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OS栅控晶闸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9347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2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具体的说是设计一种MOS栅控晶闸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对P+阴极接触区10进行改进,增大了P+阴极接触区10的宽度,改变了冶金结形貌,减小了自阴极金属11流入的电子的运输通道。器件正向工作特性受到P+阴极接触区10、N阱9组成的JFET的控制,在相对较小的阳极电压下可发生沟道夹断效应,能控制器件饱和电流的大小。P+阴极区接触区10的结深和宽度可根据器件设计要求进行优化取值。本发明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MOS栅控晶闸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OS栅控晶闸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技术,具体的说是设计一种MOS栅控晶闸管。
技术介绍
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以前也被简称为可控硅。在电力二极管开始应用后不久,美国贝尔实验室专利技术了晶闸管,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只晶闸管产品,并于1958年达到商业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试图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取代其地位,然而,在大电压、大电流等大容量应用场合,晶闸管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由于晶闸管内在工作原理决定:在正向工作时,PNP与NPN晶体管形成正反馈,阳极有空穴注入,阴极侧也有电子注入,电导调制效应更显著,在高压应用时,能有效降低原本很大的漂移区电阻,降低导通压降。研究者们在晶闸管基础上进行改良,提出了一系列派生器件,而MOS栅控晶闸管(MCT)是将MOSFET与晶闸管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器件,将MOSFET的高输入阻抗、低输入功率、快速开关过程和晶闸管的高电压大电流、低导通压降特点有效结合起来。MCT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电力电子器件,然而,它的两个主要缺点—没有电流饱和能力和低的关断能力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其在功率开关领域的应用。近些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更多的场控晶闸管器件结构,致力于改善其缺点、拓宽应用领域。公开号为CN101478002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积累层控制的晶闸管,如图1所示,包括金属化阳极1,阳极P区2,N-基区3,P+旁路区4,金属化阴极5,栅氧化层6,多晶硅栅7,P型基区8,N+基区9,N-耗尽区33,N+层200,改结构克服了传统栅控晶闸管缺乏电流饱和特性、关断能力较弱的缺点。然而其制造工序繁杂,对N-耗尽区33厚度、掺杂浓度要求较高,这增加了外延生长的难度,且在高掺杂N+层200上外延较薄的N-耗尽层33时,容易发生自掺杂现象,高掺杂的N+层200作为掺杂杂质源扩散到外延层,使外延层杂质分布偏离预期设计。另一方面,以积累层代替了原有的MOS沟道,也会使得饱和电流变大,导致其短路工作能力变弱。文献O.Spulber,M.Sweet,K.Vershinin,N.Luther-King,M.M.DeSouzaandE.M.SankaraNarayanan,“ANOVEL,1.2kVTRENCHCLUSTEREDIGBTWITHULTRAHIGHPERFORMANCE”,Proceedingsof2001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owerSemiconductorDevices&ICs,Osaka提出一种新结构,即TCIGBT,如图2所示,包括金属化阳极1,阳极P区2,N-漂移区3,P阱4,N阱5,栅氧化层6,多晶硅栅7,P基区8,P+基区9,N+有源区10,金属化阴极11,金属化栅极12。该结构在电压较低情况下,器件工作在闩锁模式下,电导调制效应明显;当电压继续升高时,自钳位功能的N阱被耗尽,此后电流发生饱和现象。虽然此结构能有效改善传统MCT的缺点、能与现有工艺兼容,但是对N阱的厚度、掺杂质浓度要求较高,且四次扩散工序对注入杂质剂量、能量控制繁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传统MCT存在缺乏电流饱和特性、关断能力较弱的缺点,而已有的新结构存在制造工序繁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JFET控制的MOS栅控晶闸管(JFET-MCT)。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MOS栅控晶闸管,其元胞结构包括阳极P区2,设置在阳极P区2下端面的金属化阳极1,设置在阳极P区2上端面的N型缓冲层3和设置在N型缓冲层3上端面的N-漂移区4;所述N-漂移区4的上层设置有P阱8、N阱9和绝缘栅,其中P阱8和N阱9位于中间,两边是绝缘栅;绝缘栅由多晶硅导电材料6和位于多晶硅导电材料6侧面和底面的栅氧化层5组成,多晶硅栅的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化栅极7;N阱9位于P阱8的上端面;N阱9中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P+阴极接触区10,两个P+阴极接触区10分别与两边的绝缘栅连接;P+阴极接触区10的上端面设置有金属化阴极区11;其特征在于,金属化阴极区11与N阱9的冶金结为矩形。具体的,P+阴极接触区10的间距为0.26μ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正向时工作在闩锁模式,电导调制效应同时发生在器件阳极和阴极两端,电流导通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通过内部寄生的JFET区来控制饱和电流,提升器件短路安全工作能力,此外还缩小了器件的关断时间,降低了关断损耗,同常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相比,具有更好的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折衷关系。附图说明图1是常规的积累层控制的晶闸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沟槽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CIBGT)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MOS栅控晶闸管(JFET-MCT)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常规MOS栅控晶闸管(MCT)结构示意图;图5是常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MCT和IGBT在栅压都为10伏时,I-V特性曲线比较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空穴浓度随距离阴极表面距离的变化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在正向导通状态下,阴极侧空穴浓度随阳极电压变化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正向导通时的0至8μm部分的电流分布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与IGBT在电流密度为100A/cm2时的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的折衷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JFET-MCT与IGBT在初始电流密度为100A/cm2,压降为2.7伏时的关断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MOS栅控晶闸管,其元胞结构包括阳极P区2,设置在阳极P区2下端面的金属化阳极1,设置在阳极P区2上端面的N型缓冲层3和设置在N型缓冲层3上端面的N-漂移区4;所述N-漂移区4的上层设置有P阱8、N阱9和绝缘栅,其中P阱8和N阱9位于中间,两边是绝缘栅;绝缘栅由多晶硅导电材料6和位于多晶硅导电材料6侧面和底面的栅氧化层5组成,多晶硅栅的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化栅极7;N阱9位于P阱8的上端面;N阱9中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P+阴极接触区10,两个P+阴极接触区10分别与两边的绝缘栅连接,在纵向剖面中,金属化阴极区11与N阱9的冶金结为矩形;P+阴极接触区10的上端面设置有金属化阴极区11。如图4所示,为传统的MOS栅控晶闸管(MCT),其元胞结构包括阳极P区2,设置在阳极P区2下端面的金属化阳极1,设置在阳极P区2上端面的N型缓冲层3和设置在N型缓冲层3上端面的N-漂移区4;所述N-漂移区4的上层设置有P阱8、N阱9和绝缘栅,其中P阱8和N阱9位于中间,两边是绝缘栅;绝缘栅由多晶硅导电材料6和位于多晶硅导电材料6侧面和底面的栅氧化层5组成,多晶硅栅的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化栅极7;N阱9位于P阱8的上端面;N阱9中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P+阴极接触区10,两个P+阴极接触区10分别与两边的绝缘栅连接,冶金结为圆柱形;P+阴极接触区10的上端面设置有金属化阴极区11。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专利技术对P+阴极接触区10进行改进,增大了P+阴极区接触区10的宽度,改变了冶金结形貌,减小了自阴极金属11流入的电子的运输通道。器件正向工作特性受到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MOS栅控晶闸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MOS栅控晶闸管,其元胞结构包括阳极P区(2),设置在阳极P区(2)下端面的金属化阳极(1),设置在阳极P区(2)上端面的N型缓冲层(3)和设置在N型缓冲层(3)上端面的N‑漂移区(4);所述N‑漂移区(4)的上层设置有P阱(8)、N阱(9)和绝缘栅,其中P阱(8)和N阱(9)位于中间,两边是绝缘栅;绝缘栅由多晶硅导电材料(6)和位于多晶硅导电材料(6)侧面和底面的栅氧化层(5)组成,多晶硅导电材料(6)的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化栅极(7);N阱(9)位于P阱(8)的上端面;N阱(9)中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P+阴极接触区(10),两个P+阴极接触区(10)分别与两边的绝缘栅连接;P+阴极接触区(10)的上端面设置有金属化阴极区(11);其特征在于,金属化阴极区(11)与N阱(9)的冶金结为矩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OS栅控晶闸管,其元胞结构包括阳极P区(2),设置在阳极P区(2)下端面的金属化阳极(1),设置在阳极P区(2)上端面的N型缓冲层(3)和设置在N型缓冲层(3)上端面的N-漂移区(4);所述N-漂移区(4)的上层设置有P阱(8)、N阱(9)和绝缘栅,其中P阱(8)和N阱(9)位于中间,两边是绝缘栅;绝缘栅由多晶硅导电材料(6)和位于多晶硅导电材料(6)侧面和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军肖琨程武杨骋王珣阳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