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催化化学领域,具体地涉及。
技术介绍
1992年,美国Mobil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首次使用烷基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成功合成出系列介孔硅酸盐材料。介孔材料迅速引起了国际化学、材料科学、药学等领域的高度重视,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介孔分子筛均一的孔道、高比表面积和相对良好的热稳定性使得其在精细化工催化、生物大分子分离和功能材料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际应用中,介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及孔道结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常规方法合成的介孔二氧化娃孔径在3-50 nm左右(D.Y.Zhao, Q.S.Huo, J.L.Feng, B.F.Chmelka, G.D.Stucky, J.Am.Chem.Soc.120 (1998) 6024)。对于合成较大孔径的介孔二氧化硅已经有较多的专利及报道,可以通过在合成过程中添加烷烃、甲苯、三甲苯或者采用较大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等手段来实现。而合成较小孔径(孔径在1.5-3nm之间)的介孔材料手段并不丰富。常规介孔合成中所用的烷基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碳链一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蜂窝状小孔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摩尔比为1:0.3‑1.0:1.5:800的短链正离子表面活性剂、芳环类化合物、硅源和水混合并且在室温下搅拌0.5小时,其中所述短链正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芳环类化合物为水杨酸钠,硅源为硅酸钠;然后用2 mol/L的硫酸溶液将所得混合物的pH调节为9‑10,随后再将其在80 ℃的烘箱中恒温加热72小时,将所得的固体沉淀物过滤、水洗并且在空气中干燥,得到复合产物;最后将所得的复合产物置于马弗炉中在550 ℃的温度下恒温焙烧5小时即可获得蜂窝状小孔径介孔二氧化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状小孔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摩尔比为1:0.3-1.0:1.5:800的短链正离子表面活性剂、芳环类化合物、硅源和水混合并且在室温下搅拌0.5小时,其中所述短链正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芳环类化合物为水杨酸钠,硅源为硅酸钠;然后用2 mol/L的硫酸溶液将所得混合物的PH调节为9-10,随后再将其在80 °C的烘箱中恒温加热72小时,将所得的固体沉淀物过滤、水洗并且在空气中干燥,得到复合产物;最后将所得的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延美,王仁亮,张文平,李莉,葛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泰山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