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4807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较安全的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1)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右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右杆(6),所述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右锁紧螺母(4)、(2):所述左杆右端、右杆左端分别具有向右、向左轴向伸出的左、右防转接头(71)、(61),所述左、右防转接头分别具有左、右搭接面(611)、(711),所述左、右防转接头通过所述左、右搭接面相互活动搭接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较安全的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1)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右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右杆(6),所述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右锁紧螺母(4)、(2):所述左杆右端、右杆左端分别具有向右、向左轴向伸出的左、右防转接头(71)、(61),所述左、右防转接头分别具有左、右搭接面(611)、(711),所述左、右防转接头通过所述左、右搭接面相互活动搭接接触。【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行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
技术介绍
对于传动系统中的后悬架为多连杆式的汽车,通常采用前束调节杆来设定后轮前束和外倾。参见图1,常见的传动系统中的后悬架为多连杆式的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I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右杆6,所述左杆7和右杆6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6和右杆7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锁紧螺母4和右锁紧螺母2,从而可以按照图1所示箭头方向转动中间杆3使左杆7和右杆6在中间杆3上同时沿轴向伸缩,以调节车轮前束和外倾。这种汽车前束调节杆,左杆7的右端和右杆6的左端伸入中间杆3的部分为圆柱体,相互之间为左、右端面的平面接触,在调节车轮前束时,转动中间杆3时会带动与球头销5壳体连接的左杆7发生转动,使球头销5的壳体与球头销5之间的角度发生改变。汽车在行驶时,车轮上下振动会带动球头销5上下摆动,当球头销5壳体与球头销5之间的初始角度变大时,由于左杆7的右端和右杆6的左端伸入中间杆3的部分为圆柱体,相互之间为左、右端面的平面接触,就不能进行调节并使球头销5的上下摆动不超出其最大许用角度,因而存在行车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较安全的、结构简单的汽车前束调节杆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左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左杆,右端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右端并与该中间杆螺纹连接的右杆,所述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和右杆与中间杆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锁紧螺母和右锁紧螺母:所述左杆右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左防转接头,所述右杆左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右防转接头,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分别具有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通过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相互活动搭接接触。优选地,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整体均为半圆柱体、半椭圆体、梯形体、矩形体或者多边形体。优选地,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的半径小于左杆和右杆的半径。优选地,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的轴向长度根据前束调节的范围预先设定。优选地,所述中间杆的整体呈多边形形。优选地,所述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的端部均设有导弓I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左杆和右杆在中间杆内通过左、右防转接头的左、右搭接面活动相搭接触;在不影响左杆和右杆在中间杆内轴向位移的情况下,左杆和右杆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这就使左端通过球头销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的左杆不会转动,从而使球头销壳体与球头销之间的角度不会在前束调节过程中因壳体转动而发生较大变化。于是规避了球头销壳体与球头销初始角度过大带来的危险,进而消除了行车存在的安全隐患,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稳定性较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汽车前束调节杆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外观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图; 图4是左防转接头和右防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橡胶衬套、2-右锁紧螺母、3-中间杆、4-左锁紧螺母、5-球头销、6_右杆、61-右防转接头、左搭接面611、7_左杆,71-左防转接、711-右搭接面、65-导引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2、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I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右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右杆6,所述左杆7和右杆6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6和右杆7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锁紧螺母4和右锁紧螺母2:从图3和图4可见,所述左杆7右端具有向右轴向伸出的左防转接头71,所述右杆6左端具有向左轴向伸出的右防转接头61,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分别具有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通过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相互活动搭接接触。这使得当按照图3所示箭头方向转动中间杆3进行前束调节时,作用在右杆体6上的力矩通过右防转接头61的左搭接面611作用至左防转接头71的右搭接面711上,再经过右搭接面711将力矩传递至左防转接头71上,然后由左防转接头71将力矩传递至左杆7上。由于右杆6通过橡胶衬套5固定在车架上,不会发生转动,因而左杆7也不会转动,从而使球头销3壳体与球头销3之间的角度不会在前束调节过程中因壳体转动而发生较大变化,这就规避了球头销3壳体与球头销初始角度过大带来的危险,从而消除了行车的安全隐患。从图3可见,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整体均为半圆柱体。这样既使两个防转接头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以保证受力均匀,又不至于影响它们在中间杆体3内的轴向移动。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也可以整体均为半椭圆体、梯形体、矩形体或者多边形体。这样同样能够既使两个防转接头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以保证受力均匀,又不至于影响它们在中间杆体3内的轴向移动。从图3和图4可见,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的半径小于左杆7和右杆6的半径。这样可以减轻整个汽车前束调节杆的重量。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的轴向长度根据前束调节的范围预先设定。这使得本专利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前束调节范围的需要。从图3可见,所述中间杆3的整体呈多边形形。这样可以使用开口扳手等工具转动中间杆3,方便操作。从图3可见,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的端部均设有导引面65,这使得左杆7、右杆6与中间杆3之间的装配比较容易。【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I)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 )右端并与该中间杆(3 )螺纹连接的右杆(6 ),所述左杆(7 )和右杆(6 )与中间杆(3 )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6 )和右杆(7)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锁紧螺母(4)和右锁紧螺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7)右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左防转接头(71),所述右杆(6)左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束调节杆,包括左端通过球头销(5)的壳体与转向节可转动连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左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左杆(7),右端通过橡胶衬套(1)与副车架固定连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间杆(3)右端并与该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右杆(6),所述左杆(7)和右杆(6)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在左杆(6)和右杆(7)与中间杆(3)螺纹连接处分别设有左锁紧螺母(4)和右锁紧螺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7)右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左防转接头(71),所述右杆(6)左端具有轴向伸出的右防转接头(61),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分别具有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所述左防转接头(71)和右防转接头(61)通过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相互搭接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娟万鹏印传芬史广才董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