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70388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压力机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拉紧气缸的第一下腔体与储气筒连通,第一上腔体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与储气筒连接;拉紧气缸盖上设有复位气缸,复位气缸内设有空心活塞杆和活塞环;二位四通电磁阀的第一进出口与复位气缸的第二下腔体连通,第二进出口与复位气缸的第二上腔体连通,泄放口与大气连通,第一进出口与压力进出口连通,压力进出口与储气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空心活塞杆推动拉紧活塞下行,达到松开压力机零部件的目的;空心活塞杆与拉紧活塞头分离,使与储气筒连通的第一下腔体气压大于第一上腔体气压,达到重新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复位行程可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压力机
内的一种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拉紧气缸的第一下腔体与储气筒连通,第一上腔体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与储气筒连接;拉紧气缸盖上设有复位气缸,复位气缸内设有空心活塞杆和活塞环;二位四通电磁阀的第一进出口与复位气缸的第二下腔体连通,第二进出口与复位气缸的第二上腔体连通,泄放口与大气连通,第一进出口与压力进出口连通,压力进出口与储气筒连通。本技术通过空心活塞杆推动拉紧活塞下行,达到松开压力机零部件的目的;空心活塞杆与拉紧活塞头分离,使与储气筒连通的第一下腔体气压大于第一上腔体气压,达到重新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目的。本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复位行程可控的优点。【专利说明】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机,特别涉及一种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包括拉紧气缸、拉紧活塞、设于拉紧气缸底部的拉紧气缸座和设于拉紧气缸顶部的拉紧气缸盖,拉紧活塞包括有用于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拉紧活塞杆和与拉紧活塞杆连接的拉紧活塞头,拉紧活塞头设于拉紧气缸内并将拉紧气缸的内腔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拉紧气缸壁上开设有与下腔体连通的气孔一,拉紧气缸盖上开设有与上腔体连通的气孔二。拉紧气缸处于锁紧状态时,下腔体气压大于上腔体气压,使拉紧活塞杆向上提起从而拉紧压力机零部件。当需要松开压力机零部件时,通常是通过人工操作将下腔体内的气体全部排出或对上腔体采取反向供气措施,使促使拉紧活塞杆下行,松开拉紧压力机零部件。其不足之处在于:采用泄放拉紧气缸下腔体压缩气体的方法松开压力机零部件,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下,且重新锁紧压力机零部件时,需要对拉紧气缸下腔体重新供气,压缩气体消耗量大;采用上腔体反向供气促使拉紧活塞下行,复位行程不可控、可靠性差;整个复位操作需要人工反复控制排气和供气,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压力机气缸复位操作耗时长、复位行程不可控、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包括拉紧气缸、拉紧活塞、设于拉紧气缸底部的拉紧气缸座和设于拉紧气缸顶部的拉紧气缸盖,所述拉紧活塞包括有用于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拉紧活塞杆和与拉紧活塞杆连接的拉紧活塞头,所述拉紧活塞头设于拉紧气缸内并将拉紧气缸的内腔分为第一上腔体和第一下腔体,所述拉紧气缸上还开设有与第一下腔体连通的气孔一,所述拉紧气缸盖上开设有与第一上腔体连通的气孔二,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一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气筒,所述气孔二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与储气筒连通;所述拉紧气缸盖上设有复位气缸,所述复位气缸的顶部设有复位气缸盖,内部贯穿有空心活塞杆;所述空心活塞杆上端延伸超出复位气缸盖,下端延伸至拉紧气缸的第一上腔体内;所述空心活塞杆上还套装有与复位气缸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将复位气缸的内腔分为第二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所述储气筒上还连接有二位四通电磁阀,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通过压力进出口与储气筒连通,通过第一进出口与第二下腔体连通,通过第二进出口与第二上腔体连通;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泄放口与大气连通,第一进出口与压力进出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第一下腔体直接与储气筒相连通,使得第一下腔体气压始终与储气筒气压保持平衡,即便需要松开压力机零部件也无需将第一下腔体内的压缩气体全部泄放,因此,压缩气体消耗量小、复位耗时短、工作效率高;2、由于拉紧活塞是由空心活塞杆推动下行的,因此拉紧气缸的复位行程可通过控制复位气缸中活塞环的行程而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拉紧气缸复位行程不可控的技术问题;3、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二位四通电磁阀控制各腔体的进出气,实现了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更加灵活、简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紧活塞头上开设有密封凹槽,所述密封凹槽与空心活塞杆相对应设置;所述空心活塞杆的下端与所述密封凹槽相匹配的设有密封圈一。空心活塞杆下行插入密封凹槽,使第一上腔体形成密封空间,密封凹槽和密封圈的设置充分保证了第一上腔体的密封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拉紧气缸盖上开设有与第二下腔体连通的气孔三,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第一进出口通过气孔三与第二下腔体连通;所述复位气缸盖上开设有与第二上腔体连通的气孔四,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第二进出口通过气孔四与第二上腔体连通。此设计结构可有效避免活塞环下行堵塞气孔三、活塞环上行堵塞气孔四的技术问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气缸盖与空心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圈二,所述拉紧气缸盖与空心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圈三。密封圈二、密封圈三的设置保证了复位气缸的密封性能,提高了复位气缸的工作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图1中拉紧气缸与复位气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拉紧气缸;Ia第一上腔体;lb第一下腔体;2拉紧气缸盖;3拉紧气缸座;4拉紧活塞杆;5拉紧活塞头;5a密封凹槽;6复位气缸;6a第二上腔体;6b第二下腔体;7复位气缸盖;8空心活塞杆;9活塞环;10气孔一 ;11气孔二 ;12气孔三;13气孔四;14储气筒;15 二位二通电磁阀;16 二位四通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包括拉紧气缸1、拉紧活塞、设于拉紧气缸I底部的拉紧气缸座3和设于拉紧气缸I顶部的拉紧气缸盖2,拉紧活塞包括有用于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拉紧活塞杆4和与拉紧活塞杆4连接的拉紧活塞头5,拉紧活塞头5设于拉紧气缸I内并将拉紧气缸I的内腔分为第一上腔体Ia和第一下腔体lb,拉紧气缸I上还开设有与第一下腔体Ib连通的气孔一 10,拉紧气缸盖2上开设有与第一上腔体Ia连通的气孔二 11。气孔一 10通过管道直接与储气筒14连通,气孔二 11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15与储气筒14连通;拉紧气缸盖2上设有复位气缸6,复位气缸6与拉紧气缸盖2之间密封连接。复位气缸6的顶部设有复位气缸盖7,内部贯穿有空心活塞杆8。空心活塞杆8的内部开设贯穿空心活塞杆上端和下端的气流通道,空心活塞杆的上端延伸超出复位气缸盖7,下端延伸至拉紧气缸I的第一上腔体Ia内。活塞环9套装于空心活塞杆上,并与复位气缸6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环9将复位气缸6的内腔分为第二上腔体6a和第二下腔体6b。二位四通电磁阀16包括有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压力进出口和泄放口。储气筒14与二位四通电磁阀16的压力进出口连通,拉紧气缸盖2上开设有与第二下腔体6b连通的气孔三12,二位四通电磁阀16的第一进出口通过气孔三12与第二下腔体6b连通;复位气缸盖7上开设有与第二上腔体6a连通的气孔四13,二位四通电磁阀16的第二进出口通过气孔四13与第二上腔体6a连通。压力机零部件被锁紧状态下,二位四通电磁阀16的泄放口与大气连通,第一进出口与压力进出口连通。拉紧活塞头5上开设有密封凹槽5a,密封凹槽5a与空心活塞杆8相对应设置,空心活塞杆8的下端与密封凹槽5a相匹配的设有密封圈一。复位气缸盖7与空心活塞杆8之间设有密封圈二,拉紧气缸盖2与空心活塞杆8之间设有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压力机气缸自动复位装置,包括拉紧气缸、拉紧活塞、设于拉紧气缸底部的拉紧气缸座和设于拉紧气缸顶部的拉紧气缸盖,所述拉紧活塞包括有用于拉紧压力机零部件的拉紧活塞杆和与拉紧活塞杆连接的拉紧活塞头,所述拉紧活塞头设于拉紧气缸内并将拉紧气缸的内腔分为第一上腔体和第一下腔体,所述拉紧气缸上还开设有与第一下腔体连通的气孔一,所述拉紧气缸盖上开设有与第一上腔体连通的气孔二,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一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气筒,所述气孔二通过二位二通电磁阀与储气筒连通;所述拉紧气缸盖上设有复位气缸,所述复位气缸的顶部设有复位气缸盖,内部贯穿有空心活塞杆;所述空心活塞杆上端延伸超出复位气缸盖,下端延伸至拉紧气缸的第一上腔体内;所述空心活塞杆上还套装有与复位气缸滑动密封连接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将复位气缸的内腔分为第二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所述储气筒上还连接有二位四通电磁阀,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通过压力进出口与储气筒连通,通过第一进出口与第二下腔体连通,通过第二进出口与第二上腔体连通;所述二位四通电磁阀的泄放口与大气连通,第一进出口与压力进出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如明吉桂生唐正东徐久兵陈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