气液分离。在外筒体2的锥部下端连接有水封管17,该水封管17内事先注入有与所分离出来的液体相一致的液体,并且能够起到防止气体从外筒体2泄漏的作用。例如,若将该气液分离器用于分离气体中含有的脱硫液,则可事先向水封管17内注入一定量的脱硫液。水封罐17的一个简单示例为U型水封管,如图1所示,该U型水封管倒置。该U型水封管的一端连接到锥部下端,另一端连接到外设的排液管道。在U型水封管内事先储存的液体的量应该能够大体上密封U型水封管的横截面,避免气体从其泄漏。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U型水封管以外,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适宜形式的水封装置,例如,可以采用储液容器和管道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封。在利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时,携带有雾沫或微小液滴的气体从进气管I沿外筒体2的切面方向进入到外筒体2内,进而在外筒体2和内筒体3之间形成强烈的湍动,使得气体所携带的液滴相互碰撞而积聚成大的液滴,而附着在外筒体2内壁和内筒体3外壁上或者沉降到外筒体2锥部,实现对气体的第一次气液分离。此后,气体从内筒体3的下端进入到内筒体3内,并沿内筒体3向上流动,然后流经捕雾网4,最后从出气口 7流出。在气体流经捕雾网4时,气体中所残留的液滴会附着在捕雾网4中,从而实现对气体的第二次气液分离。因此,在整个气液分离过程中,对气体共进行了两次分离,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气液分离效果。经过二次分离之后沉降的液体经锥部的下端进入到水封管17,并进而经水封管17排放至下一步收集装置。因此,避免了人工清除液体,自动化地实现了液体的排放,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气体从水封管17泄露。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提供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安装在外筒体2内部的测压计,以测量捕雾网4上下方的压差,从而得到气体流经捕雾网4的阻力。具体地,可在外筒体2上安装两个测压管19,这两个测压管19分别设置在捕雾网4上下方,并在两个测压管19之间连接U型压差计。通过测量气体流经捕雾网4的阻力可得知捕雾网4的分离效果,在阻力过大时,便需要对捕雾网4进行清洗,以防止分离效果显著降低。为此,在外筒体2内部于捕雾网4的上方设置冲洗管8和/或在下方设置冲洗管9,并在这两个冲洗管上开设喷水口。两个冲洗管的尺寸和设置位置可不同,以对整个捕雾网4进行冲洗,保持捕雾网4的分离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外筒体2和内筒体3之间设置环形冲洗管10,同样在环形冲洗管10上开设喷水口,以朝向外筒体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外筒体,所述进气管沿所述外筒体的切面方向与所述外筒体连接,并且所述外筒体的下部呈锥形,上端固定有密封盖;内筒体,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内筒体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且上端连接到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下端低于所述进气管;捕雾网,固定在所述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内筒体上方;水封管,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体内的气体泄漏;出气口,开设在所述密封盖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 外筒体,所述进气管沿所述外筒体的切面方向与所述外筒体连接,并且所述外筒体的下部呈锥形,上端固定有密封盖; 内筒体,设置在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内筒体的上下两端均敞开,且上端连接到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下端低于所述进气管; 捕雾网,固定在所述外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内筒体上方; 水封管,连接在所述外筒体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体内的气体泄漏; 出气口,开设在所述密封盖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盖上还开设有放气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内设置有测压计,以测量所述捕雾网上下方的压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开峰,杨加军,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