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29776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商用车悬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间距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轮速信号线束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采集间距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控制连接减震器,对减震器的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进行调节。一种减震器,包括舵机和挡板,所述舵机固定安装在活塞上,所述挡板的一端与舵机的输出端固定相连,挡板另一端与活塞上的过液小孔相配合,舵机带动挡板旋转改变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计算出车辆的负载,然后根据负载调节减震器阻尼力,使阻尼力与车辆负载情况更匹配,提高车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商用车悬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间距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轮速信号线束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采集间距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控制连接减震器,对减震器的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进行调节。一种减震器,包括舵机和挡板,所述舵机固定安装在活塞上,所述挡板的一端与舵机的输出端固定相连,挡板另一端与活塞上的过液小孔相配合,舵机带动挡板旋转改变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本技术计算出车辆的负载,然后根据负载调节减震器阻尼力,使阻尼力与车辆负载情况更匹配,提高车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专利说明】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商用车悬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
技术介绍
商用车的车身纵梁与悬架之间都会设置减震器来缓冲振动,缓冲的效果与阻尼力有关;现有的商用车设计中,为了考虑到载货需要,通常减震器的阻尼力设计值都会较大,这样这种设计方式在商用车不载货或在较少乘客乘坐时,阻尼力就会与实际载重不匹配,造成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通过测量悬架与车身纵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计算出车辆的负载,然后根据负载调节减震器的过液小孔有效孔径,实现了对减震器阻尼力的控制,使阻尼力与车辆负载情况更匹配,提高车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间距传感器,所述用于测量悬架钢板弹簧与车身纵梁之间的间距变化;架设在悬架与车身纵梁之间的减震器;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轮速信号线束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采集间距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控制连接减震器,对减震器的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进行调节。所述间距传感器由磁体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两部分构成,所述磁体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分别固定安装在悬架钢板弹簧与车身纵梁上,述磁体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所述的控制单元通过轮速信号线束从后自动防抱死系统线束中获取轮速信号。所述的控制单元固定安装在车身纵梁上。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还设置有舵机和挡板,所述舵机固定安装在活塞上,所述挡板的一端与舵机的输出端固定相连,挡板另一端与活塞上的过液小孔相配合,舵机带动挡板旋转改变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本技术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及其减震器通过测量悬架与车身纵梁之间的间距变化,计算出车辆的负载,然后根据负载调节减震器的过液小孔有效孔径,实现了对减震器阻尼力的控制;每次在车辆起步前最后一刻测得、记录车辆负载情况,并根据负载情况调节减震器内减震器活塞上的微舵机的动作角度,来调节的过液小孔的有效孔径,使阻尼力与车辆负载情况更匹配,提高车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中所用到的减震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1后自动防抱死系统线束、2轮速信号线束、3控制单元、4车身纵梁、5减震器、6悬架钢板弹簧、7磁体、8霍尔式磁敏传感器、9间距传感器线束、10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11活塞杆、12活塞、13活塞筒、14过液小孔、15舵机、16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中使用的其中一种减震器,如图2、3所示在现有的减震器基础上设置了舵机15和挡板16,所述舵机15固定安装在活塞12上,所述挡板16的一端与舵机15的输出端固定相连,挡板16另一端与活塞12上的过液小孔14相配合,舵机15带动挡板16旋转改变过液小孔14的有效孔径;减震器的活塞杆11上部安装在车身纵梁4上,减震器的活塞筒13下部安装在悬架上,活塞筒13内充满减震油液;车辆在颠簸路段行驶时,悬架压缩、伸张,带动减震器的活塞12在活塞筒13内上下运动;活塞12上有专门供减震油液通过的过液小孔14,活塞12在活塞筒13内上下运动时,减震器液需通过过液小孔14流向活塞12运动方向的另外一侧,因过液小孔14的孔径有限,减震器液无法立即移动到位,实现阻尼减震的作用。过液小孔14实际能利用的孔径为有效孔径,当挡板16旋转运动时会遮挡住一部分过液小孔14,未被遮挡的部分即为有效孔径,有效孔径越小时,减震器液越难从过液小孔14中快速通过,减震器阻尼力越大。如图1所示,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3直接固定安装在在车身纵梁4上,但本技术并不排除将控制单元3安装在车身的其他部位或者直接利用车载电脑实现该控制,减震器5架设在悬架与车身纵梁4之间;悬架钢板弹簧6与车身纵梁4上设置有一个用于测量悬架钢板弹簧6与车身纵梁4之间间距变化的间距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距传感器由磁体7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两部分构成;即可以如本实施例中的图1所示,将所述磁体7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悬架钢板弹簧6上,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车身纵梁4上;也可以将所述磁体7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车身纵梁4上,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悬架钢板弹簧6上;磁体7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之间留有一定间隙;本技术也不排除使用其他类型的检测机构来检测悬架钢板弹簧6与车身纵梁4之间的间距变化。所述控制单元3通过轮速信号线束2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3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9采集间距传感器8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3控制连接减震器5,对减震器5的过液小孔14的有效孔径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单元3通过轮速信号线束2从后自动防抱死系统线束I中获取轮速信号。当车辆负载变化时,悬架钢板弹簧6压缩程度会发生变化,磁体7与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的相对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控制单元3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采集霍尔式磁敏传感器8的信号变化,计算出车辆此刻的负载;控制单元3在检测到轮速信号信号时,立刻冻结车辆负载信息。控制单元3参考车辆此刻的负载情况将执行信号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10传递到减震器内活塞12上的微舵机15,调节减震器5内活塞12上的舵机15的动作角度,舵机15动作,带动过液小孔挡板16旋转,通过遮挡/打开部分过液小孔14,来实现调节过液小孔14的有效孔径,来实现与车辆负载情况更匹配的悬挂阻尼力,提高车内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权利要求】1.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3); 间距传感器,所述用于测量悬架钢板弹簧(6)与车身纵梁(4)之间的间距变化; 架设在悬架与车身纵梁(4)之间的减震器(5); 所述控制单元(3)通过轮速信号线束(2)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3)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9)采集间距传感器⑶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3)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商用车智能变阻尼减震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控制单元(3);间距传感器,所述用于测量悬架钢板弹簧(6)与车身纵梁(4)之间的间距变化;架设在悬架与车身纵梁(4)之间的减震器(5);所述控制单元(3)通过轮速信号线束(2)获取轮速信号,控制单元(3)通过间距传感器线束(9)采集间距传感器(8)的输出信号,控制单元(3)通过减震器阻尼控制线束(10)控制连接减震器(5),对减震器(5)的过液小孔(14)的有效孔径进行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洲杨小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