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简介: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树脂混合物、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洗透明基底的表面;S2,配制树脂混合物,树脂混合物包括带有羟基、羧基、环氧基或氨基结构的树脂,带有羟甲基结构的交联剂,主体溶剂,高沸点溶剂和助剂,其中,按照树脂混合物为100份,树脂占1~90份,交联剂占0.01~10份,主体溶剂占0~98份,高沸点溶剂占0~30份,助剂占0~10份;S3,将树脂混合物均匀涂覆在透明基底的表面;S4,将树脂混合物中的溶剂烘干,形成树脂层;S5,将导电材料均匀分布在树脂层上;S6,在45~110℃下加热1~30min,使树脂层软化;S7,在120~170℃下加热5~30min,使所述树脂层固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得的透明导电膜的附着力性能较好,且制备成本低。
专利技术说明:
【技术领域】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树脂混合物、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随着人们对于更薄、更轻、更低成本的光电器件和相关电子显示设备的需求迅猛增长,尤其是光伏产业以及触控显示器应用,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All-In-One电脑等,透明导电膜材料市场急速扩张。透明导电薄膜(TCFs)是指在可见光范围内(λ=380~780nm)有较高的透光率,导电性优良(方阻一般低于1000Ω\/sq)的薄膜材料。透明导电膜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光电器件如液晶显示器的透明电极、触摸屏、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等领域。目前常见的透明导电薄膜包括ITO(IndiumTinOxides锡掺杂三氧化铟)、GZO(GalliumZincOxides镓掺杂氧化锌)、AZO(AluminumZincOxides铝掺杂氧化锌)等,这些氧化物只吸收紫外光,不吸收可见光。长久以来,ITO是光电产业使用最为广泛的透明导电膜材料。然而ITO存在储量有限、加工成本高、较脆易碎、有毒等很多致命的缺点,逐渐限制了其在未来光电产业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高端电容式触控屏,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等的科研人员正非常关注采用新颖的材料和技术来代替ITO透明电极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的目的。目前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金属线等材料因其柔性可弯曲、加工方式灵活、适用性强等突出性能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这些新型的导电材料,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刮涂、喷涂、印刷等方式在树脂透明基底上构建导电网络,形成导电-基底两层结构。该制备过程制得的导电薄膜存在粘结力低,产品可靠性差的问题。专利申请CN102693772A公开的方案中,在透明导电膜中引入了透明油墨层的方式来提高导电材料同透明树脂基底间的结合力,然而其稳定性的改善有限,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变化而影响产品性能。此外,对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将导电材料与高分子混合配制成导电油墨的方法,由于透明油墨印刷厚度远比纳米尺寸的导电材料厚,导电材料分散在其中难以形成高效的二维导电网络,造成柔性透明导电膜电阻高,导电性能不好,同时对导电材料的利用率低,设备成本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类透明导电膜的实际应用性能。【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树脂混合物、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制得的透明导电膜的附着力性能较好,且制备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洗透明基底的表面;S2,配制树脂混合物,所述树脂混合物包括带有羟基、羧基、环氧基或氨基结构的树脂,带有羟甲基结构的交联剂,主体溶剂,高沸点溶剂和助剂,其中,按照所述树脂混合物为100份,所述树脂占1~90份,所述交联剂占0.01~10份,所述主体溶剂占0~98份,所述高沸点溶剂占0~30份,所述助剂占0~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