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29391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具有:散热回收器(37),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散热器(18),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对发动机散热进行散热;废气热交换器(33),其从废气向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冷却水泵(32),其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而且,在冷却水泵吸引部(32b)的上游配置压损设备(34),在冷却水泵吸引部和大气开放部(20)的连通路径(50)配置节流部,将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向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使所述大气开放部与大气总是能够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具有被采用于热电联供系统或 GHP (燃气热泵)的散热回收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具有散热回收器的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公开有在具有散热 回收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中将冷却水回路吸引部和大气开放部连通的构成(例如参照 专利文献1)。S卩,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具备散热器与室外热交换器接 触而构成的散热回收器。另外,冷却水泵吸入部侧与贮水箱连接,冷却水泵吸引部经由 设于贮水箱的通气口与大气连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9-8860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冷却水回路构成中,冷却水泵吸引部的压力与贮水箱的 水头压力大致相等,只要不将冷却水泵配置在比贮水箱高的部位,就不能将水泵吸引部 的压力设定在水头压力以下。另一方面,具有散热回收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在散热回收器经由发动机冷 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之前,发动机冷却水为从废气吸收发动机散热而具备废气热交换 器。因为该废气热交换器加热发动机冷却水,所以有可能作为锅炉的一种处理。这样, 在废气热交换器作为锅炉的一种处理的情况下,要求将该发动机冷却水的压力尽可能保 持低压。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申请的课题在于,在具有散热回收器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中,为将废 气热交换器等的冷却水回路内压力设定为规定压力,在回路内根据需要可以将成为最低 压力的冷却水泵吸引部的压力调整为水头压力以下的任意的压力。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目的提出的,提供一种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其具 有散热回收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散热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 对发动机散热进行散热;废气热交换器,其从废气向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冷 却水泵,其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其中,在冷却水泵吸引部的上游配置压损设备,使冷 却水泵吸引部和大气开放部连通,使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在所 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的连通路径配置节流部,使所述大气开放部与大气 总是能够连通。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压损设备的压损而使冷却水泵吸引部的压力比水头压力低。而 且,通过调整与大气开放部连通的路径的节流部的流量,能够调整为从不足大气压的负 压到大气开放部的水头压力之间的任意的压力。因此,能够将冷却水回路内压力作为“泵吸引部压力+泵喷出压力+至测量部位的压损” 一边维持发动机冷却水量一边设定为规定压力。在所述冷却水泵的喷出侧且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游配置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废气热交换 器。这样的专利技术中,能够将废气热交换器入口压力作为“泵吸引部压力+泵喷出压力+ 发动机内部的流路压损”,使其比“泵吸引部压力+泵喷出压力”降低“发动机内部的 流路压损”的量。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散热器下游路径和散热回收器下游路径的合流部配置有能够调 整开度的电动三通阀。这样的本专利技术中,在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中冷却水温最低的部位配 置有电动三通阀,因此,电动三通阀的耐热性提高。另外,电动三通阀相当于所述压损 设备之一。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冷却水泵喷出侧配置有恒温器,在该恒温器的高温侧路径配置 所述散热回收器,在所述散热回收器下游配置散热器。这样的本专利技术中,发动机冷却水 温在恒温器设定温度以上,冷却水全量流向散热回收器。因此,在运算来自发动机冷却 水的供给热量时,与对散热回收器和散热器进行分流控制的构成相比,可以使运算简易 不需要考虑发动机冷却水的分流比率的量。将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大气开放部设为在冷却水箱的上部设置通气管的构成,将所述 废气热交换器或者所述散热器中至少任一个设备及所述冷却水泵吸引部与所述冷却水箱 的水封部连通。这样的本专利技术中,将在冷却水回路中产生空气存留的可能性高的部位经 由水封部进行大气开放,因此,能够可靠地从水泡分离气水,能够仅使发动机冷却水返 回回路内。设为设置两个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冷却水箱的构成,在一个水箱设置通气管,且将一 个水箱和另一水箱的空气存留部连通,将所述废气热交换器或所述散热器中至少任一个 设备及所述冷却水泵的吸引部与另一水箱的水封部连通,将一个水箱和另一水箱的水封 部连通,且将设有通气管的一个水箱的底面配置在与另一水箱同相同高度或更高处。这 样的本专利技术中,由于为设有两个水箱的构成,所以一个作为贮水箱使用,另一个能够实 现功能分离,作为从回路内提升的高温水泡的气水分离用,能够防止气水分离带来的贮 水箱用水温的上升。本专利技术中,利用节流部的开度调整及压损设备的压损,能够将冷却水泵吸引部 的压力调整为水头压力以下的任意的压力,所以根据需要也可以设定在大气压以下。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电联供装置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的回路图。图2是表示该热电联供装置整体的正面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热电联供装置整体的背面立体图。图4是冷却水箱的概略图。符号说明1...热电联供装置2...机箱10...发动机18...散热器20...冷却水箱20a...一个水箱20b...另一水箱32...冷却水泵32a...冷却水泵喷出部32b...冷却水泵吸引部33···废气热交换器34...电动三通阀35 · · ·恒温器37...水/水热交换器(散39 · · ·散热回收器下游路径40...散热器下游路径41...冷却水供应管42...路径43...温度传感器44...温度传感器45...连通管46...连通管47...连通管48...通气管49...连通管50...连通路径51...节流部60...节流部61...节流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专利技术用于热电联供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热电 联供装置1是指,在向电力消耗设备(负载)的送电系统中连接外部商用电源的商用电力 系统和发电机的发电电力系统,供应该负载的需求电力,同时,回收伴随发电产生的散 热,利用该回收热的系统。图1表示热电联供装置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的回路图,图2表示该装置的正面立 体图,图3表示该装置的背面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电联供装备1具备作为箱体的机箱2。该机 箱2的内部被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下侧构成发动机室3及设备收纳室5,上侧构成散热器 室7、进气室8及排气室9。在上述发动机室3内配置有发动机10、由该发动机10驱动的发电机11以及贮存 润滑油的油箱12等。上述设备收纳室5被配置于发动机室3的侧方(图2所示的右侧)。在设备收纳 室5内配置有具备控制发动机驱动系设备等的控制装置16的控制箱17和变换器14。上述散热器室7被配置于设备收纳室5的上方,在该散热器室7配置有散热器18 和冷却水箱20。在散热器室7的上方配置有通过上述控制装置16驱动控制的散热用的散 热器风扇19。在进气室8中分别配置有空气净化器22及进气消声器23。在排气室9配置有排 气消声器24。接着,参照图1说明发动机冷却水回路。该发动机冷却水回路30具备成为用于 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驱动源的冷却水泵32。从该冷却水泵32的喷出侧(冷却水泵喷出 部32a)朝向下游侧依次连接有发动机10内的冷却水通路(水套)、废气热交换器33、恒35 ο发动机10是以都市燃气等为燃料的固定式燃气发动机,其排气系统具备上述废 气热交换器33及上述排气消声器24。而且,通过发动机10的发动机冷却水被送入废气 热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具有:散热回收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散热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对发动机散热进行散热;废气热交换器,其从废气向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冷却水泵,其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其特征在于,  在冷却水泵吸引部的上游配置压损设备,使冷却水泵吸引部和大气开放部连通,使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在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的连通路径配置节流部,使所述大气开放部与大气总是能够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8-5-7 2008-1215211.一种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具有散热回收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供给 发动机散热;散热器,其经由发动机冷却水对发动机散热进行散热;废气热交换器,其 从废气向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发动机散热;冷却水泵,其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其特征在 于,在冷却水泵吸引部的上游配置压损设备,使冷却水泵吸引部和大气开放部连通,使 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在所述压损设备的上游和所述大气开放部 的连通路径配置节流部,使所述大气开放部与大气总是能够连通。2.如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水 泵的喷出侧且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游配置所述废气热交换器。3.如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发动机的冷却水回路,其特征在于,在散热器下游 路径和散热回收器下游路径的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鬼原宏年天川章平林寿幸松村章二朗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