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技术介绍
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短短6年后,发现它的两位科学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石墨烯对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意义重大。科学家们很快发现石墨烯具有很多其它材料所不具有的好性质,其同时具有优良的电学、光学、力学性质。2010年IBM成功研制出以碳化硅为衬底的截止频率达100GHz的石墨烯晶体管,短短一年之后石墨烯就成功实现集成电路。由于石墨烯具有独特的能带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质。其具有的饱和吸收特性,2009年成功实现锁模激光器;其费米能级可以通过栅压调节,2011年张翔组利用这一性质成功实现世界上最小的电吸收调制器。由于石墨烯吸收光子具有很高的内量子效率,没有长波限制以及其具有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将石墨烯作为探测器的有源层获得了很多研究组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于传统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大多基于pin结或者pn结结构,其r>工作原理简单。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包括:SOI衬底,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硅、埋氧层和顶层硅;刻蚀该顶层硅形成的一维光栅,该一维光栅由多个二氧化硅条(6)和多个硅条(7)交替分布构成,用以调制与石墨烯层作用的光场的空间分布;形成于该一维光栅之上的石墨烯层(8),作为有源层与其周围的光场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形成于该石墨烯层(8)之上的第一叉指电极(4)和第二叉指电极(5),二者均与石墨烯接触从而在接触面形成内建电场,用以实现对光生载流子的有效收集而形成光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包括:
SOI衬底,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硅、埋氧层和顶层硅;
刻蚀该顶层硅形成的一维光栅,该一维光栅由多个二氧化硅条(6)
和多个硅条(7)交替分布构成,用以调制与石墨烯层作用的光场的空间
分布;
形成于该一维光栅之上的石墨烯层(8),作为有源层与其周围的光场
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
形成于该石墨烯层(8)之上的第一叉指电极(4)和第二叉指电极(5),
二者均与石墨烯接触从而在接触面形成内建电场,用以实现对光生载流子
的有效收集而形成光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
器,所述埋氧层的厚度为3μm,所述顶层硅的厚度为220nm,刻蚀该顶层
硅而形成的一维光栅的厚度为12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
器,所述一维光栅中的多个二氧化硅条(6)和多个硅条(7),能够实现
对入射光光强分布进行调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一维光栅的表面入射石墨烯光电探测
器,当垂直入射光是TE偏振态时,该一维光栅能够实现光场主要集中在
硅条(7)中;与硅条(7)上的单层石墨烯接触的第一叉指电极(4)旁
边的石墨烯能够产生更多的电子空穴对,在金属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北举,程传同,张赞,张赞允,陈弘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