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立式空调器及增加空调进风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5286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包括进风部、换热部、出风部;进风部包括射流发生器、进风通道;射流发生器提供高速气流流向换热部,并在进风部内部形成低压区,外界气流在压差作用下从进风通道流至换热部;外界气流在换热部完成换热后从所述出风部流出空调器。该风道结构使用射流发生器取代了传统的具有风叶的气流驱动的风机,可以实现空调器降噪,提高空调送风的效率,达到提升空调使用舒适性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使用上述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增加空调进风量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包括进风部、换热部、出风部;进风部包括射流发生器、进风通道;射流发生器提供高速气流流向换热部,并在进风部内部形成低压区,外界气流在压差作用下从进风通道流至换热部;外界气流在换热部完成换热后从所述出风部流出空调器。该风道结构使用射流发生器取代了传统的具有风叶的气流驱动的风机,可以实现空调器降噪,提高空调送风的效率,达到提升空调使用舒适性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使用上述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增加空调进风量的方法。【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空调器常常采用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或者贯流风机驱动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达到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功能。由于受到噪音及效率的影响,空调器舒适性不能进一步大幅度的提高,驱动方式限制了空调器产品的外观结构。同时产生射流效应的部件已经有在电风扇产品上应用,主要替代常用的叶片进行吹风,例如专利号为:200810177843.3戴森申请的专利,但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空调风道的紧凑型,降低噪音,还没有现有技术将产生射流效应的部件设置空调器的内部风道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或者噪音低的新型风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包括进风部、换热部、出风部;进风部包括射流发生器、进风通道;射流发生器包括喷嘴,通过喷嘴形成初级气流,带动周围空气被吸入进风风道与初级气流汇合成混合气流流向换热部并至出风部。进一步的,设置于射流发生器两端的初级集流部、次级集流部;进一步的,初级集流部设置在射流发生部远离换热部的第一端;次级集流部设置在射流发生器靠近换热部的第二端;初级集流部侧壁和次级集流部侧壁均开设有多个供外界气流流入的通孔。进一步的,初级集流部的长度小于次级集流部。进一步的,射流发生器包括具有喷嘴的环形半封闭腔体,环形半封闭腔体的底部的所在圆的半径小于顶部所在圆的半径。进一步的,喷嘴由环形半封闭腔体的内壁和外壁围成,置于环形半封闭腔体的底部且喷嘴的出口方向朝向顶部。进一步的,喷嘴由环形半封闭腔体内部向外部逐渐缩小,且喷嘴的内壁和外壁最小间距为1-3mm。进一步的,位于射流发生器上游的由初级集流罩构成的第一风道、位于射流发生器下游由次级集流罩构成的第二风道、由换热器的外围空间构成的第三风道、由换热器的内部空间构成的第四风道;其中第一、二、三风道为空调的进风风道,第一、第二部分风道上均设有气流引入孔;汇集于第三风道的风横向穿过换热器后进入第四风道,第四风道纵向上设有出风口与出风部连通。进一步的,初级集流部侧壁上的通孔在自靠近射流发生器向远离射流发生器的方向上从大到小排列。进一步的,次级集流部侧壁上的通孔在自靠近射流发生器向远离射流发生器的方向上从大到小排列。进一步的,换热部包括整流罩、换热器;整流罩设置在换热部的气流流入端,以引导气流通向由换热器。进一步的,整流罩的气流引导表面为锥面。进一步的,整流罩靠近换热器的端面设置有凹槽。进一步的,换热器为圆筒状或多边形筒状。进一步的,布置成筒状的换热器的内部空间构成的风道与出风部相通,构成出风风道。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上述任何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增加空调进风量的方法,包括进风部、换热部、出风部;进风部包括带有喷嘴的射流发生器、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包括设置于射流发生器两端的初级集流部、次级集流部;步骤一:通过外部动力带动少量空气进入射流发生器并通过喷嘴喷出,并形成气流高速负压气流;步骤二:外部空气经进风部被高速负压气流带动,通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入空调,并与换热部进行换热;步骤三:经过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吹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空调器风道结构紧凑,可以达到空调器降噪,提高空调送风的效率,达到提升空调使用舒适性的技术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使用了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的截面意图;图3为如图1使用了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的换热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如图1使用了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的进风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如图3所示的整流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如图2中A处射流发生器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射流发生器的径向截面图。【专利附图】【附图说明】:10、进风部;101、初级集流部;102、射流发生器;103、次级集流部,104、喷嘴;20、换热部;201、整流罩;201a、锥面;201b、凹槽;202、外罩;203、换热器;204、密封罩;30、出风部。【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7示意了使用本专利技术空调器风道结构的立式空调器的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风道机构,包括进风部10、换热部20、出风部30。进风部10包括射流发生器102、进风通道。射流发生器102提供高速气流流向换热部20,并在射流效应的作用下在进风部10内部形成低压区,外界气流在压差作用下从所述进风通道流至换热部20 ;外界气流在所述换热部20完成换热后从所述出风部30流出空调器。如图6所示,射流发生器102根据射流效应的原理,由小型压缩泵(未图示)提供少量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高速通过内部环形喷嘴喷出形成初级气流,这股初级气流吸附在轮廓的表面,而在进风部10内部产生一低压区,引起周围大量的空气被吸入,初级气流和周围气流汇合后形成高速、高容量的气流沿喷嘴前端喷出,流向换热部20。由于该空调器风道结构的气流驱动装置采用射流发生器102取代传统使用风叶式的风机,由于取消了风叶,避免了风叶送风时产生的噪声,同时也优化了空调的总装工艺,提闻生广效率;而射流效应的应用也提闻了空调送风的效率,使空调的使用更加节能、舒适。较佳的,如图2、图4所示,进风部10的进风通道包括初级集流部101、次级集流部103 ;初级集流部101设置在射流发生器102远离换热部20的第一端;次级集流部103设置在射流发生器102靠近换热部20的第二端。初级集流部101的侧壁和次级集流部103的侧壁均开设有多个供外界气流流入的通孔。由于分布在射流发生器102设置在初级集流部101和次级集流部103之间的连接处,所以射流发生器102射出高速压缩气流后,在进风部10内部形成低压区,外界的空气在压差作用下从初级集流部101的侧壁和次级集流部103的侧壁开设的通孔流入空调器,完成进风。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射流发生器102两端的空间完成进风,使进风部10的进风空间更大,效率更高。较佳的,如图2、图4所示,初级集流部101侧壁上的通孔在自靠近射流发生器102向远离射流发生器102的方向上从大到小排列,即初级集流部101上的通孔的孔径越靠近射流发生器102就越大。次级集流部103侧壁上的通孔在自靠近射流发生器102向远离射流发生器102的方向上从大到小排列,即次级集流部103上的通孔的孔径越靠近射流发生器102就越大。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靠近射流发生器102处射流引力越大,牵动空气越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部(10)、换热部(20)、出风部(30);所述进风部(10)包括射流发生器(102)、进风通道;所述射流发生器(102)包括喷嘴,通过喷嘴形成初级气流,带动周围空气被吸入进风风道与初级气流汇合成混合气流流向换热部并至出风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波苏福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